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锦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点工作

梁锦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点工作

在日前召开的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5届全球年会的“大湾区对话:从纽约、旧金山、东京到粤港澳大湾区”圆桌会议上,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表示湾区经济在全球非常重要,全球60%的GDP是在湾区里产生的。现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三个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都是有力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在体量上和它们有得一比。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今后的发展,梁锦松认为应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点工作。

梁锦松: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点工作

图为: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前司长 梁锦松

▼以下为发言实录:

2002年,我和董建华先生建议,推动从香港到澳门、珠海的新建大桥项目,建设从香港到广州的高铁,实现从香港CDB到广州CDB一小时出行。该建议获得了董建华先生的肯定,并纳入他的市政报告里。今年,港珠澳大桥开通了,促进了区域内人货各方面的流通。

湾区经济在全球非常重要,全球60%的GDP是在湾区里产生的。现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三个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都是有力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在体量上跟它们有得一比:

土地面积:粤港澳大湾区有5.6万平方公里,是东京湾区的大概1.5倍,是纽约湾区的近3倍。

人口规模:粤港澳大湾区约拥有7千万人口,等于其他三个湾区加起来之和。

GDP增速: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三个湾区比还有一点距离,粤港澳湾区的GDP是1.4万亿美元,与纽约湾区相近,东京湾区是1.8万亿。但粤港澳湾区增速最快,很可能过几年经济总量就有望追上东京湾区,成为三个湾区里最大的。

货物运量:粤港澳大湾区每年的集装箱数量为 6500万TEU,远超其他三个湾区。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之间功能非常互补。大湾区拥有9个城市和两个特区。其中,广州是华南地区领先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在制造业方面是全球领先,可以称为全球最大的工厂;深圳是全国最具创新、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澳门拥有世界领先的娱乐和会议产业。香港得益于一国两制,企业税为16.5%,中小型企业最近减为10%;个税平均税率为15%,境外的收入不征税,也没有资产增值税或遗产税,具有突出优势。香港有4所大学是全球100名以内的大学。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香港融汇中西,比较容易吸引国内外的各类人才。

香港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国家一直支持香港作为环球金融中心,香港很可能就可以跟美国作为金融中心进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业在量上,已经比东京湾区大,只要我们在质量方面、科技方面追上去,有一天也可以跟东京湾区比肩。尽管大湾区在IT方面和旧金山湾区有一点距离,但是在互联网应用方面,我们在深圳有腾讯以及很多的高科技企业。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功能,很可能是世界领先的三个湾区的综合功能。所有的湾区,先进都会,都是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创意产业中心,以及医疗中心,我们把大湾区几个城市结合起来,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世界领先水平。

2018年8月15日,新华社发布了《韩正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一文,提到几个让人兴奋的要点:

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不只是推动经济发展,还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新闻稿多次强调要严谨落实“一国两制”。

以前在香港比较少提及科技的发展,现在明确指出“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香港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机构,支持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中央常委牵头,明确建立国家级协调机制,以后协调会更快,更有效。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今后的发展,我认为应在人才、金融、科技三方面做重点工作。

人才

人才是现代经济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学者认为,以后国与国之间,或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战”。目前,美国的移民政策并不利于外籍人才安心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在招揽人才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世界三大湾区,除了东京湾区之外,其他两个湾区的国际人才比例是比较高的,甚至能达到40%以上。而整个中国的国际人才比例比较低,占比远低于5%。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利用香港的优势,为吸引全球人才打造国际化、多元化的环境,包括法律制度、生活方式、医疗制度等等。但是,也要看到香港只有700万人,面积只有1千平方公里,而且山地居多,只有1/3的土地可用。但是粤港澳大湾区有市场和土地——单是广州南沙就已经拥有8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香港的80%,完全可以做到互补。

在医疗方面,中国老龄化非常严重,去年全中国17%的人超过60岁。随着人均寿命越来越长,收入也一直在增加,人们对好的医疗需求更大。但内地优质的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医生和护士人均数较少:内地每一千人1.7个医生,香港是2.6个;内地每一千人有2.6个护士,香港是6.9个;而护工的缺口更大。我们可以向香港或者国际标准靠拢,用国际的培训、管理方法,结合国内最好的资源,给大湾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落户大湾区。我负责的“新风天域”集团,准备在大湾区大举发展医疗。我们已经在上海、四川建立了医院、诊所,并开展了居家医疗等服务。

一方面是改善生活环境,让外国的人才可以落户。另一方面,香港拥有4所全球100名以内的大学,能够吸引和培养人才。如果能让这些大学在大湾区设立分校,或者与大湾区的高校合作,也能吸引很多国外的科学家落户大湾区,增强人才的实力。

金融

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而深圳与广州也一直在努力发展金融,要做到“错位互补”。国家现在杠杆率很高了,直接融资,包括风险投资跟私募基金或许是个方向。(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出台政策吸引很多国内外的VC、PE落户大湾区,支持我们的创新,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让创新企业有上市的流通机制。总之,直接融资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科创公司。

科技

深圳在科技方面已经非常先进了,但在生物科技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物科技是今后推动世界发展和人类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领域。目前美国走在最前面,第一个中心是波士顿,第二个是旧金山。香港也有研究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如何让这些科学家与内地的科学家更进一步合作?我在4月的时候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马兴瑞建议,说是否可以利用河套地区或者南沙,通过一线、二线划分区域的方法,比如香港的医生进入内地河套地区的一线但没有过二线区域的话,香港医生就等同还在香港。在这个河套地区内,让内地和香港的大学和医院实现自由交流。目前很多药物、用于实验的动物、人体的组织还不能进入内地,许多内地实验需要到香港完成,正常检疫程序很长。因此,可以在河套地区尝试建立生物科技特区,从而推动湾区生物科技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9个城市和两个特区结合起来,利用港澳“一国两制”制度上的优势,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世界领先水平的湾区经济,无论是吸引人才、发展金融,还是推动创新科技,都可以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

原稿有删改,未经作者本人确认

文中观点不代表IFF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