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深度」到期夢魘:「大資管」視角下的非標測算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投資要點】

四類情景下的壓力測試,推斷實體非標到期節奏,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性:1)無論做扣除,抑或是修正平均期限,今年未納入社融的通道非標到期將觸高峰,平均單季到期非標數值或與信用債到期體量不相上下;2)給出通道非標存續期的彈性假設後(3-3.5年),2季度和3季度實體企業面臨債務續接壓力浮現;3)社融非標中的委託貸款增量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根本源於嵌套成分的壓縮。

非標續接艱難,融資突破口在哪裡?“新”途徑能否打開融資約束?1)監管從嚴背景下,非標準化融資中的P2P、融資租賃和民間借貸或將萎縮,難言成為“突破口”;2)標準化融資中,信用債VS .ABS,一個發不出來,一個市場太小,“遠水”(ABS存量過小)與“近渴”之間的矛盾亦不足緩釋企業流動性壓力。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央行在二季度末祭出降準和定向降息的利器,並強調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用意之一在於防範融資缺口成為聯動系統性風險的導火索。進一步考慮,倘若依照我們測算的結果,下半年通道非標的巨量到期逐步兌現,不排除央行再次採用寬貨幣手段進行對沖,緩釋資本金消耗同時,“滋潤”難逃“乾涸”陰影的微觀主體。

【正文】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忽視實體融資的結構性特徵,恐怕會低估緊信用的衝擊力。資管新規落地,破剛兌、降槓桿和壓嵌套等凌厲措辭給通道化產品“致命一擊”,銀行表外理財肆意無序增長的時代或將終止。金融市場遭被動縮表,實體融資無法“獨善其身”。2008年伊始,銀信合作搭建通道,一則給影子銀行的滋生埋下伏筆,二則企業負債層次多元結構雛形隱現。十載春秋,影子銀行幾經沉浮,在創新與監管的博弈浪潮中,已然成為實體流動性重要渠道的一環。信用格局驟變尚未緩解的當前,我們在討論現金流壓力時,傾向於關注數據可得性強的“明面”債務到期,但對於“影子”之下的“實體暗湧”甚少談及,或者匡算通道總量規模,缺乏對實體融資層次的認識。因此,視違約如“猛虎”,不僅是剛兌成習慣,更是彰顯預判的不足。本文試圖以資管視角做切入,採用壓力測試的手段,預判實體非標到期分佈,藉此判斷實體不同層次的再融資壓力。

【“通道-非標”到“同業-非標”:影子銀行模式的變遷是測算基礎】

影子銀行模式的演繹路徑:換湯(創新模式),不換藥(銀行為內核)。

縱觀影子銀行發展歷程大致可以總結為商業銀行規避傳統監管,憑藉業務創新與非銀機構達成合作,謀求信用派生,並最大化利潤。2008年至今,根據合作類型(或者嵌套模式)的差異,可以概括為兩個階段:

1)2008年-2013年:“通道-非標”的資產擴張驅動模式。銀行理財的興起,催化商業銀行尋求高收益資產配置模式。銀信合作為主,銀證合作及其他通道類為輔的載體,對接理財投資盛行。這也與2010年之後,信貸緊縮,實體融資缺口擴張,亟待資金支持相匹配,而城投公司和地產行業則為主要消化主體。然而,監管不期而至,逐漸加碼後,銀行理財投資非標受限。

2)2013年-2018年:“同業-非標”擴負債時代的到來,大資管的興起與輪迴。理財實現表外信用擴張受限,表內創新推動同業鏈條的大力發展。過往調劑資金餘缺的同業業務,可以實現放貸資金在銀行間的騰挪,規避監管限制。從同業代付→買入返售→應收賬款類投資,到最終成為主流的同業委外鏈條,串聯銀行與非銀,循環往復之間構築龐雜的內生共嵌(銀行對非銀淨債權消長與同業發展節奏一致)。與上一階段不同的是,非銀主動配置功能強化,不再單純作為通道存在;同時,同業業務作為增量資金來源,通過大資管向實體注入流動性。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小結而言,基於表內創新第二階段,影子銀行衍生出兩類“空轉”:一方面,銀行負債端與資產端之間因同業鏈條交錯互聯,促成第一層次的空轉;另一方面,非銀機構主動或被動作為資產配置載體,相互嵌套、操作槓桿和結構化設計,形成第二層次空轉。

第一層次是第二層次的基礎,第二層次空轉派生信用更為複雜,潛在風險越高,這也是表外會為何向高收益非標準化資產集中的根源。一旦同業鏈條遭受遏制,金融加速器的逆過程迫使空轉速度銳減。贖回行為的抨擊,非銀機構負債端壓力驟增是必然結果,配置天平向高流動品種集中,意味著非標融資增量將極度衰減。此背景下,非標無法滾動續接,到期壓力聯動信用風險敞口的能力劇增。

截至去年底,資管總規模54萬億,囊括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券商和私募基金等,加之信託資產餘額26萬億,剔除嵌套部分後,多少資金流入實體?未納入社融的規模有多少?以下我們對各類機構可能流入實體,且未納入社融非標範圍的投資進行估算和統計。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機構面面觀:多少體系內非標投資未納入社融?】

釐清非標準化融資的兩個層次。實體直接融資可以劃分為幾個層次,1)募集類型劃分為股權類或信用類,2)信用類中按是否為標準化融資切割,3)標準化融資含有信用債和資產證券化,4)非標準化融資中,監管分佈並非均勻,體系內融資包括社融非標及大資管投資的非標,而體系外融資涵蓋民間融資和P2P等。其中,非標投資中,社融及資管流入佔比較重,後者多個科目未納入社融非標的計量範圍,這也是接下來需要分機構考察的重點。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資產均分佈於標準化證券投資,較少涉及非標,該部分或通過資產端已計入社融的標準化融資中。

對於實體非標融資的測算,可以拆分為兩塊:1)社融中的非標規模,即信託貸款、委託貸款和銀行未承兌匯票,2)通道投資的非標,但在計算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剔除社融中已經涵蓋的部分,同時需扣減相互嵌套的成分(諸如:券商資管計劃投資信託或是基金子公司投資券商資管計劃等)。因此,接下來對各類機構資產配置做進一步討論。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1、信託:除信託貸款外,如何界定非標投資?

信託扮演非標投資通道的角色由來已久,只是在影子銀行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接表外理財的形式上有所不同。根據2018年1季度信託資產配置來看:

1)近40%資產集中在信託貸款,這和社融中統計的規模較為相近,為避免重複計算,測算存量時將其剔除。

2)交易性金融資產規模與其投資股票、債券和基金的加總數額相差無幾,故不納入。

3)可供出售及持有到期投資科目不夠透明,一方面,相對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時間偏長,可能存在股權及債權投資;另一方面,持有至到期科目中除金融資產外,不排除存在嵌套的可能。

4)根據我們微觀調研的結果來看,長期股權投資不少集中在非上市公司股權,持有金融機構股權成為近年來信託收益的主要來源之一。

5)買入返售科目下的金融資產多為債券類,但近年信託作為賣出回購方,協助商業銀行出表,或者由多家銀行同時參與,以信託計劃為通道,繞過監管,給企業“變相放貸”,該科目直接對接實體融資的概率較大。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基於以上各科目的拆分,我們假定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中將近70%對接實體非標資產,剩餘30%為買入金融資產和嵌套的部分。而買入返售及長期股權投資採用直接加總的方式,擬合信託投資實體非標的規模。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2、券商資管:定向資管計劃是對接非標的主體

券商資管近兩年一躍成為承接表外的主流,不僅費率偏低,設立效率明顯高於信託通道。定向資管計劃、集合計劃、專項資管計劃和直投子公司的直投基金作為券商通道的主要模式,而投資實體非標的佔比差異較大:

1)券商集合資管計劃主要採用嵌套,除證券投資外,涉及專項計劃和信託比。根據我們測算機構直接投資實體非標的標準,集合產品規模需要剔除。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2)定向管理產品需剔除嵌套,觀測流入實體部分。對於主動管定向產品而言,僅提取資產收益權佔比(2014-2016年均值為1.5%),而通道定向產品中,合計票據和資產收益權佔比作為測算基準。其中,票據業務佔比均值在14%,不排除其可能與商業銀行未承兌匯票重合,但比例偏低,對總體規模影響有限。由於券商資管產品投資比例僅披露年度值,與資管總規模季度值之間頻率不匹配。我們同時假設同一年度內,各個季度配置非標資產的比例不變。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按照以上方式,一方面,我們加總兩類定向計劃可能流入實體的投資比例,採用(投資比例合計*定向資管計劃規模)進行測算;另一方面,直投基金多參與非上市公司股權投資故將其全部納入,而專項資管計劃並未披露對應投資細項,根據我們微觀調研結果,其對接非標可能性較大,亦涵蓋至測算範圍。從初步測算結果來看,定向資管計劃平均佔比92%,是承接實體融資的主要方式。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3、保險資管:“其他投資”科目中隱藏的“玄機”

保險資管投資分為三大板塊,股票、固定收益類和其他;而固定收益類劃分為銀行存款和債券,其並非投資非標資產的主體。按照相關規定,保險資金可投資的非標資產種類頗多,不僅包括信託計劃、券商資管計劃、不動產等,同時可以嵌套投資保險資管產品。根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發展報告(2017)》中對於“其他投資的解釋,2016年“其他投資前四類細分資產依次分為項目債權投資、長期股權投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產品及投資性房地產;截至2016年末,這四類細分資產佔其他投資的比例超過70%”。我們假設這一靜態比例維持不變,同時投資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產品佔比20%,最終剩餘50%全部投資非標。截至2018年1季度,可能流入實體的資金規模接近3萬億。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4、基金子公司:細項的還原與拆分

基金子公司所披露的資產配置中,僅在2016年呈現細項分類。其中,流入實體可能性最大的資產分類為:債權融資和股權投資。值得關注的是,與其他機構統計上的差異,基金子公司財產收益權的細分項目反而多為嵌套,較少涉及非標資產,故未納入計算。

截至2016年,基金子公司債權融資中,投資銀行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佔債權融資的45%,該部分社融非標中已經納入;而剩餘55%以收益權、股權為形式的債權投資作為流入實體部分計入。所以,對接實體非標的資產分別為(以收益權、股權為形式的債權投資+股權投資),而前者數據僅在2016年公佈,我們假定2014-2015年該比例維持不變。與此同時,由於基金子公司規模僅披露年度頻率數據,為了與其他通道機構的季度數據相匹配,我們將年度複合增速降頻至季度,以測算當季規模。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初步估算結果表明,1)債權融資規模一度超過1.5萬億,2)並且體量的增長几乎與同業興起時點一致,但在2016年環比增速放緩。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綜上來看,社融非標與通道非標此消彼長,描繪實體非標融資的輪迴。2013年信託通道獨大的局面被打破後,進入影子銀行演化的第二階段,大資管悄然成為表外信用派生的載體,社融非標與通道非標(基於以上假設的初步加總測算)此消彼長的共生關係,成功彌補實體融資的缺位。存量通道非標中,信託(剔除貸款)非標投資佔比仍高,但難以企及券商資管、保險資管和基金子公司非標投資增速。然而,輪迴將至,資管新規嚴控通道,勢在破除剛兌的監管下,通道命運的逆轉在即,對於實體融資而言,何時面臨的到期壓力最大?我們以下采用壓力測試的手段,推斷實體非標“消逝”後的衝擊。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四類條件下,到期壓力測試的結果如何?】

壓力測試之一(A):假設未納入社融的通道非標平均久期為3年,以過往淨增量擬合到期量(即2015年當期淨增,順延至2018年同期償付),保守推算到期規模。

其一,今年通道非標到期觸及高峰,四季度將出現驟增。2018年未納入社融的通道非標到期4.5萬億,環比增長1萬億。到期類型由去年的券商資管切換至保險資管,對於實體企業而言,下半年再融資壓力不容忽視。

其二,券商資管去年底集中到期,為何沒有聯動大面積違約?兩個可能的解釋是,1)倘若出現兌付壓力,不少主體可能存在持續延期的現象。這也是為何2季度初,平臺和上市公司頻繁被曝資管計劃償付困難的原因。2)當時資管新規還未正式落地,不排除部分主體滾動續接的現象。

總體上,此類情況中,下半年非標與信用債集中到期產生共振的可能性極高,倘若再融資難以續接,過度依賴非標的發行人面臨兌付危機的概率較大。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壓力測試之二(B):A的基礎上進一步假設,社融中的非標平均存續期為3年,且委託貸款中不再與通道非標互嵌。

加入社融非標對比,2017Q4委託貸款和信託貸款佔比超50%,通道投資非標比例接近30%。倘若按照3年存續期保守計算,到期高峰基本上與壓力測試之一相近,但今年依舊是高峰,社融非標+通道非標到期總規模略超7萬億,環比增長12%。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不同的是,當剔除保險資管後,委託貸款下半年的集中到期,可能進一步施壓實體再融資。因委託貸款當中涵蓋不少通道嵌套,資管新規產生約束效應後,增量或難以為繼,負區間擴張為大概率事件。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壓力測試之三(C):修正信託(除貸款外)通道假設,將可供出售及持有到期投資科目和買入返售佔比調降至0,即假設兩個科目均不涉及非標投資。

之所以會有如此假設,主要是考慮到該科目細分項不夠透明,倘若其均不涉及非標投資,是否會緩解非標到期壓力?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基於上述壓力測試A和B的假設,同樣納入社融及通道非標,到期節奏並未明顯減緩。即便剔除投資範圍存疑的保險資管,今年每一季度平均到期的非標也超過1萬億,這也表明,如果不包括數據細項有待商榷的信託投資和保險資管,難言到期壓力的有效緩解。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壓力測試之四(D):延長A和B中的平均存續期至3.5年。

1)到期壓力明顯轉移至今年,且2季度券商資管計劃集中到期產生量幾乎躍升;2)3季度票據、券商資管和委託貸款到期量明顯高於此前情形。

所以,一個具有彈性的假設是,當各類通道非標平均到期規模分佈在3-3.5年之間時,2季度和3季度非標到期壓力或將陡增,券商資管計劃佔絕對比重;同時考慮到兌付順延的問題,3季度面臨的再融資壓力不容小覷。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小結來看,基於以上不同情境中的壓力測試,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共性:1)無論做扣除,抑或是修正平均期限,今年未納入社融的通道非標均將觸及近年高峰,平均單季非標數值或與信用債到期體量不相上下;2)給出通道非標存續期的彈性假設後(3-3.5年),2季度和3季度實體企業面臨債務續接壓力出現;3)社融非標中的委託貸款增量可能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根本源於嵌套成分的壓縮。

【還需討論的衍生問題】

非標續接艱難,融資突破口在哪裡?“新”途徑能否打開融資約束?

信用融資框架中,仍有兩類可供替代的路徑:

其一,非標準化融資中的P2P、融資租賃和民間借貸。可觀察樣本中,P2P與融資租賃當月新增多在3千億內,看似能緩解非標到期壓力。然而,該類融資方式不僅時間偏短,成本高,且在近年法律法規從嚴的背景中,或將萎縮,難言成為“突破口”。

其二,標準化融資中,信用債vs .ABS,一個發不出來,一個市場太小。一方面,信用風險擔憂與再融資壓力之間的惡性循環生成,阻礙二級市場配置。今年以來信用債融資雖有緩解,但低位徘徊實為常態,銜接融資缺口的難度正在加大。相反,資產證券化在政策鼓勵下,勢頭向好,但“遠水”(ABS存量過小)與“近渴”之間的矛盾亦不足緩釋企業流動性壓力。

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央行在二季度末祭出降準和定向降息的利器,並強調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用意之一在於防範融資缺口成為聯動系統性風險的導火索。進一步考慮,倘若依照我們測算的結果,下半年通道非標的巨量到期逐步兌現,不排除央行再次採用寬貨幣手段進行對沖,緩釋資本金消耗同時,“滋潤”難逃“乾涸”陰影的微觀主體。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招商固收研究報告平臺。最走心的報告,就在這裡!

「重磅深度」到期梦魇:“大资管”视角下的非标测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