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資管格局重塑 從“大資管”到“真資管”

剛剛過去的2018年可謂是負重前行的一年。在強監管宏觀和形勢雙重影響下,銀行業踏上了艱難轉型之路。回顧一年來影響最大的事件,莫過於資管新規的實施及其對銀行資管業務的重塑。

這一年,堪稱大資管元年,逾15部大資管行業政策文件相繼發佈,逾42項政策信息推動大資管行業,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大資管行業12大配套實施陸續推進。

受資管新規影響,銀行表外非標規模出現快速收縮,在表外資產回表的過程中,銀行資本補充壓力巨大。不過,理財規模收縮卻使銀行體系創設存款產品的動力增強。資管新規實施使得理財向淨值化、獨立運作方向轉型,保本理財逐步退出市場,銀行創設高收益存款產品的動力增強。

2018年堪稱子公司元年。資管新規發佈後,商業銀行紛紛申設理財子公司,這一進程在《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發佈後明顯提速,共有27家銀行明確宣佈設立理財子公司。

2019年已經到來,儘管銀行業資管轉型不會一帆風順,但開弓沒有回頭箭。資管新規已經奠定了制度基石,如何平穩度過“陣痛期”,推動銀行資管業務在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過程中重塑,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8年,對我國資管行業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這種不平凡,一方面體現在監管政策密集而有序地出臺為資管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統一制度基礎;另一方面則體現在金融機構積極調整資管發展理念及方向,“大資管”向“真資管”轉型趨勢日益明朗。

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資管領域最為重要的機構,從2017年至2018年,銀行正在經歷從焦慮迷茫到信心重塑,從“貪戀剛兌”到“堅定轉型”的蛻變。同時,銀行資管行業也出現了很多積極的變化,例如,理財產品規模告別無序擴張、淨值化理財產品逐步增多、理財子公司設立獲積極推進等。

然而,銀行資管轉型的“陣痛期”目前尚未結束,如何安度這一時期,並推動整個資管行業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或許是每家銀行在2019年需要思考的主要問題。而整個資管行業格局也必將在這個過程中面臨重塑。

新規落地奠定資管行業制度基石

要說2018年資管行業的“大事記”,首要一條便是一系列新規的落地實施。“資管市場在我國構建現代金融體系進程中的戰略意義和積極作用正在不斷體現,並且持續強化,而一系列新規的出臺,則為資管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構建統一制度基礎的第一塊基石。” 普益標準專家委員會主任翟立宏表示。

在經歷了徵求意見以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的審議之後,2018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為金融機構從事資管業務提供了根本遵循。

隨後,9月28日及10月19日,資管新規的兩項配套細則《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與《商業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相繼發佈,對銀行理財業務的諸多細節問題予以瞭解答和規範。特別是關於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的相關規定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從2017年資管新規開始徵求意見稿,到理財新規的發佈,再到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出臺,這期間我們不停地忙著解讀、分析、討論、彙報、反饋意見、制定相關方案。”浦發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蔡濤坦言,2018年對於銀行資管從業者來說是心情起伏最大的一年,從系列新規發佈前的焦慮迷茫到發佈後的重塑信心,銀行理財轉型“往哪轉”“怎麼轉”逐漸明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多位銀行資管從業者告訴《金融時報》記者,資管新規兩個配套細則的發佈給與了他們更多的希望與信心。“監管層並沒有搞‘一刀切’,而是對資管新規予以與時俱進的調整。例如,在理財新規裡明確允許公募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各類公募基金間接進入股市;理財子公司可享受多項寬鬆利好措施等。”蔡濤說。

理財產品規模縮減結構優化

在強監管環境下,2018年,銀行理財告別了高速增長。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更強介紹,從上市銀行的數據看,2018年,部分銀行理財業務收入幾乎腰斬,有些降幅超過50%。商業銀行原來靠賺取利差的盈利模式已經不可延續,資產管理規模增速明顯放緩。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9月和10月為近1年來銀行理財發行量最低的兩個月,其中10月發行量為9330款,同比下降8.2%,近1年來首次跌至1萬款以下。特別是3個月內的短期理財佔比迅速下降,根據融360監測數據,其由2017年11月份的36%持續降至2018年6月的21.19%。

除了規模的縮減,自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發佈後,全國銀行理財向淨值化轉型的進程持續推進,理財產品結構逐步優化。普益標準數據統計,2018年10月全國銀行理財市場淨值產品存續量為3639款,環比增加507款,增速較上月擴大。從淨值轉型程度指數表現來看,2018年10月全國淨值轉型程度指數為2.65點,環比上漲0.30點,較去年同期上升1.63點。

普益標準報告顯示,整體來看,各類型銀行淨值化轉型程度較上年同期均有明顯提升,外資銀行淨值化轉型壓力相對較小,花旗、渣打、澳新、星展、大華等銀行淨值型產品佔比在60%以上;中資銀行中,工商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淨值化轉型成效較為明顯,截至2018年6月末,工商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所有存續產品比重達25%,興業銀行淨值型產品佔比為18%,招商銀行淨值型產品佔比為26%。此外,城商行在2018年10月之後集中發力,淨值化轉型程度指數同比增長首次突破100%。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研究員倪紅福認為,淨值化轉型和打破剛兌的有序推進,使得理財產品定價愈發合理化,總風險水平下降。從市場反應看,投資者對淨值型產品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漸提高。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部分銀行對於剛性兌付仍有“貪戀情結”。2018年12月,銀保監會開出10張鉅額罰單,罰沒金額共計1.563億元,從罰單公佈的案由不難發現,“理財”是其中的最高頻詞彙,這恰恰說明了,銀行理財在按照資管新規、理財新規轉型過程中,仍存在“走老路”的問題,銀行理財轉型“陣痛期”尚未結束。

資管行業格局面臨分化與重塑

“毫無疑問,隨著一系列監管新規的發佈,銀行理財市場發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變化。” 融360分析師劉銀平分析認為,目前來看,銀行理財市場出現的如下變化值得關注: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呈下降趨勢;保本理財產品佔比下降6.29個百分點;3個月內短期理財佔比下降13.93個百分點;新增淨值型理財逐漸增加;結構性存款大幅增長;理財門檻降至1萬元;投資者風險意識明顯提高;20家銀行擬設立理財子公司。

儘管2018年以來,銀行資管出現了很多積極變化,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銀行資管轉型仍舊任重而道遠。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周月秋認為,我國資管行業格局將面臨重塑,財富管理行業也將進入新一輪洗牌階段。具體而言,部分長期通過不合規產品維持運營的中小機構將出局,行業龍頭企業則有望擴大領先地位,進一步分享高淨值人群帶來的更大的財富份額。

而對於銀行理財轉型而言,西南證券金融組首席分析師劉嘉瑋認為,2019年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大方向依舊是打破剛兌與淨值化。“2019年存量的保本理財產品應該還不會完全出清,會在繼續處理存量的同時推出新的淨值化產品。資管新規給出的過渡期限到2020年底,也就是說,還有兩年時間用來持續調整產品結構。”劉嘉瑋說。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認為,2019年銀行主推的理財產品將會延續以低風險為主的模式。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投研能力是銀行機構的弱項,銀行理財過去一直依賴委外市場,自身投研基礎薄弱,對於投研重視度不高,也缺乏相應的投入,據調查,中小城商行專職投研人員僅326人,有些銀行甚至沒有配置。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日後,銀行可以培養自己的信用研究人員,在宏觀經濟和利率研究方面多與非銀機構合作。

興業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顧衛平則認為,銀行機構在資管領域有兩項能力亟待提升:一是非標債權公允價值評估能力待加強,因為實現淨值化管理的最大難點在於估值方法的調整,即由攤餘成本法轉變為公允價值評估;二是債券交易能力和評價能力待加強,隨著資管新規對非標投資的限制,“非標轉標”將是大勢所趨,銀行資管的收益渠道將更多集中於債券投資收益。

本文源自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