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錢袋子”被掏空了 才來看這些真實案例

不要等“錢袋子”被掏空了 才來看這些真實案例

​​​如今,通信網絡高度發達,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一些不法分子找到了“生財”之路,一些通過網絡和通信實施詐騙的案例屢見不鮮。

近期,天津市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持續多發高發,新騙術更是層出不窮,讓民眾蒙受巨大損失。接下來,天津河東公安的叔叔們為大家總結了幾個真實電信詐騙案例,希望大家通過這些案例,能真正握緊自己的“錢袋子”。

案例一:冒充戰友實施詐騙

2018年8月29日19時至20時許,公安河東分局先後接到三名事主報警稱:自己被騙。經調查瞭解,事主郭先生、李先生、賁先生分別於當日在微信上加了自稱為事主戰友的微信號,經過簡單的對話聊天,對方以各種理由向事主借錢,對此,三名事主深信不疑,並通過掃描對方發送的微信二維碼分別向對方轉賬1000元、500元、1000元后,發現自己被騙,遂撥打電話報警。

騙局分析:此類詐騙,犯罪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得受害人熟悉的親友的手機號碼、社交賬號密碼,並掌握受害人的社會關係,從而騙取受害人信任,進而編造“發生意外急需用錢”“資金週轉”“代繳話費”等理由,誘使受害人轉賬。

警方提示:凡是親友間涉及借款、匯款等問題,一定要通過撥打對方常用號碼,或者視頻聊天等方式核實對方身份後再做決定。


不要等“錢袋子”被掏空了 才來看這些真實案例



案例二:冒充銀行客服人員實施詐騙

2018年9月10日,仇女士手機收到一條“銀行客服短信”,並通過短信上標註的客服電話進行聯繫,對方自稱系銀行工作人員,稱仇女士的信用卡因欠年費被錄入徵信黑名單,並稱可以幫助仇女士註銷該信用卡。對此,仇女士按照對方提示,將手機上收到的驗證碼告訴了對方,事後,發現自己的信用卡被消費1.9萬元,遂撥打電話報警。

騙局分析:犯罪分子通常利用偽基站設備盜用銀行客服電話發送詐騙短信,並在短信息中提供虛假的銀行網址及聯繫電話,待被害人登陸虛假網址或撥打客服電話時騙取被害人賬戶密碼或者手機驗證碼,從而轉走被害人賬戶內錢款。

警方提示:如果收到這種短信,最好通過銀行客服或者登錄銀行官網查看是否屬實,如接到自稱銀行客服人員電話時,要第一時間通過官方客服電話聯繫客服進行確認,手機驗證碼或密碼更不應隨意透露給他人,請大家切記!


不要等“錢袋子”被掏空了 才來看這些真實案例


案例三:冒充公安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詐騙

2018年9月6日,事主張先生接到一自稱公安機關工作人員的電話,並按照對方要求添加其QQ號後,進行視頻通話。對方稱:張先生涉及一起案件,公安機關需對其賬戶進行清查,並需要張先生配合轉賬。對此,張先生通過附近的ATM自動取款機向對方提供的銀行卡賬戶先後7次轉賬合計1.8萬元,後發現被騙,遂撥打電話報警。

騙局分析:被害人接到自稱是公安局、檢察院、法院工作人員的電話,或者收到“公檢法”的短信,以信用卡被透支冒用、涉嫌鉅額詐騙、涉嫌洗黑錢等各種理由要求受害人將資金轉到所謂的“安全賬戶”內。

警方提示:公檢法機關絕對不會使用打電話的方式對所謂的涉嫌犯罪、銀行卡透支等問題進行調查處理,也沒有所謂的“安全賬戶”。凡通過電話、短信要求對存款進行銀行轉賬、匯款的,或者聲稱進行資金審查的,皆是騙局、切勿相信。


不要等“錢袋子”被掏空了 才來看這些真實案例



案例四:借幫助找工作為由實施詐騙

事主李先生現暫無固定職業,而在家待業,2018年9月4日,其在家上網找工作,期間,通過微信加了一名陌生男子為好友,該男子自稱可以幫助李先生聯繫到一份工作,但需要李先生先期支付手續費等相關費用,李先生由於求職心切,遂通過微信支付方式向對方微信賬號轉賬1690元,轉賬後,對方將其拉入“黑名單”,李先生遂撥打電話報警。

騙局分析:一些不法分子通常隱匿在一些招聘網站內,一旦發現有急於找到新工作的市民,就會謊稱自己是某中介經理或人力資源顧問,要求市民繳納一定費用後即可為其找到滿意的工作。

警方提示:市民們在招聘網站上找工作時,應時刻警惕這類詐騙群體,當有陌生人主動聯繫市民時,更應觀其言、察其行。總之,記住叔叔的一句話,“好工作沒有天上掉,要錢的必然把心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