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建地安門、恢復晨鐘暮鼓……政協委員建言:留住老城的“魂”

北京老城現狀如何?

如何恢復與保護?

紫禁城、地安門、永定門……

都有哪些發展潛力和方向?

1月16日,我們專訪了

市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張慶

聽他聊聊北京老城整體保護調研報告

復建地安門、恢復晨鐘暮鼓……政協委員建言:留住老城的“魂”

北京市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張慶

乾貨往下看↓

核心格局:一軸四重城廓

張慶委員介紹,從2017年,市政協文史委關注老城保護,先後經過多次專家調研論證後一致認為,老城最核心、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是1+4的格局,即一條中軸線居中壓軸,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廓層層拱衛和延展。

北京老城建築群真實地記錄北京發展的歷史,是歷經元、明、清三朝規劃、建設和完善形成的,集歷代之大成,集中豐富地蘊含了歷史文化,完美實現了中國古代都城建設理想,是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的經典和頂峰之作。所以,加強北京老城整體保護,是天大的事業,是歷史性行動。

當前,保護中軸線已經制定了行動計劃,到2035年前集中力量推動中軸線申遺,是老城保護的重中之重。相比之下,老城四重城廓的保護涉及範圍較大、目標較多,情況十分複雜,而老城又是中軸線賴以存在的基礎,應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制定四重城廓保護規劃,把保護中軸線和帶動四重城廓保護結合起來,形成老城整體保護的大格局。

紫禁城東西曆史原貌待恢復

張慶委員介紹,在調研的初期,有人認為既然內外城牆不復存在,就沒有調研保護的價值。但隨著調研的深入,越來越感到四重城廓保護的重要。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也讓北京老城歷史原貌也逐漸顯露出來。

目前,北京內城九門及城牆,現在僅存內城正門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以及東南角樓至崇文門的一段城牆。外城除永定門城樓、東南角樓已復建,其他城門及城牆絕大部分已不存在。

張慶介紹,紫禁城是北京老城四重城廓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保護最完整的部分,但其東西兩側因各種原因還是受到了一定影響。

西華門兩側是五棟 “屏風樓(或影壁樓)”,即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建築等,體量過大、高度超高,無論近觀遠眺,“屏風樓”都嚴重破壞了紫禁城的內外環境和歷史景觀原貌,損害了紫禁城建築群的歷史真實性與風貌完整性。且屏風樓建造時,拆除了西華門兩側城牆的馬道,對文物建築造成了破壞。

目前,位於紫禁城西側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遷建工程已經啟動,新館計劃於2019年8月底主體封頂並進行內外裝修及設備安裝,2020年3月前交付使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會遷出紫禁城,在各方面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將拆除“屏風樓”,復建西華門兩側馬道,恢復紫禁城西華門歷史景觀原貌。

東華門外筒子河東岸隨著疏整促,雖背街小巷治理已乾淨整潔,但各類設施混雜,破壞了紫禁城的歷史環境。張慶委員建議,結合疏整促工作,拆除紫禁城筒子河東岸雜亂的違章建築,改善故宮東側景觀環境,增加綠化空間和公共開放空間,恢復筒子河兩岸步道和傳統四合院建築環境。

同時,張慶委員建議,對皇城遺址進行保護與展示,騰退佔壓建築物。以皇家宮殿、衙署、壇廟建築群、皇家園林為主體,以滿足皇家工作、生活、娛樂之需為主要功能的皇城牆雖歷史文化價值極高,但損毀嚴重,僅存南面城牆,東面有少部分城牆實現了保護性復建,部分遺址進行了挖掘、保護和展示。西面、北面城牆已完全不存,僅在皇城牆的西南角,現靈境衚衕附近標識了城牆位置。

在明皇城東安門遺址南北兩側恢復皇城城牆,恢復東安門遺址的歷史環境與空間位置。進一步擴大東皇城牆遺址展示範圍,逐漸實現東皇城牆結合公園綠地形成連線整體保護格局,表達綠樹紅牆的皇城風韻。

復建地安門、恢復晨鐘暮鼓……政協委員建言:留住老城的“魂”

站在東安里門前拍攝東華門。圖自: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復建地安門、恢復晨鐘暮鼓……政協委員建言:留住老城的“魂”

1901年東安門以北的皇城牆外側。圖自: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近期可採用標識展示的方式,標明西皇城牆及西安門的佈局形式和空間位置分佈,傳達相關歷史文化信息,增強人們保護皇城牆的意識。

依據相關法規,創造條件騰退相關單位、拆除佔壓在西皇城牆原址上的建築物,開展皇城牆考古工作,有條件時恢復部分城牆考古遺址展示,並恢復部分城牆,增加綠色公共空間,形成與東皇城牆對應的皇城牆保護與展示模式。

建議論證是否復建地安門

張慶委員還建議啟動復建地安門的論證。地安門是北京老城重要的歷史地標建築,既是皇城的北門,也是北京中軸線北段的標誌性節點之一。地安門的缺失,既影響了老城四重城廓城市格局的完整性,也影響了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

張慶委員介紹,由於交通的壓力給地安門的恢復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今天單純以交通的原因反對地安門的復建,理由並不充分。因為交通模式在技術上有多種選擇,而歷史文化遺產是唯一的,前門步行街的成功改造就是一個可以借鑑的例證。

歷史上地安門為面闊七間、單簷歇山頂的單層建築,建築體量不大,原址在平安大街與地安門大街交叉口處,與已經復建的地安門雁翅樓形成整體景觀。從保護的角度,原址復建是好的選擇,只要適當採取交通分流措施,統籌謀劃,科學規劃,就有可能解決地安門復建的難題。

復建內城西南角樓

開闢北京城牆博物館

城門、城樓、箭樓、角樓是城牆的標誌性節點建築,明清北京內城的城樓城門充分展現了這些標誌性節點的巍峨氣勢。通過科學復建缺失的城門、城樓、角樓及城牆,可以有效勾勒出北京老城的城市輪廓,彰顯出北京老城的空間格局,形成老城的城市門戶節點,喚起北京市民的歷史記憶和增強城市自豪感。

據此,張慶委員建議原址復建內城西南角樓這一重要標誌性節點建築,使內城南面城牆意象,通過東南角樓及其城牆段、正陽門城樓箭樓和西南角樓連成一線,完整展現內城南面城牆的歷史輪廓,加強進入北京內城的城市意象。

西南角樓原址位置在規劃中已予預留,沒有建築物涉及搬遷問題,復建也與城市交通無矛盾。復建後的內城西南角樓建議開闢為北京城牆博物館,展示北京城牆的歷史變遷和考古成果。

永定門有潛力復建完整城門

2004年復建的永定門城樓,部分再現了北京中軸線的南端節點,標示了北京外城南面的城市界面。復建後的永定門城樓南面有空間繼續復建永定門的甕城、箭樓。

目前北京現存城門中還沒有一座完整包括城樓、甕城、箭樓的城門,而永定門最有條件承擔這一歷史任務,填補這一歷史空白,這對正確認識北京城市歷史以及北京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外城城牆四隅還設有角樓,標示了外城的四至範圍。復建後的北京外城東南角樓,形成與內城東南角樓聯繫的歷史文化景觀,並更作為公共圖書館,成為充滿京味的文化景觀。

從北京老城中軸對稱的空間佈局來看,參照外城東南角樓的復原做法,復建外城西南角樓勢在必行,其用途也應定位為公共文化設施。

在南二環護城河內側有條件復建外城西南角樓,與外城東南角樓遙相呼應,再加上完整復建的永定門城樓、甕城和箭樓,形成外城南面較完整的城牆節點體系,凸顯外城城廓格局。

今年將推動先農壇的搬遷工作

張慶委員介紹,中軸線,四重城廓恢復和保護後,北京老城的基本輪廓就能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目前,天壇醫院已經搬遷,口腔醫院搬遷工作也已展開。下一步,文史委著力還將推動先農壇的搬遷。

2019年的文史委工作設想是進一步開展歷史文化街區調研,這代表著北京老城的中軸線、四城廓、歷史文化街區全貌將整體顯現。

北京老城保護是市兩會的熱點話題,市政協委員們紛紛支招,不僅要關注“城”的保護,還要留住老城的“魂”。

委員蘇丹:

建議恢復“晨鐘暮鼓”為日常儀式

關於恢復北京鐘鼓樓“晨鐘暮鼓”日常儀式的提案,市政協委員、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已經連續提了三年。

蘇丹說,自元代至明清,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就是北京城的報時中心。鼓樓置鼓,鐘樓懸鐘,有一套嚴格規定的報時方法,昔日的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勞作均以鐘鼓聲為度。

二十世紀初,鐘鼓樓失去了報時功能。

建國後,鐘鼓樓被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參觀,但是“晨鐘暮鼓”的聲音傳統卻沒有得到恢復,非常可惜。

上世紀30年代,赫達·漢默拍攝的鐘樓和鼓樓。赫達有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小莫”。她是曾經給袁世凱做過顧問的英國記者莫理循的兒媳。小莫鏡頭下的北京美麗、大氣、安詳,照片中的什剎海開滿荷花,滿眼涼意。圖自: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現代,人們雖然不再需要鐘鼓聲來感知時間,但是鐘鼓聲依然是營造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在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一直保留了作為城市中心的鐘樓的報時功能。”蘇丹舉例說,如英國倫敦、德國慕尼黑、捷克布拉格、比利時安特衛普等地,每天鐘樓的整點報時和相應的儀式都能吸引大量的居民和遊客聚集到鐘樓前廣場,已然成為這些城市的標誌。

“2015年,我的一位碩士以《聲景設計在歷史街區景觀改造中的應用——以鐘鼓樓片區衚衕設計為例》為題,完成了她的畢業論文,其中詳細闡述了‘晨鐘暮鼓’對鼓樓片區‘聲景再造’以喚醒‘老北京城市記憶’的重要意義及其可行性。”蘇丹說。

因此蘇丹建議,恢復北京鐘鼓樓“晨鐘暮鼓”的儀式,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更是在用一種先進的理論和科學的方法營造北京中軸線的“聲音特質”,用建築、文字、圖像之外的另一種文化元素來喚醒古老地域的情感記憶,提升空間魅力。

記者 | 龍露、張蕾、孫穎

圖片 | 閻彤、劉平、程功,綜合北晚新視覺、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監製 | 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