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包新聞網站Wikitribune涼了 公民新聞模式還行得通嗎?

本期傳媒觀察聊聊眾包新聞網站Wikitribune。成立於2017年4月的Wikitribune近期因記者團隊的解散而元氣大傷,在即將到來的2019年前景堪憂。本期傳媒觀察嘗試通過覆盤Wikitribune的偉大與失敗,管窺眾包新聞運營模式的特點與瓶頸。

Wikitribune由維基百科的創始人之一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創立,一直被視為打擊虛假新聞的代表性眾包新聞項目,該網站成立之初就號召專業記者和社區志願貢獻者共同合作,扛起了“打擊虛假新聞”這面大旗。

Wikitribune的偉大

直到今天,相當一部分媒體從業者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把編輯好的內容分發給用戶,而用戶的反饋到底有多重要,不是所有人都在意,而 Wikitribune偉大之處正是它的理念。它一開始就聲明,整個網站不會擁有廣告,不會有瀏覽限制,所有人都可以閱讀這些經過事實確認的新聞,所有人都可以標記這些新聞的錯誤之處並提交審核以便修改。

維基百科的創始人之一吉米·威爾士在這個項目裡也沿用了維基百科的運營模式:依靠贊助者來存活下去。捐贈方式可以選擇單次付費或按固定時間扣費,網站把募集到的錢拿來招募專業的記者,並定時公開網站的收入的使用情況。

簡言之,Wikitribune 作為業界先行者,致力於打造一個由專業記者和社區志願者共同組成的平臺,希望以此模式生產真實、可靠的新聞。不管路途幾多風雨,Wikitribune已在世界新聞史上寫下了自己的一筆。

Wikitribune的失敗

然而,以Wikitribune 為代表的新聞業先行者們也通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維基百科此前嘗試過 Wikinews,但因為不注重時效而耽誤了新聞傳播的有利時點。對於這類理想主義的贊助者來說,在項目初期啟動時會出於情懷而近於盲目的支持,但是要想持續發展,絕不單單是靠情懷就能走下去的。Wikitribune的失敗也再次證明了這個規律。

Wikitribune目前最大的困境還是因為沒錢了。該網站已經用光了當初籌集的大部分資金,比如來自紐約城市大學新聞誠信計劃(News Integrity Initiative)的10萬美元,來自谷歌的數字新聞計劃(Digital News Initiative)的50萬美元。輪到威爾士正在自掏腰包來維持這個項目了,他解散了專業記者團隊,被解僱的記者認為,沒有專業記者的Wikitribune實際上已經死亡。

威爾士對該項目最不滿意的一點在於,網站“跑偏了”。一年多前,說好的大家一起架構和發佈新聞,但最終變成了“投稿者是二等公民,任務只是提交內容,然後由專業人士去修改加工。”網站上絕大多數的故事都是由Wikitribune的工作人員撰寫和編輯的,只有很少數的編輯來自社區志願者。此外,所有公民新聞網站的要害——中立性問題也制約了Wikitribune的良性發展。

從2007年美國《連線》雜誌(Wired)跟New Assignment聯合創建Assignment Zero新聞實驗網站算起,十幾年來,媒介用戶正在不斷介入到新聞行業的整個生產流程中,儘管Wikitribune解散了專業記者團隊並因此備受質疑,但世界各地新聞編輯室裡的眾包式新聞探索仍在繼續,而那些不懼失敗,勇於創新的理想主義者們,同樣值得人們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