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一(日制25吨级炮艇)

人民海军炮艇部队制式化装备的第一款炮艇是旧日本海军在1939年专为中国水域作战而研制的25吨级中型炮艇。该型艇长18米,宽3.6米,最大吃水1.2米,装备2部柴油机,双轴推进,最大航速11节。该型艇为平甲板型,驾驶室前的艇首甲板稍高,其内布置有带圆形舷窗和顶部水密天窗的前部兵员室,部分艇的前甲板前端布置有一门80毫米迫击炮;低矮的半埋式装甲驾驶室和上层建筑融为一体,驾驶室后部为轮机舱;轮机舱的顶部为敞开式、但有装甲护板的战斗室,战斗室里安装有1挺“九三”式单装或者1座双联装“九三”式13毫米重机枪;再往后为封闭式后部兵员室,其顶部有一根可以折倒的单棒式桅杆和一个机枪安装座,通常安装1挺“九二”式7.7毫米机枪;后部兵员室的尾部出口还有一段用以支撑毡布顶棚的框架结构;艇尾甲板很短,仅能提供给尾部旗杆升降旗站立所用,所用艇尾两侧往往会各安装一块额外的踏板,在左舷的踏板上布置有厨房,而右舷的踏板上则布置有厕所。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一(日制25吨级炮艇)

25吨炮艇

该型艇一经问世就获得侵华日军的好评,所用从1939年至1941年的3年不到的时间里一共由横须贺海军工厂、佐世保海军工厂、宇品造船所、石川岛造船所和三菱长崎造船所建造了七十七艘之数。其中除了少部分留在日本外,大部分都于1940年开始被陆续派到了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及珠江流域。

日本投降后残存下来的25吨炮艇被中国海军接收,总计三十五艘,推测另有数目不详的同型艇加入了地方水警部队,在1949年通过起义和投诚,总共有十七艘该型炮艇加入了新生的人民海军,另有相当一批数量的该型炮艇处在备用状态。

人民海军炮艇部队的发端是1950年2月1日成立的华东军区海军江防炮艇大队(下辖三个中队,总计四十五艘炮艇和登陆艇),原第3野战军25军74师221团副团长陈雪江任大队长。其绝对主力是第一中队下属的十艘原国民党海军机动艇队起义而来的日制25吨中型炮艇(人民海军总共接收十七艘,其中两艘疑似归广东军区江防部队节制,华东军区海军接收十五艘,裁旧留新后列编十艘,剩下的调拨给淞沪基地和海军学校使用)。在成军初期的时候各艇保留了原国民党海军时期以“炮”字开头后跟数字的艇名,武备也保留着日式13毫米和7.7毫米机枪的配置(80毫米迫击炮则被撤除)。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一(日制25吨级炮艇)

由于内陆水域事实上已无作战任务,因此这批原本设计在内河作战的炮艇被人民海军当做出海炮艇使用,1950年7月7日,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炮艇大队第一中队所属的“炮68”和“炮105”艇参加了嵊泗列岛作战,配合陆军成功解放了大、小洋山岛;7月9日,“炮3”号在大陈岛西部海域和国民党海军炮艇发生交火,因13毫米机枪火力不足,本艇被击沉在大陈岛以西7海里处,11人随艇阵亡(编制艇员14人,另能搭载两个班的步兵,“炮3”艇的人员阵亡是艇员9人、步兵2人),该艇损失后缺编的位置由原本处在封存状态的“炮107”艇替代;1950年7月12日,“炮107”等四艘炮艇掩护帆船突袭披山岛,与驻防该岛的国民党海军日制驱潜特务艇“海鹰”、特设炮艇“新宝顺”、“精忠-1”、“精忠-2”发生猛烈交火,炮艇队吸取“炮3”艇沉没的教训,在战斗中采取撞击、跳帮、投掷炸药包等非常规手段成功压制了国民党军舰艇的火力,新加入炮艇队的“炮107”艇表现尤其突出,以区区25吨的体格成功将150吨的“新宝顺”艇撞沉。在敬佩老一辈人民海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此时作为炮艇队的主力的日制25吨炮艇暴露出体量小、火力弱的诸多弱点,加强本型艇的火力迫在眉睫。

1951年初,华东军区海军第五舰队炮艇大队改为华东海军舟山基地温台巡防大队、部分第四舰队所属的25吨炮艇改编为舟山基地舟山巡防大队。沿用的国民党时期艇名被取消,改为以“4”开头的三位阿拉伯数字的艇号。主炮位上的“九三”式13毫米机枪被挪到了桅杆前部的兵员室顶棚处,空出来的主炮位上装上了火力更强的日制“九六”式25毫米单管机关炮或者苏制72K型25毫米单管机关炮,此时的25吨炮艇的武备为日制或苏制25毫米单管机关炮一门、日制13毫米单管或双联装机枪一门、日制7.7毫米机枪一到两挺,火力显著增强。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一(日制25吨级炮艇)

强化火力后的414艇

增强火力后的25吨炮艇们变得更加活跃,1951年6月24日,温台巡防大队所属“411”、“413”、“414”、“416”艇在头门山附近与四艘由原日式特设机帆船改造的特设炮艇遭遇,经过加强的火力发挥了重大作用,不需要再用撞击、跳帮、投掷炸药包等非常手段,四艘炮艇的25毫米机关炮和13毫米重机枪向国民党舰船泼去密集的火力,当即击沉了其中的一艘,这场战斗以“头门山海战”载入新中国的海战史,参战的“414”号炮艇因为作战英勇而获得华东海军授予的“头门山海战英雄艇”称号。12月11日,六艘炮艇协同陆军对国民党军占据的一江山岛进行侦查性的突袭并全身而退。1952年1月13日,温台巡防大队的25吨炮艇又掩护陆军向洞头山发起登陆作战,炮艇队和前来增援洞头山守军的国民党海军炮艇发生交火,成功将敌船击退并俘虏了一条国民党海军炮艇。此时,海军江南造船所批量建造的52甲型炮艇开始陆续服役,温台巡防大队在1952年7月开始换装52甲型炮艇。25吨炮艇开始退出华东军区海军一线序列。

和华东军区海军接收25吨炮艇的同一时期,中南军区海军所属的广东军区江防部队也接收了两艘25吨炮艇,来源可能是在汉口起义的原汉口巡防处巡防艇队的“炮64”和“炮65”艇,也可能是逃到香港又就近起义回归的原国民党海军同型炮艇,笔者和陈悦先生讨论后倾向于后者。两艇加入江防部队后改名为“奋斗”号和“前进”号,涂装的方式也和华东军区海军的同型艇大有不同,艇身上刷着迷彩涂装,推测类似于美式迷彩,艇首两侧的船壳上用红色油漆醒目的刷着“奋斗”和“前进”的繁体中文汉字艇名,战斗室的原13毫米机枪被一门带防盾的日制25毫米单管机关炮取代。1950年5月23日,“奋斗”号和“前进”号与“解放”号、“先锋”号等配合陆军参加了解放万山群岛的战斗。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一(日制25吨级炮艇)

前进号炮艇

在25吨炮艇退出现役后,“头门山海战英雄艇”即“414”艇被启运北京,陈列在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户外展区,作为展品的该艇的武备和在役的时候又发生了变化,主炮位内的苏制72K型25毫米单管机关炮被日制“九六”式25毫米单管机关炮取代,安装在主炮后部的双联装日制“九三”式13毫米重机枪被撤除,后部兵员舱顶部的日制“九二”式7.7毫米机枪仍然保留。该艇就以这么一副状态静静的躺在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至今,默默的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诉说着他从侵略帮凶涅槃到海疆卫士的过程。

怒海轻骑——人民海军早期炮艇绘考小记一(日制25吨级炮艇)

军博状态的414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