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錦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應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點工作

梁锦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点工作

在日前召開的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5屆全球年會的“大灣區對話:從紐約、舊金山、東京到粵港澳大灣區”圓桌會議上,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表示灣區經濟在全球非常重要,全球60%的GDP是在灣區裡產生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個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都是有力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在體量上和它們有得一比。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今後的發展,梁錦松認為應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點工作。

梁锦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点工作

圖為: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前司長 梁錦松

▼以下為發言實錄:

2002年,我和董建華先生建議,推動從香港到澳門、珠海的新建大橋項目,建設從香港到廣州的高鐵,實現從香港CDB到廣州CDB一小時出行。該建議獲得了董建華先生的肯定,並納入他的市政報告裡。今年,港珠澳大橋開通了,促進了區域內人貨各方面的流通。

灣區經濟在全球非常重要,全球60%的GDP是在灣區裡產生的。現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三個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都是有力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在體量上跟它們有得一比:

土地面積:粵港澳大灣區有5.6萬平方公里,是東京灣區的大概1.5倍,是紐約灣區的近3倍。

人口規模:粵港澳大灣區約擁有7千萬人口,等於其他三個灣區加起來之和。

GDP增速: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三個灣區比還有一點距離,粵港澳灣區的GDP是1.4萬億美元,與紐約灣區相近,東京灣區是1.8萬億。但粵港澳灣區增速最快,很可能過幾年經濟總量就有望追上東京灣區,成為三個灣區裡最大的。

貨物運量:粵港澳大灣區每年的集裝箱數量為 6500萬TEU,遠超其他三個灣區。

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之間功能非常互補。大灣區擁有9個城市和兩個特區。其中,廣州是華南地區領先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中心,在製造業方面是全球領先,可以稱為全球最大的工廠;深圳是全國最具創新、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澳門擁有世界領先的娛樂和會議產業。香港得益於一國兩制,企業稅為16.5%,中小型企業最近減為10%;個稅平均稅率為15%,境外的收入不徵稅,也沒有資產增值稅或遺產稅,具有突出優勢。香港有4所大學是全球100名以內的大學。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香港融匯中西,比較容易吸引國內外的各類人才。

香港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國家一直支持香港作為環球金融中心,香港很可能就可以跟美國作為金融中心進行比較。粵港澳大灣區的製造業在量上,已經比東京灣區大,只要我們在質量方面、科技方面追上去,有一天也可以跟東京灣區比肩。儘管大灣區在IT方面和舊金山灣區有一點距離,但是在互聯網應用方面,我們在深圳有騰訊以及很多的高科技企業。所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功能,很可能是世界領先的三個灣區的綜合功能。所有的灣區,先進都會,都是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創意產業中心,以及醫療中心,我們把大灣區幾個城市結合起來,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世界領先水平。

2018年8月15日,新華社發佈了《韓正主持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一文,提到幾個讓人興奮的要點:

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不只是推動經濟發展,還要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意義”。

新聞稿多次強調要嚴謹落實“一國兩制”。

以前在香港比較少提及科技的發展,現在明確指出“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在香港建立中國科學院院屬研究機構,支持澳門建設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臺”。

中央常委牽頭,明確建立國家級協調機制,以後協調會更快,更有效。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今後的發展,我認為應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點工作。

人才

人才是現代經濟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學者認為,以後國與國之間,或者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其實是“人才戰”。目前,美國的移民政策並不利於外籍人才安心工作,粵港澳大灣區在招攬人才方面可以有所作為。世界三大灣區,除了東京灣區之外,其他兩個灣區的國際人才比例是比較高的,甚至能達到40%以上。而整個中國的國際人才比例比較低,佔比遠低於5%。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利用香港的優勢,為吸引全球人才打造國際化、多元化的環境,包括法律制度、生活方式、醫療制度等等。但是,也要看到香港只有700萬人,面積只有1千平方公里,而且山地居多,只有1/3的土地可用。但是粵港澳大灣區有市場和土地——單是廣州南沙就已經擁有8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香港的80%,完全可以做到互補。

在醫療方面,中國老齡化非常嚴重,去年全中國17%的人超過60歲。隨著人均壽命越來越長,收入也一直在增加,人們對好的醫療需求更大。但內地優質的醫療資源總量相對不足,分佈不均衡,醫生和護士人均數較少:內地每一千人1.7個醫生,香港是2.6個;內地每一千人有2.6個護士,香港是6.9個;而護工的缺口更大。我們可以向香港或者國際標準靠攏,用國際的培訓、管理方法,結合國內最好的資源,給大灣區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從而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落戶大灣區。我負責的“新風天域”集團,準備在大灣區大舉發展醫療。我們已經在上海、四川建立了醫院、診所,並開展了居家醫療等服務。

一方面是改善生活環境,讓外國的人才可以落戶。另一方面,香港擁有4所全球100名以內的大學,能夠吸引和培養人才。如果能讓這些大學在大灣區設立分校,或者與大灣區的高校合作,也能吸引很多國外的科學家落戶大灣區,增強人才的實力。

金融

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而深圳與廣州也一直在努力發展金融,要做到“錯位互補”。國家現在槓桿率很高了,直接融資,包括風險投資跟私募基金或許是個方向。(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出臺政策吸引很多國內外的VC、PE落戶大灣區,支持我們的創新,通過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讓創新企業有上市的流通機制。總之,直接融資能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科創公司。

科技

深圳在科技方面已經非常先進了,但在生物科技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生物科技是今後推動世界發展和人類發展很重要的一個領域。目前美國走在最前面,第一個中心是波士頓,第二個是舊金山。香港也有研究這一領域的科學家。如何讓這些科學家與內地的科學家更進一步合作?我在4月的時候和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馬興瑞建議,說是否可以利用河套地區或者南沙,通過一線、二線劃分區域的方法,比如香港的醫生進入內地河套地區的一線但沒有過二線區域的話,香港醫生就等同還在香港。在這個河套地區內,讓內地和香港的大學和醫院實現自由交流。目前很多藥物、用於實驗的動物、人體的組織還不能進入內地,許多內地實驗需要到香港完成,正常檢疫程序很長。因此,可以在河套地區嘗試建立生物科技特區,從而推動灣區生物科技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的9個城市和兩個特區結合起來,利用港澳“一國兩制”制度上的優勢,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世界領先水平的灣區經濟,無論是吸引人才、發展金融,還是推動創新科技,都可以為國家做出很大的貢獻。

原稿有刪改,未經作者本人確認

文中觀點不代表IFF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