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有个白族特色古镇,因盐而兴,是云南大学创始人的故乡


这两天一直在讲大理的景点,像大理古城、喜洲古镇这样的地方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在大理知名度不是那么高、商业化程度很低、历史非常悠久、历史地位也比较高的古镇。

它位于大理自治州西部,与保山市、怒江自治州交界的地方,是白族聚居地,因盐资源丰富而逐渐兴盛起来,曾是云龙县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云南大学首任校长董泽的故乡......它就是宝丰古镇。

宝丰古镇位于云龙县城南面约10公里处,有一条宽阔的水泥公路沿着沘江连接县城和宝丰古镇,开车只要半个小时左右。古镇沿江、倚山而建,主要分布在沘江的西岸,南北各有一座桥连接东岸,东岸主要是新建的楼房。

关于古镇的历史,其起源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汉代已有人类活动,因为1986年在当地出土了汉代的青铜剑、青铜斧。从明朝起才有关于宝丰古镇的史事记录,《明史》中记载此地从明初开始采盐,年产三万多斤,是云龙县的重要盐产地之一。

那时候盐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有盐的地方就能发展得很好。从明朝把主管云龙盐务的“盐科提举司”设在宝丰起,到云龙的行政中心搬到宝丰,再到1929年行政中心外迁,这300多年间,宝丰古镇一直是云龙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镇可以说是因盐而兴。


宝丰古镇的房屋多为土墙结构和“三坊一照壁”的形式,类似四合院的样子,“三坊”中有一坊是正屋,给长辈住的;正屋两边各有一坊偏屋,给晚辈住的;区别是四合院的院门在宝丰古镇变成了照壁,简单说就是一堵与正屋相对的墙,墙外一般都印有吉利的词语。

宝丰古镇有一董姓大户人家,最早是从喜洲古镇搬迁过来的,也是他们家最先在宝丰古镇采盐并发家致富,董家在古镇里的宅子足足有1300平米,这放在现在也是一个超级大户了。宝丰古镇董氏后人中最为世人所知的,应该是董泽。

董泽是今天云南省最好的大学——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和创始人之一,从东陆大学离职后,董泽还分别担任过教育司长、财政司长、交通司长、银行总办等等职位,现在的董家大院也是以“董泽故居”示人,不过我去的时候并没开放,只能从门缝里看见一点院内的样子。


从建筑形式来说,宝丰古镇是很有民族特色的,跟大理古城、喜洲古镇这类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地方比较起来,它也更质朴,更静谧,更纯粹,没有商业叫卖,没有喧嚣的市井气息,也许,这才是古镇该有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