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專訪中青旅副總裁高志權

從像護照一樣的雙開本,到一張小小的塑封卡片,再到導遊個人信息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儲的電子導遊證;從一次一換、限定出境區域的一次性護照,到如今十年有效、前往各國通用的普通公民護照……

堆成小山一般的各類旅遊從業資格證,是高志權從一名初級韓語導遊到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摸爬滾打三十年的見證,也是中國旅遊業從無到有、日漸成熟的印記。

《北青报》专访中青旅副总裁高志权

03年7月1日《北京青年報》報道“非典”結束後高志權組織的韓國旅遊團入境旅遊情況

第一次站著坐飛機

1990年,從朝鮮留學歸國的高志權進入中青旅成為一名導遊。在他看來,與國民切身相關的中國現代旅遊業的啟蒙階段也是從那時才開始的。1990年的亞運會打開了外國人大量湧入中國的窗口,同時也開啟了國人旅遊的步伐。

不過,猛然激增的外國遊客,讓接待設施還不完善的國內市場有點應接不暇。“當時的酒店別說星級了,連房間都不夠。北京最牛的是燕京飯店,我們和國旅、中旅都去搶,能搶到幾間房就老牛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高志權仍有些興奮,遼寧口音也不自覺得顯了出來。

不僅缺房,航空運力也十分不足。“那時候,在中國飛機晚點是正常的,不晚點才是不正常的。”高志權說,往往第二天就要出發了,頭一天他還不知道是從首都機場還是南苑機場飛。“誰能拿到機票誰牛唄,我們都是晚上等通知,行李員第二天去送機票,在機場拿到票後直接辦手續。”

在旅遊行業摸爬滾打這麼多年,有一次飛行經歷高志權畢生難忘。1994年,一個一百多人的韓國團要從北京飛大連再去長白山。“當時坐的是圖154,一百多人上去後,飛機一下子滿了,沒座兒了。那會兒不像現在,這趟上不去可以等下趟,下一趟可能得等到兩天後才有。”無奈之下,高志權在飛機上一路站到了大連。“起飛的時候,我們幾個人就在過道上蹲著,用手拽著兩邊的安全帶,晃得我心都快跳出來了。”

相比入境的紅火,中國公民旅遊此時才剛剛起步,出遊人群以政府考察團為主,東南亞是大多數人境外遊的啟蒙地。高志權第一次帶團出境是1993年,當時帶著南陽市政府的考察團去泰國和香港。“那會兒辦港澳通行證相當困難,但是去第三國的話可以不用辦證在香港停留七天,所以一般中國團都是去東南亞順帶去香港。”

一次性護照用了好多年

一次性護照、塑封導遊證、帶團照片……高志權至今還保留著不少這樣的“老古董”。“以前的導遊證都是有期限的,一開始是個小本,後來才變成卡片。”堆成小山的證件裡,一個紅色的小本最為特殊,這是中國旅遊業起步階段特有的一次性護照。

“1993年之前用的基本都是一次性護照。”高志權說。上世紀90年代之前,老百姓根本沒有旅遊的概念,別說出國,連國內遊都很少。需求量小,所以護照也都是一次性的。“每出去一次就要重新去辦一次,太麻煩了,可是沒辦法啊。”

不僅如此,辦護照需要的手續還特別多。“以前想辦個護照別提多麻煩了。”高志權回憶說,個人申請護照必須持戶口簿、身份證、對方國邀請、檔案所在單位蓋章或街道辦事處蓋章、經濟擔保等資料,加起來能有一本書那麼厚。作為導遊,辦護照一直是他最頭疼的事情,不過他覺得自己還算幸運,因為有些人光準備這些辦護照的材料,就得花一兩年時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民因私普通護照發生了十多次版本變化。高志權認為,變化最明顯的一次是把“本護照前往下列國家和地區有效”改成了“本護照前往世界各國有效”。“別小看這短短几個字,省去了一次次辦護照的麻煩,也說明老百姓出國的範圍越來越大了。”如今,普通公民護照的有效期已經擴大到了十年,出國旅遊真正變成了說走就走的一件事。

一下子買了五六塊瑞士手錶

這幾年,中國遊客給外國人最深的印象是買買買,從奢侈品到生活用品,每一樣都是掃貨的對象。不過,讓人意外的是,中國遊客剛開始走出國門時,最愛買的東西居然是黃金。“那會兒結婚都流行送金首飾,人們出國最愛買的就是黃金。”高志權說。當時在國內,黃金算是奇貨可居。

令人意外的是,當時境外商家售賣假貨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有一次去泰國,一位老哥開始總跟大家炫耀,說自己戴的金項鍊是花好幾萬剛在意大利買的,沒承想一趟泰國回來後金項鍊就變黑了。”高志權說,有錢而且好騙是當時外界對中國遊客的普遍印象。

大概從2000年起,國人出國旅遊最愛買的東西變成了奢侈品牌的包、手錶等個人消費品。與之前買黃金屢屢上當不同,看重品質、愛去專賣店成為國人購物新標籤。“2008年奧運會之後,中國人的購買力達到了巔峰。”高志權回憶說,一位陝西客人曾在瑞士一家錶店裡一口氣買了五六塊手錶,每塊價值至少要五六萬。“連包裝都不要,買完就這麼一個兜裡揣一塊帶走了。”

如今,走出國門的國人仍在大量購買奢侈品,但是常購清單中,電飯鍋、馬桶蓋和奶粉、嬰幼兒用品、化妝品等生活中的小件佔比越來越高,“前段時間流行去日本搶購馬桶蓋,黃金週日本好多商店都被搬空了。”高志權說,這麼多年一路買買買下來,可以看出百姓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契合了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深夜趕去機場“攔截”遊客

如今,坐飛機出門對中國人而言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不過,仍有一些特殊情況,機票很難搶到,比如遭遇突發事件的時候。對高志權而言,2011年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那年,由於不滿物價上漲、失業率高和腐敗等問題,埃及多個城市爆發動亂;同年,利比亞內戰爆發,局勢失控。動盪的國外形勢,讓主管公民出遊業務的他面臨巨大壓力。

“埃及動亂髮生當天,我夜裡12點從辦公室趕到機場,苦苦勸客人不要去埃及。”高志權介紹說,根據合同,不出行的遊客當時只能得到扣除已發生費用後的剩餘團款,有客人因此堅持要出行。為了勸慰遊客,在高志權力主下,中青旅發出了“兩大安全承諾”:遇到突發事件未出行客人全額退款,已出行遊客所發生的費用由中青旅承擔。

“現在出現突發事件,各家都會第一時間發聲,但在當時這兩大承諾是頂著巨大壓力做出的。”高志權說,不僅如此,以前出了突發事件都是旅行社自己掏錢想辦法解決,後來政府開始介入,向突發事件所在地派出包機接遊客回國,“這不僅穩定了遊客的情緒,也大大減輕了旅行社的壓力。”

高志權不無感慨地說,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旅遊行業早已經走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從只求溫飽度日,到走出去看世界;從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到出境購物買買買……一個個變化的背後,是國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一步步實現。

內存 | 導遊證變化折映旅遊管理“升級”

《北青报》专访中青旅副总裁高志权

1996年版導遊證

1996年版的導遊證是一個暗紅色的小本,與現在的護照有些類似。封面上的名稱為“導遊員等級證書”,裡面特別用中英文寫明瞭“本證在全國旅遊行業通用”,證件有效期則詳細寫明為:自1996年6月至2000年6月。

《北青报》专访中青旅副总裁高志权

2000年版導遊證

2000年版的導遊證是一張塑封紙片,正面為紫色背景,標明瞭導遊證編號和等級,並附有個人照片,背面不僅有導遊員姓名、導遊資格證號碼、語種、服務旅行社、發證機關等信息,還列出了導遊員的身份證號以及發證日期和有效期。

《北青报》专访中青旅副总裁高志权

2002年版導遊證

這版導遊證自2002年4月1日起啟用。與舊的導遊證相比,其最重要的改變是採用了IC卡的形式,可以比較完整地記錄持證人的職業信息,通過手持讀卡機等電子設備及與數據庫的聯網,逐步建立起持證人系統、動態的從業檔案。

《北青报》专访中青旅副总裁高志权

最新版電子導遊證

2017年,全國導遊開始換髮電子導遊證身份識別卡,原來IC卡式的導遊證逐步由電子導遊證所取代。導遊個人信息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儲於導遊個人的移動電話等移動終端設備中,在信息集成、使用便利、降低核發成本和執法成本等方面有根本性變革。

《北青报》专访中青旅副总裁高志权

“絕版”領隊證

2018年1月1日新《導遊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對導遊從業若干事項進行了較大調整,領隊證、臨時導遊證、導遊年審、IC卡記分管理等被取消。實際上,我國從2016年11月就已經取消了領隊證審批,這意味著實行了20年的領隊證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對話 | 中國遊客素質這幾年變化很大

(對話人: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高志權)

北青報:國門開放之初外國人來中國都愛逛哪些地方?對哪些東西最感興趣?

高志權:拿韓國團來說,常規線路一般是北京、西安、桂林,然後從上海或者廣州出境。在北京主要是去五大景點:故宮、長城、十三陵、頤和園、天壇。這裡面故宮和長城是必去的。其實每個城市也就待一兩天,行程特別趕。韓國人喜歡在中國買翡翠、中藥和字畫。當時最流行醫療諮詢,好多醫院都有這個項目,其實就是有人包個報告廳或會議室,讓醫生給客人診脈,然後賣中藥。日本、韓國的客人比較認同中醫藥,買的也多。

北青報: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為一直飽受詬病,改革開放這些年,中國遊客的素質是否有變化?

高志權:其實老旅遊人都知道,不文明行為並不是中國遊客特有的。我自己就遇上過韓國老太太在大巴車上大便,遊客喝完酒在五洲大酒店電梯裡撒尿,還有印度遊客住酒店時偷偷把床底下的地毯用刀割下來帶走等事情。可以這麼說,不文明現象是整個旅遊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只是因為我們基數大,而且趕上了現代的傳播工具,所以被放大了。這幾年中國遊客的素質變化很大,這是有目共睹的。今年我帶研學團去了兩次美國,我們的學生在聯合國大廈排隊,井然有序一點不亂,在餐廳裡面也非常安靜,完全沒有不文明行為。所以這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互聯網放大了不文明現象,也有助於我們縮短這個階段。

《北青报》专访中青旅副总裁高志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