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听过陈奕迅了?

你有多久没有听过陈奕迅了?

一边享受,一边泪流

智能手机时代带起的网易云活到现在也不过才5年,而在能看小说的功能机都够玩的时间里。

那些敢攒钱在学校门口的商店里买MP3带到学校里,愿意花钱一块一首下载音乐的人,有胆量把耳机线穿到衣袖里上课捂着耳朵听歌的初中生,随着音乐抖腿晃脑的节奏中一定有那么几首是Eason的节奏。

可是现在时代变了,听众的口味变了,耳机里再放着《浮夸》已经不如说唱有freestyle了,小众的民谣和独立音乐人们纷纷走上舞台,传统唱片行业N多年前就已原地爆炸。

你有多久没有听过陈奕迅了?

而对于龙头音乐APP们来说,和与那些老公司们谈买版权,怎么算都不如自己扶持独立音乐人来的划算一些。

而再塑造一支神曲也不需要文笔状元来填词,江湖悠悠,两股痒痒的文风一样朗朗上口,不会和弦只做评论区的段子手和短视频的BGM也一样能突破百万量级。

掌握流量的听众们,饿死歌神,撑死小丑。

唯一不变的,是他对音乐的热爱,还有那个无可替代的嗓音。

你第一次听陈奕迅是什么歌

你有多久没有听过陈奕迅了?

你当我是浮夸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

也就是十年前,我才刚刚开始听到陈奕迅的歌,最早听到的必然是烂大街的《十年》,尽管当时是距离《十年》出世年过去了好多年,但是这首通俗易懂的情歌还是在学生中疯狂的传颂着,在那个音乐版权还模糊不清的时候,在我的印象里,这首歌的歌词存在于所有人的歌词本里。

我不算是陈奕迅的粉丝,但是我有听他的死忠粉讲“第一次听到《浮夸》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是个神经病”

据说这个粉丝在听了《爱情转移》152遍之后突然明白了它的意思,然后心里有点难受。

陈奕迅的粤语歌更有灵魂,但传的最广的都是国语歌,就像Eason一开始并不想唱《十年》。

总有些被人追捧的神曲是歌手十分抗拒的,他不在意的会被所有人都喜欢,他最在意的被所有人遗忘,于是只好被别人的热情裹挟。

你有多久没有听过陈奕迅了?

1998年的《与我常在》是陈奕迅第一次转型的标志性专辑,那个时候,陈奕迅才出道三年。

2018年,陈奕迅已经成为了继张学友之后的“歌神”,没有黄伟文,没有林夕,没有泽日生,Eason和DUO乐队一起做出了新歌《与你常再》。

新专辑介绍中说,《与你常在》呼应着Eason早年代表作《与我常在》,亦寓意着这些年来,Eason的音乐路途不止有宠爱他的歌迷和观众共同渡过,好音乐的背后有着一班劳苦功高的音乐团队共同进退。

不过可惜最近几年听众们都不是很吃陈奕迅的这些新作。新歌连评论数都不比老歌们多,都8102年了还有人在《富士山下》的评论里面讲考研故事。

中国考研千千万,云村知乎各一半,或许独立音乐人们下一步可以把工作重心从失恋转移向考研失败。

唱歌的人多用心,听歌的人多专情

你有多久没有听过陈奕迅了?

娱乐再无穷,但本质都相同

越是年龄小,越是喜欢陈奕迅歌里纠结缠绵的爱情和不直观的哀伤。

不懂音乐,也不明白唱功,哪怕是听的30块钱的MP3放出的全损音质时,也能在Eason的歌里听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

有林夕的歌里总是金句连连,最开始的时候我总认为有深意的歌词是一首好歌的精华所在。

后来才发现音乐不同于电影,剧情未必需要用讲话来表达,无言的音调更煽情,于是更加倾向是编曲者的功劳最大。

歌手反而是最惨的那个,尤其是是遇上像是林夕这样的“我手写我心”的词人,歌里满满的都是他自己的故事,只是借着Eason的好声音完美的表达罢了。

一开始以为听得是陈奕迅,其实被听懂的人是林夕,Eason深情的唱着别人的故事,听歌的人感动的想着自己的故事。

你有多久没有听过陈奕迅了?

然而Eason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故事,陈奕迅很喜欢给自己作曲,只是没有火到大街上,比如《时代曲》《温室效应》,有几首自创的粤语歌还很好听的,但他说他最喜欢的歌还是《反高潮》。

好的作品不属于任何人,就像陈奕迅只是个颓废的胖子,林夕只是个敏感的愤青,都不是完美的人,他们只是把自己最拿手的东西做出来。

好词,好曲,再加上好的歌手,就像是中性笔“德国笔尖,瑞典油墨”的广告,把最好的东西凑在一起,打造出来的歌曲才会有那种能共鸣把你暂时的带出真实的生活的抽离感。

至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这首歌应该是属于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