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內蒙古——阿拉善

1.荒漠肉蓯蓉

荒漠肉蓯蓉是隻生長在中國內蒙古阿拉善地區巴 丹吉林沙漠野生肉蓯蓉和騰格裡沙漠腹地區的一種非常奇特的珍稀野生草本植物,多年生長在零下20至零上50度素有“死亡之海”乾旱少雨的沙漠腹地,且數十年不出地面能夠存活。擁有“超旱生植物”之王的美稱。荒漠肉蓯蓉含有豐富的生物鹼、結晶性的中性物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等。荒漠肉蓯蓉所含的阿拉善肉蓯蓉甙更是其它植物所沒有,它是延緩衰老最有效的成分。肉蓯蓉與其他藥材不同的是,它不是生長在深山老林,也不是生長在荒丘原野,而是生長在我國內蒙古西部一望無際、乾旱少雨的大沙漠之中。主產於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深處。是一種純天然、無汙染的野生綠色植物。它外型奇特,身披鱗片狀“盔甲”,身子象圓圓的柱子,植株高達40-100釐米,最重者一株可達10公斤。生長几十年的蓯蓉王十分罕見。剛出土的嫩肉蓯蓉,具有充足的水分和養分,是採集的良好季節。如果任其生長下去,消耗了體內的大量水分和養分,就失去了應有的經濟價值。鮮嫩的肉蓯蓉,削去鱗狀外皮,就是白色甜脆的肉質,並含有大量的乳汁,是沙區人們喜食的生食品。肉蓯蓉還可以成為餐桌上的佳餚,把它切成薄片與土豆、肉類等炒菜、作湯,鮮美可口。

舌尖上的內蒙古——阿拉善

2.阿左旗酥油酥油是鮮奶中的精華,含有生物有機體所必需的全部重要營養成份,最為珍貴,是招待貴賓或重大節日享用的昂貴食品。

酥油,古人稱其為“醍醐”。元代把醍醐列入御膳用的“北八珍”之一,視為美食之珍品。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品嚐過醍醐之後,即興賦詩《大支寺贊公房》一首,贊曰:“醍醐長髮性,飲食過扶衰”。酥油不但是美食珍品,而且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功能和廣泛的實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獸一》中載:“‘醍醐,引寇宗曰:‘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酥油具有潤肺止咳、滋補之功能。顧況在《行路難》一詩中雲:“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醍醐灌頂”一詞,可能由此而得出吧。佛教中常以“醍醐灌頂”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大徹大悟,以達到最高的佛法境界。因此,酥油又是用以敬佛的最佳供品。在蒙古族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酥油是不可缺少的物品。

酥油珍貴,其製做方法必然古分講究。先將剛擠的鮮奶,通過紗布幾次過濾,經發酵使其成為酸奶。再擠兩盆鮮奶,煮熟晾溫,然後把兩盆熟奶和一盆酸奶同時倒入奶筒,加蓋密封,這時候,主人就開始用木棍,在筒內不斷地上下攪動。如筒內的奶液太涼,就把奶筒放在陽光下或火爐旁加溫然後再攪動,至到原本融在奶液中的奶油漂浮到上面。這時就揭開筒蓋,用雙手將油捧出放入盆內,再倒進涼水漂洗。由於奶油在涼水中要變硬,因此在漂沅的時候,要使勁捏奶油。經過數次漂洗,奶液與奶油完全分離,酥油就製做成了。一般百斤鮮奶僅能提取五、六斤酥油。為食用方便,主人常把酥油裝進器皿或洗乾淨的羊肚內,並加以密封。若需長期貯存,把酥油放置在零下十五度的地方最為適宜。

食用酥油,或蘸到熱饅頭上,或攙進奶茶裡,或佐以西餐,別有一番特殊的清香味道。

舌尖上的內蒙古——阿拉善

3.

手扒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歡的餐食,也是他們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這樣一種概念,即到草原觀光旅遊不吃一頓手扒肉就算沒完全領略草原食俗風味和情趣,虛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扒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扒羊肉款待遠方客人,在蒙古草原地區已成為一種定規。

手扒肉的烹製方法是,挑選一隻肥嫩的綿羊或山羊,宰殺剝皮,去掉頭蹄,然後用鋒利的蒙古小刀,順著筋骨連接的關節部位,連骨帶肉將一根根完整的骨頭卸開。骨肉卸好後,放進鍋裡,倒入涼水。鍋內除添加小許的食鹽外,不再需要任何佐料。待鍋開後,用勺子上下揚湯,小許有血沫浮出,再將其撇出鍋外。肉剛熟即出鍋,這叫開鍋肉。這種做法肉香味美、鮮嫩異常,富有營養。食用手扒肉時,不用筷子,用蒙古刀剝、刮、剔、手扒著吃。牧民十分珍惜勞動成果,因此一定要把骨頭上的肉刮下吃淨。羊的後座部位有胛板骨,牧民把胛板骨上的肉稱為“掀板肉”。上手扒肉的時候,主人特意將“掀板”放在最上面。通此習俗的人是絕不會隨意動“掀板”的。倘若有哪位客人,拿起“掀板肉”獨自享用的話,陪客的人就會婉轉而善意地勸他。當然,豁達、好客的主人,是不會責怪的。中國有句古話“不知不為過”。牧民認為掀板上的肉是最好的肉,因此要大家分享。掀板肉一般是由年長者,或主人指定最尊貴的客人為大家來分。為表示謝意,分肉的人先自飲一杯酒。分肉是有講究的,無論有多少人,每個人都應分得一份。即不能多一份,也不可少一份,否則,將被視為不吉利。分得肉的人要起身雙手接,並自飲一杯酒,以表示感謝。肉分完後,分肉的人要將胛骨上殘留的肉絲,用蒙古刀刮下吃淨。然後,用左手掌著胛骨,胛骨上放一杯酒,依次向在坐的人敬酒,以感謝大家享受了自己的勞動成果。敬完酒後,要把胛骨置於所在房子的高處。至於羊的小腿骨、脖子肉、下頜等,均由在場的晚輩們分享。

一切儀式,所有禮節進行完畢後,就開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祝酒歌不斷,充分體現出蒙古民族樸實大方好客,粗獷豪爽善良的獨特氣質。

舌尖上的內蒙古——阿拉善

4.阿左旗奶豆腐奶豆腐

蒙古語稱“胡乳達”,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見的奶食品。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濃郁,牧民很愛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遠門當乾糧,既解渴又充飢。還可以做成拔絲奶豆腐,其軟韌牽絲為斷,是宴席上的一道風味名菜。奶豆腐,分為生奶豆腐和熟奶豆腐兩種。

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熬製奶皮剩下的奶漿,或提取酥油後餘下的奶渣,放置幾天,待其發酵。當奶漿或奶渣凝結成塊時,用紗布把多餘的水份過濾掉。然後將固體部分,在鍋裡文火煮,邊煮邊攪,直到粘著程度時,再裝進紗布裡,把黃水擠出。這時就可以裝饃壓制成形,或置於木盤中,用刀劃成各種形狀;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鮮奶發酵,使其變酸後,倒入鍋裡煮熬,奶漿就變成老豆腐形狀。然後在紗布中,擠壓去水份,裝模成形,奶豆腐色澤乳白為最佳。奶豆腐可現吃,柔軟細膩,十分可口,也可晾乾久存食用。

舌尖上的內蒙古——阿拉善

5.糖醃鎖陽

鎖陽譽稱“不老藥”,又名鎖嚴,主產於內蒙西部,傳統中醫學稱其有壯陽補精,養筋健骨,潤燥滑腸的作用。適用於腎虛的陽痿遺精、筋骨痿弱、腰膝無力及腸燥便秘等症。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鎖陽內含成份能作用於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等內分泌器官,在液體調節的不同層次上有效解除腎陰虛患者的功能障礙,經常服用或一次過量攝入時不會導致性功能亢進,具有其它補腎助陽藥物難以比擬的優越性。鎖陽含有酵素、脂肪油及糖類,由於鎖陽所含的礦物質元素和含氧酸根在人體內可以形成諸如硫酸鎂、硫酸鈉、磷酸鈉等鹽類瀉藥,從而起到調節人體水鹽平衡的作用,故也具有脾胃、潤腸通便、抗衰老、延年益壽之特殊功效。

鎖陽味略苦,以糖醃製後,口感更好。因鎖陽屬藥材,故食用時不易空腹食用,且一次不易多食。

舌尖上的內蒙古——阿拉善

舌尖上的內蒙古——阿拉善

6.沙米涼粉

沙米涼粉,系民勤縣傳統純天然無汙染美食珍品,選用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野生沙米為原料,浸水6—8小時,用太陽射線消過毒的麥秸揉搓粉碎,置瓷器內揉搓取汁三次,然後用草木文火加熱成漿,盛於瓷器中冷卻,至清秀晶亮時翻轉倒取,或攤涼於案上製成粉皮。食用時,切成條狀,配以蔥、蒜、鹽、辣椒、芝麻、民勤陳醋,芳香撲鼻,令人口舌生津。

舌尖上的內蒙古——阿拉善

歡迎大家吐槽,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