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丨借力信息化,广元市破解农村学校发展三大难题

报道丨借力信息化,广元市破解农村学校发展三大难题

飒飒剑门风,滔滔嘉陵水。广元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农村学校、学生分别占全市学校、学生的85%、64%,一百名左右学生的小规模学校(教学点)295所。

如何提升农村学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绕不开的一个核心问题。

2013年,广元市将教育信息化列为“智慧广元”重点建设项目,规划总投资7.5亿元,分四期建设。一期投入2.4亿元,全市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二期计划投入3.2亿元,即将正式实施。

广元市教育局局长杨松林说,我们就是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努力缩小城乡、县域、校际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充分挖掘优质师资资源解决农村艺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广元市朝天区蒲家小学1963年建校,现今有98名学生,6个教学班,19位教师。回想起10年前,校长蒲正金非常感慨:当时学校有一千多名学生,三十多个教学班。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人口大规模迁移,很多人外出务工,学生留不下来,教师流失也很严重。

“勉强能配齐语数外,艺体课程的老师都是兼职。”谈起当时的窘境,蒲正金叹了口气。

“2016年底,省上召开了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动精准扶贫的现场会,随后,广元市积极推进构建‘城镇带农村’的同步课堂体系,这才解决了学校的师资问题。”蒲正金说。

通过“同步课堂”,蒲家小学与朝天镇第一小学的学生一起上书法课,由省书法协会的老师主讲;与朝天镇第二小学的学生一起上国画课,由著名的国画专家主讲。

“‘同步课堂’充分挖掘优质师资资源,解决了我们村小艺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艺术课程开不齐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老师有机会向名师学习,让村小老师快速成长。”蒲正金说。

“学生少,教师缺,条件差,很多事情都搞不成,当时很多学校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回忆说。

报道丨借力信息化,广元市破解农村学校发展三大难题

时间回到2014年,在广元市利州区,100人以下的学校有12所,占全区小学校总数的21%,学生人数断崖式减少,教师青黄不接。

师资普遍由民转公、老龄、新聘和特岗教师组成,存在着教师编制结构不配套,知识结构不完善,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师资薄弱成为制约农村微型学校发展的瓶颈。

基于这一情况,范家小学发起成立了“微型学校发展联盟”,共有14所学校。一开始,联盟只是组织一些线下活动,整合14所学校的资源,开展艺术活动、读书沙龙、学习培训等,进行抱团发展。

2015年,广元市教育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完成。联盟开始了新一轮探索: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设备,把线下活动搬到线上。

2016年3月7日,井田小学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参加了利州区“微型学校发展联盟”开展的第一次网络美术课直播教学活动。通过专职教师上课,成员学校学生同步听课、同步互动,联盟学校艺体教师共享共用,有效化解了农村学校艺术专业教师缺乏的问题。

利州区“微校联盟”有14所学校,80个教学班,音乐教师只有4名、美术教师仅2名,很多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艺术课。山区学校距离远、交通差、安全隐患大,“走教”效果又不理想。开通网络互动直播教学,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报道丨借力信息化,广元市破解农村学校发展三大难题

与高水平教师同步教研解决农村教师水平不高的问题

走进蒲家小学的课堂,三年级的学生正在上美术课。这是一堂特殊的美术课,广元市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通过“同步课堂”在远端主讲,蒲家小学的教师曹婷婷负责组织学生。课上,教师让孩子们认识图形,然后用长方形的纸折出“东南西北”。当助教老师以为到此为止的时候,主讲老师又要求孩子们用折好的“东南西北”表演话剧。

曹婷婷说:“这样的教学突破了学科的限制,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发展。和孩子们一起上同步课程,进步的不只是学生,我们教师也在学习。”

目前,广元市已建成“同步课堂”120组。全市7个县区,2个建成全域覆盖同步课堂系统,1个完成重点片区建设,2个正在实施,2个纳入教育信息化二期实施。

其中,旺苍县建设4间精品录播教室,9间简易录播教室,29个村小“专递课堂”,构建了“县外品牌学校——县城区优质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小(教学点)”四级“同步课堂”。

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同步上课、同步学习、同步教研、同步培训”,这是“同步课堂”的基本模式。从城区优质学校到乡镇中心校,再到村小(教学点),师资得到了融合利用。同步教研、同步培训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村小的教师留得下,而且教得好。

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农村小微学校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发展教育信息化,农村教师不断学习和积极应用新技术,实时与外校教师同步网络教研,有条件与全国同行沟通交流,有效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如今,“微型学校发展联盟”搭建“校长论坛”“管理交流”“教师沙龙”等平台,成员学校的校长、教师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和探讨,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报道丨借力信息化,广元市破解农村学校发展三大难题

近年来,联盟组织教师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乡村教师成长计划”三百多人次、沪江教育科技“互联网+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网络培训一千多人次,98%的教师得到了有针对性、适切性的培训。

“2017年夏天,我们已经有275个联盟成员,跨18个省,四万多学生受益。一年多来,已网络授课一千余节。”谈起这些数据,张平原如数家珍。

“这样不但盘活了区域教师资源,让山里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也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张平原说。

以前学校门口的孩子都不愿意留下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让孩子留在家乡读书。2016年,范家小学的学生只有47人。现在,学生有71人了。听说乡下学校的课程都是当地最好的老师授课,外出务工的父母更愿意把孩子留在家乡上学。

杨松林告诉记者:通过网络同步系统,常规会议开到每一所村小(教学点),视频教学送到各班,安全监控连到各点,加强了教育行政部门对边远山区学校情况的了解。城乡学校之间、农村学校之间经常利用网络开展集体教研,探讨面临的共同问题,大大提升了教研和师培工作的实效性。

学生留下来,教师的荣誉感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大大增强,课堂更具活力,一批批教师迅速成长。广元市利州区金洞小学祁芙蓉老师获得“第二届马云乡村教师奖”,并领取了10万元奖励基金,这也鼓舞了联盟内的其他教师提升了乡村教师的荣誉感。

报道丨借力信息化,广元市破解农村学校发展三大难题

建好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解决农村学校课程资源不够的问题

农村学校艺术课程,不仅要开齐,更要开好。杨松林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要落地,实现城乡互动,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于是,“微型学校发展联盟”与“夏加儿美术教育科技”“上海鲨鱼公园教育科技”等企业合作,每周通过网络课堂分别上3节美术课、1节科学课,提高网络教学品质。

范家小学教师覃丹丹负责组织五六年级的美术课,她说:“上课之前大家展示作品,互相评价,孩子们的绘画水平有很大提高。孩子们上完课,会认认真真完成作业。”

此外,联盟整合成员学校的教师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书法、阅读、象棋、英语、电子琴等课程。每位教师的课程都可以回放,学生可以在有网络的情况下,随时回看学习。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可随时通过手机终端进入教室查看教师上课和学生学习情况,让有限的教育资源无限放大。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一茬又一茬地走,教师却要在岗位上继续教。所以一所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剑门关高级中学的副校长岳剑东说,学校重视教师的发展,鼓励新教师向名师学习,然后自己成为名师。

剑门关高级中学现有6个名师工作室和专门的录播室,学校每年选拔出优秀的课程视频和精品课例,与全市共享。利用名师课程带动新的一批名师发展,同时可以辐射到其他学校。

报道丨借力信息化,广元市破解农村学校发展三大难题

2014年,广元市实施“名师工程”,先后评选出了279名广元名师。广元市教育局要求,每位名师每年至少录制2堂精品课例,供全市中小学教师观摩学习。

广元市还建立了3个“微课联盟”,分别由1所开展智慧课堂试点的高中、初中、小学牵头,组建高中、初中、小学微课联盟,实现微课资源“共建共生共享”。

利州区东城实验学校牵头成为“广元市初中微课联盟”。自2016年联盟组建以来,先后分享微课资源二百多堂,多次开展全市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活动。

为了提高微课质量,广元市组织微课“教学大比武”活动,每年评选优秀微课300堂,汇入资源平台。中小学教师网上“晒课”率达95%以上。近3年,广元市教师获省级“优课”197堂,国家级“优课”48堂。

旺苍县以城区七一中学为依托,组建初中学校共同体,探索“三同三共”模式,即同步备课、同步教研、同步课堂,共研、共培、共享。七一中学牵头英语、数学、历史学科,白水中学牵头语文、化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东凡中学牵头物理、地理、生物学科。将旺苍县的课堂教学资源共用共享,尽可能地做到教学共同体优质课程资源的最大优化利用。

杨松林说,教育信息化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教育信息化不仅使农村小微学校开齐课程,还连通了山村学校与外部世界,给深处大山的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门。

农村学校发展了,同时又反哺城区学校,让城区的学生接受农村学校的特色课程,实现逆向输出。朝天区鱼洞乡幸福国机小学的武术教师黄强把武术课上成了深受学生喜爱的特色课。朝天二小的学生通过“同步课堂”,就能和幸福国机小学的学生一起上黄强老师的武术课,改变了传统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输出课程资源的单一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共享、优质师资共享。


图文丨彭之梅

校对丨李益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