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王臨虹 教授

健康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永恆話題,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與生產力發展,我們對健康觀念的理解也在不斷變化。最初簡單地認為不生病、不殘疾就是健康,隨著對疾病了解的逐步深入,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做出瞭如下定義——“健康是一種軀體、精神與社會和諧融合的完美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身體虛弱”,近年世界衛生組織又向全球發佈了健康公式:100%健康=15%遺傳+10%社會因素+8%醫療+7%環境因素+60%生活方式。

健康不僅被認為是一種基本需要和基本權利,也是當今世界衡量一個國家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全球化、人口老齡化等進程加快,人群健康也面臨新的挑戰。健康不僅僅是衛生部門的職責,促進健康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衛生部門需要與農業、教育、住房、社會福利等多部門協作,從僅針對疾病產生的個人行為原因轉向社會化的健康保健系統來促進健康,進一步關注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即除直接導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

人們居住和工作環境中社會分層的基本結構和社會條件所產生的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貧窮、社會排斥、居住條件、工作環境及全球化等不同方面,它們是導致疾病的“原因的原因”。

在所有影響健康的因素之中,生活方式是最可被控制且最有影響力的因素。擁有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同時,每個人也都有維護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責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研究顯示,80%的冠心病和90%的2型糖尿病、1/3的癌症可以通過控煙、健康飲食、維持正常體重和適量運動來預防。

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和心理平衡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培養並堅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慢性病。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合理地選擇食物,改善人們的營養和健康狀況,以減少或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每天儘可能

攝入更多種類的食物,以穀類為主,粗細配,常吃粗糧、雜糧和全穀類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以保持腸道正常功能,對提高免力,降低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某些科普文章宣傳喝牛奶會致癌的觀點,對我國居民造成較大誤區,這種觀點既缺乏科學依據,也不符合我國國情。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這些都是優質蛋白、脂類、脂溶性維生素、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脂肪含量一般較低,並且魚類中含有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食用油和食鹽攝入過多是我國城鄉居民普遍存在的營養問題,應減少烹調油,吃清淡少鹽飲食。

適量運動

加強身體活動,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日常生活少靜多動。身體活動可包括家務、交通、工作和閒暇時間鍛鍊四個方面,積極的身體活動對健康具有諸多益處,包括減少過早死亡的危險,降低患高血壓、中風、冠心病、2型糖尿病、結腸癌和骨質疏鬆等慢性病的危險,同時還有助於調節心理平衡,消除壓力,緩解焦慮和抑鬱等症狀,並能有效改善睡眠。為促進心肺、肌肉骨骼健康,增強身體平衡、協調能力等,需要定期進行一定強度的運動,運動前進行熱身活動,運動後進行整理活動,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避免發生運動損傷,如肌肉韌帶拉傷、關節扭傷等。

戒菸

吸菸是肺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冠心病、腦卒中等多種疾病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全球每年約有600萬人因吸菸失去生命。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菸草生產國和消費國,現有吸菸人數超過3億,男性吸菸率為53%,二手菸暴露率高達72%。國內外科學證據證實,越早戒菸越有益健康,且任何時候戒菸都不晚。停止吸菸即便只有20分鐘,機體都可收到相應的健康效應,如心率下降,血壓和脈搏降到正常水平。35歲以前戒菸,能避免90%的吸菸引起的心臟病,59歲以前戒菸,15年內死亡的可能性僅為繼續吸菸者的一半,即使年過60歲才戒菸,肺癌病死率仍大大低於繼續吸菸者。戒菸可以降低吸菸者近40%的吸菸相關疾病的死亡風險,即使是已經患有心臟疾病或肺癌的吸菸者,戒菸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但最好在出現健康損害前戒菸。

限酒

過量飲酒,特別是長期過量飲酒對健康有多重危害,如增加痛風、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發生的風險,長期過量飲酒還可導致酒精依賴症、成癮及急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硬化等嚴重的健康問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我國成年男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克(0.5兩),成年女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15克,孕婦和兒童青少年禁止喝酒。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是健康的核心,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病,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條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種心理與行為異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即能夠維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動減少問題行為和解決心理困擾。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條標準,

被認為是最經典的標準,包括:

1.是否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具有較充分的瞭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是否具備並善於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係;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符合集體允許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範的範圍內,能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我們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如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應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調整與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