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計劃這麼火 神經疾病不再“摸不著頭腦”


腦計劃這麼火 神經疾病不再“摸不著頭腦”


隨著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睡眠問題越來越嚴重,也讓神經精神疾病患病率顯著增加。有觀點認為,“只要活得夠長,每個人都會患上老年痴呆”。這些曾經被認為只會困擾少部分人的神經系統疾病,可能成為每個人的“隱憂”。在近日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多位專家對腦科學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

本報記者 張佳星

“連續失眠,睡不好覺,可能產生焦慮抑鬱;但有時因壓力導致的焦慮抑鬱,又會產生睡眠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神經生物學家段樹民在香山科學會議上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控制睡眠和控制情緒的兩個環路,能相互交叉影響,將來有可能找到只控制睡眠、不影響情緒的神經中樞,或緩解睡眠障礙者、抑鬱症患者的症狀。

“只有在睡眠後,我們神經遞質的代謝廢物才能通過血腦屏障被清除出大腦;如果睡眠不夠,這些神經遞質的代謝廢物在大腦中沉積,可能是精神疾病發病的原因。”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全球約有3億抑鬱症患者、5000萬痴呆症患者、2300萬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經精神疾病是造成全球疾病負擔的首要原因,需要加強腦功能和相關疾病的研究。

然而,目前人們對這類疾病的患病機理卻仍“摸不著頭腦”。為了將不同學科的研究力量集合起來,歐洲和美國先後啟動腦計劃研究項目;今年3月和5月,“北京腦科學中心”與“上海腦科學中心”相繼成立,中國腦計劃呼之欲出。通過綜合性平臺的建設,各國腦計劃大大提高了學科融合的力度。多位專家在這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談到相關話題: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研究大腦?目前的熱點是什麼?還需要做什麼?

難以準確評估,被忽視的“隱形”疾病

“很多抑鬱症被當成消化系統疾病在醫治。”陸林說,精神疾病不僅僅是腦部疾病,還可能是全身性疾病,代謝領域的教授可能有深刻的理解,精神疾病患者不單純是大腦出現紊亂,還會出現胃不舒服、心悸等,甚至可能被當成心臟問題,安裝支架。

“精神病不單是表現為瘋瘋癲癲的精神分裂症,焦慮症、抑鬱症都屬於精神疾病。”陸林說,但是精神疾病的識別率並不高,以抑鬱症的識別率為例,全球的診斷識別率為50%左右,而我國僅為20%左右。

識別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中的關聯難以通過明確的機制說明,精神、情緒受外界環境、心理變化等影響的因素太多,相互因果關係在基礎理論上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例如,不能通過化驗某個確定的物質濃度等方式,確診病症。

“當前神經疾病的診斷評估受限於心理篩查量表和醫生的主觀判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勳表示,很多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比較複雜,且多種精神疾病有相似的外顯臨床症狀,現有方法不能進行精準區分。

“需要發展新型的認知量化評估工具。”劉勳介紹,大數據分析正在被應用於認知測試,通過採集大規模的心理行為結構化數據,用於構建評估工具、指標和模型。

難以準確評估是神經系統疾病被“隱形”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人們對於該類疾病的錯誤認識和諱疾忌醫也導致介入治療經常“姍姍來遲”。段樹民表示,人們對神經系統疾病認識不足,很多人患病後並不會去尋求醫生的幫助。

“科學研究表明,神經系統疾病也是由於腦中的物質發生了變化,和其他病症一樣有物質基礎。”陸林表示,之前有些疾病找不到物質變化的基礎,被稱為功能性疾病,但隨著分子生物學等的發展,人們意識到,神經系統的疾病都是由於生命活動中的物質變化引起的。

段樹民認為,改變“隱形”狀況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強科普,讓公眾認識到,很多神經系統病患如早期干預是可以恢復到迴歸社會正常生活的。

藉助模式動物,難解人腦複雜奧秘

2016年,製藥巨頭禮來公司曾宣佈其開發的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