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踢的正步源于这一舞蹈动作,并非我国发明

看过阅兵的都知道,正步是现今国家阅兵时的正式步伐,这个动作整齐划一,刚劲有力,可以体现部队大气磅礴的精神。但是你知道正步是如何产生的吗?

正步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民间舞蹈,特点是大腿僵直向前踢出90度(当今的爱尔兰踢腿舞蹈仍然可以看到其痕迹)。十七世纪起,流行于普鲁士。十八世纪中,由弗里德里希大帝率先在普鲁士军队阅兵式中采用这种民间舞蹈中的行进步法,正式称为正步走。

解放军踢的正步源于这一舞蹈动作,并非我国发明

此后,在普鲁士军事教官的传播下,正步走逐渐传到其他国家,包括智利、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希特勒在纳粹党冲锋队率先推行普鲁士军的正步走。

中国第一支走正步的军队是哪支呢?严谨来说,应该是淮军,然而却被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发扬光大。当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使用的全套德式操典,自然就踢德式正步。

解放军踢的正步源于这一舞蹈动作,并非我国发明

在南方,孙中山的黄埔军校接受了大量苏联援助,包括卢布、莫辛-纳甘步枪和苏式步兵操典。然而,在新兵步法训练上,黄埔军校仍然保留了北洋陆军的德式正步。

据当年黄埔四期老一辈军人回忆,当年最痛苦的莫过于「拨慢步」。所谓的拨慢步,就是把正步动作分成三个步骤,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来,颇有点像今天我军队列训练的一令一动。当时,黄埔军校的学生比较穷,很多人穿的草鞋,踢正步踢一天下来,很多新生脚都踢肿了。

解放军踢的正步源于这一舞蹈动作,并非我国发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正步的训练,认为这是建立军队纪律性和体现军威的重要形式,所以对正步的行进步法有着苛刻的要求。

其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起先走的是英式正步,这从开国大典阅兵式中可以看出来。建国60周年献礼片《铁流1949》里有一段台词描写:“军委首长连夜开会研究后一致认为,苏式正步不适合中国军人,最后决定放弃苏式正步,采用刘伯承司令员亲手制定的步兵操典。“这套步兵操典正是以德军正步为模板,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加以改动,主要是增加了手臂的摆动,将步幅调整适合中国人的体型。

那除了踢正步这种只有在活动上才会用到的动作,有一项习惯是部队里的官兵每天都要进行的,那就是叠被子,那么叠被子又是怎样开始的呢?

解放军踢的正步源于这一舞蹈动作,并非我国发明

欧洲诸国在行军打战之时,使用更多的不是被子,而是毛毯和睡袋。相较于被子,毛毯携带更方便,保暖效果也更好,不过也更贵。

当年的中国军队,无论是北洋陆军还是国军还是解放军,由于国力的限制,并无法这种工业化生产大量的毛毯,所以被子就成了军队的首选。

而叠被子这一条令,来源于黄埔军校。早年黄埔军校早上要在十分钟之内起床、穿衣、叠被子。

袁世凯曾借鉴了西方陆军内务建设,经过本土化之后,才有了叠被子。北洋新兵入伍之后,要整理个人卫生,领新的服装配饰。早上,新兵们叠折毡被,保持美观。而且,那时战事频繁,还不像现在一样有背囊可以使用,叠得整齐的被子可以方便的让士兵打起背包随部队快速行动。

解放军踢的正步源于这一舞蹈动作,并非我国发明

除了解放军,还有很多军队也有叠被子传统,例如台军。不过,现在的台军作风稀碎,叠被子这项传统早就丢进了垃圾堆里。而日本自卫队则奇迹般地保留了这项传统。从现有视频来看,自卫队被子叠的相当好看。

欧美军队虽然不叠被子,但是他们擦皮鞋,铺床单也把新兵们折磨得死去活来,苛刻一点的甚至拿尺子去量新兵们叠床单的长度。可以说,内务一直是各国新兵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不过,正是有了这种高标准的内务和队列建设,才有了一支部队的作风和战斗力。如果一支军队松松垮垮,站没站样,卫生条件一塌糊涂,你认为能打胜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