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每年7.8月,“吃新節”如約上演!

這幾年,也算走過了北緯30°沿線的很多城市了,從吳越荊楚,到巴蜀藏羌,所見所聞都格外讓人記憶猶新。千百年來,北緯30°這條神奇的緯線上也不知道發生了多少神奇的故事。

華夏民族文化歷史優秀,56個少數民族在文化,飲食習慣方面都各有差異,其實一直以來也有一個旅行願望,就是探尋並瞭解那些與眾不同的少數民族文化。在我原有的記憶中,識別少數民族比較直接的方式就是服飾和語言。作為外行人,自然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尤其是今年7月的時候,我去了一趟務川的龍潭古寨,開始認識了“仡佬族”。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每年7.8月,“吃新節”如約上演!

龍潭古寨建寨有大約700多年,被譽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生活在這裡的百姓幾乎都是“申”姓人家。其實,我來這裡目的性很強,就是想要體會一下“吃新節”,所謂“吃新節”,簡單而言,就是村民中將自家這一季度所豐收的食物展示出來,有點像是美食節,同時藉此機會祈求來年有一個好收成。因為“吃新節”只在每年7.8月份稻穀成熟的季節才舉辦,所以其餘時間來到這裡,並不能看到如此熱鬧的景象。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每年7.8月,“吃新節”如約上演!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每年7.8月,“吃新節”如約上演!

如果你認為“吃新節”主要就會品嚐美食,那就錯了,因為在這一天,村民們還會組織開展一些趣味性的活動,比如:鬥雞、猜謎語、運南瓜等等,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些競技性的體育運動都和村民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尤其是運南瓜,完全就是最常見的勞作場景,可是你知道嗎?這種農作物或許很普通,但卻是當地村民最主要的食物,因為在大山之中,南瓜這種食物容易生長,而且吃了後也容易產生飽腹感,村民們幹活的時候也不會太容易產生飢餓感。在村民中喜慶豐收的時候,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不能忘記,那就是“祭牛”,日常勞作中,牛是村民的好幫手,往往會通過喂草,燒香,鳴炮等方式感謝牛的辛苦勞耕作。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每年7.8月,“吃新節”如約上演!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每年7.8月,“吃新節”如約上演!

觀看完“吃新節”的活動表演後,沒到多久就該吃午飯了,之前就聽聞當地的特色食物“滾團粑”很好吃,這次在餐桌上也的確看到了它的身影,當地村民說,這是仡佬族人逢年過節必做的一道食物,主要做法就是將糯米和黏米混合在一起,並以豆或者菜為餡,再將其捏成山形並在其頂上放些紅米,所以,也將其稱為“紅帽子粑”。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每年7.8月,“吃新節”如約上演!

在當地呆了半天以後,仔細觀看,仡佬族人的著裝的確有著十分強烈的民族特色。未婚女子一般是貫首服,加小圍裙,以及筒裙,在衣服上面通常會繡有“大貳字牌”,其寓意是天地人和,至於花紋圖案則以百合為主,它代表的是一種“以和為貴”精神,所以一直以來也被仡佬族人視為是族花。已婚婦女服飾以背心或者斜襟為主,而男士的為對襟褂子,總體變化較小。不管男士還是女士服裝,也有一點相似之處,那就是衣服前短後長,而後面長的主要目的是兩個:一是夏季防蚊蟲叮咬,冬季可以保暖;二是幹農活的時候更方面,背部也不會因此而漏出來。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每年7.8月,“吃新節”如約上演!

差不多到了下午,盛大的祭拜儀式就會在龍潭古鎮的九天水榭開始,在這之前,債老會帶著村子裡面的一些孩子到稻田摘取新谷,並以此祭拜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並獲得好收成,這當地人稱之為“採新”。之後,同樣會和上午一樣開展簡單有趣的體育競技活動,最讓我吃驚訝的莫過於“推屎爬”這一活動,所謂“推屎爬”,原本是一種小昆蟲,它被稱為“自然界的清道夫”,北方人一般叫其為“屎殼郎”,參與活動的一般是10歲左右的孩子,一方用腳勾住夥伴的腰部,並雙手緊緊抓住其腳踝,然後再由夥伴將足球推到對方的簍子中,數量最多的為獲勝者,這一遊戲既講究團結性,同時對於手力的要求也相當高,同時也含有趕走晦氣的含義,類似生活化的遊戲活動還有鬥雞,護蛋等等,雖然沒有機會參與其中,但即便作為旁觀者,也很容易被這樣的遊戲氛圍所感染。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仡佬古寨”,每年7.8月,“吃新節”如約上演!

“仡佬族”是56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民族,很多時候,說起少數民族,脫口而出的可能是藏族,彝族,但此次走進仡佬族,讓我不得不感慨仡佬族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流傳了千百年,古老且傳統“吃新節”,或許也成為了我們更好了解仡佬族文化的一個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