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囤房”到以房養老,重慶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從"囤房"到以房養老,重慶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養兒原本是為了防老,然而,現在人們卻發現實際並非如此。由於傳統觀念影響,人們普遍認為,上一代對下一代"無限"奉獻,是天經地義的。比方,即便父母將孩子撫養成人後,仍要對子女"全包":包找工作、包買房、包成家,甚至還要做孫子的全職保姆、全職保鏢、全職書童,並將孫子從幼兒園包到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最後,甚至老父母還沒離世,子女們就開始討論如何過戶老父母房屋產權,如何分配老父母"遺產"(包括房產和存款)。

從“囤房”到以房養老,重慶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很顯然,在中國許多子孫輩們看來,父母和祖父母的房產及存款遲早都是要留給子孫們的,尤其是房產必須留給自家後代繼承,他們不希望老人自己賣出或轉讓他人,他們也不支持單身老人領證再婚,因為他們擔心老人的再婚配偶會繼承或參與分配老人財產。如此傳統觀念,或將束縛、阻擾中國保險版"以房養老"市場的正常推進,這是意料之中的。

從“囤房”到以房養老,重慶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但40年改革開放已取得顯著成就,中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觀念正在深入人心、變成全社會的行動,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或口頭。尊老為德,敬老為善,助老為樂,愛老為美,孝敬老年人,關愛老年人,正在成為一種家庭美德和社會時尚。子女孝敬老人,社會反哺老人,不只是停留在道德層面,它已成為社會共識與法定責任。

從“囤房”到以房養老,重慶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尤其是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讓老年人在經濟上更獨立、更體面,讓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更有尊嚴。儘管如此,家庭養老與囤房養老仍是社會保障的重要補充形式。不過,在未來,養老目標基金、個稅遞延商業養老保險,以及反向抵押以房養老等個人養老金產品將是更規範、更可靠的自我保障形式。

從“囤房”到以房養老,重慶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回到本文主題,中國保險版"以房養老"前景真的不容樂觀嗎?它究竟有多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很顯然,從宏觀基本面來看,前景應該是樂觀的。將老人囤房引導到反向抵押的以房養老,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說,應該是有需求、有市場的,而且也是國家政策支持鼓勵的。

從“囤房”到以房養老,重慶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