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钱袋子”被掏空了 才来看这些真实案例

不要等“钱袋子”被掏空了 才来看这些真实案例

​​​如今,通信网络高度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找到了“生财”之路,一些通过网络和通信实施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

近期,天津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多发高发,新骗术更是层出不穷,让民众蒙受巨大损失。接下来,天津河东公安的叔叔们为大家总结了几个真实电信诈骗案例,希望大家通过这些案例,能真正握紧自己的“钱袋子”。

案例一:冒充战友实施诈骗

2018年8月29日19时至20时许,公安河东分局先后接到三名事主报警称:自己被骗。经调查了解,事主郭先生、李先生、贲先生分别于当日在微信上加了自称为事主战友的微信号,经过简单的对话聊天,对方以各种理由向事主借钱,对此,三名事主深信不疑,并通过扫描对方发送的微信二维码分别向对方转账1000元、500元、1000元后,发现自己被骗,遂拨打电话报警。

骗局分析:此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熟悉的亲友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密码,并掌握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从而骗取受害人信任,进而编造“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资金周转”“代缴话费”等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

警方提示:凡是亲友间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不要等“钱袋子”被掏空了 才来看这些真实案例



案例二:冒充银行客服人员实施诈骗

2018年9月10日,仇女士手机收到一条“银行客服短信”,并通过短信上标注的客服电话进行联系,对方自称系银行工作人员,称仇女士的信用卡因欠年费被录入征信黑名单,并称可以帮助仇女士注销该信用卡。对此,仇女士按照对方提示,将手机上收到的验证码告诉了对方,事后,发现自己的信用卡被消费1.9万元,遂拨打电话报警。

骗局分析:犯罪分子通常利用伪基站设备盗用银行客服电话发送诈骗短信,并在短信息中提供虚假的银行网址及联系电话,待被害人登陆虚假网址或拨打客服电话时骗取被害人账户密码或者手机验证码,从而转走被害人账户内钱款。

警方提示:如果收到这种短信,最好通过银行客服或者登录银行官网查看是否属实,如接到自称银行客服人员电话时,要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客服电话联系客服进行确认,手机验证码或密码更不应随意透露给他人,请大家切记!


不要等“钱袋子”被掏空了 才来看这些真实案例


案例三:冒充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

2018年9月6日,事主张先生接到一自称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并按照对方要求添加其QQ号后,进行视频通话。对方称:张先生涉及一起案件,公安机关需对其账户进行清查,并需要张先生配合转账。对此,张先生通过附近的ATM自动取款机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账户先后7次转账合计1.8万元,后发现被骗,遂拨打电话报警。

骗局分析:被害人接到自称是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作人员的电话,或者收到“公检法”的短信,以信用卡被透支冒用、涉嫌巨额诈骗、涉嫌洗黑钱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内。

警方提示:公检法机关绝对不会使用打电话的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也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凡通过电话、短信要求对存款进行银行转账、汇款的,或者声称进行资金审查的,皆是骗局、切勿相信。


不要等“钱袋子”被掏空了 才来看这些真实案例



案例四:借帮助找工作为由实施诈骗

事主李先生现暂无固定职业,而在家待业,2018年9月4日,其在家上网找工作,期间,通过微信加了一名陌生男子为好友,该男子自称可以帮助李先生联系到一份工作,但需要李先生先期支付手续费等相关费用,李先生由于求职心切,遂通过微信支付方式向对方微信账号转账1690元,转账后,对方将其拉入“黑名单”,李先生遂拨打电话报警。

骗局分析:一些不法分子通常隐匿在一些招聘网站内,一旦发现有急于找到新工作的市民,就会谎称自己是某中介经理或人力资源顾问,要求市民缴纳一定费用后即可为其找到满意的工作。

警方提示:市民们在招聘网站上找工作时,应时刻警惕这类诈骗群体,当有陌生人主动联系市民时,更应观其言、察其行。总之,记住叔叔的一句话,“好工作没有天上掉,要钱的必然把心闹”。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