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另一種路徑—讀《寂靜的春天》

1、引子

阿莉埃蒂是借東西一族,祖祖輩輩靠向人類“借東西”維持其基本生產。這種生活方式下,阿莉埃蒂一族與人類也算是和諧共處。

但因為人類的好奇心,以及自以為處於萬物中信的萬物之靈長的自傲,使得借東西一族的生存舉步維艱,處處隱瞞自己的行蹤。

但這樣依然是被一名叫“春”的人類阿嬤發現,並想將他們種族全部抓起來,上交給政府。

在一位人類少年“翔”的幫助下,阿莉埃蒂與其族人擺脫困境,並且搬到一個新地方,面臨新的艱難困阻。

這是吉卜力動漫《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所講述的故事,確有其奇幻之處,但卻讓我麼深思人類與其他族類的相處之道。

探索另一種路徑—讀《寂靜的春天》

2、背景

在生物防治領域,率先展開這一思考的是蕾切爾。她將自己的所思所感,結合其作為一名生物學家的科學知識,撰寫成《寂靜的春天》刊行。

此書一經刊行,始終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因為它觸及到一個越來越吸引人注目的領域——生態保護。

蕾切爾在寫作該書之前,已經是一名功成名就的海洋生物學家兼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的撰稿人。對於大多數作家來說,這種情形無疑是完美的:聲名顯赫、寫作自由,且不管內容如何,出版商都爭先恐後地等著簽約。

人們都認為她的下一部書將會繼承之前的風格,探索的對象新奇好玩、研究中透出歡樂。實際上,她也是這麼打算的。

但是在政府部門工作時,她與同事們都被所謂的農業防治計劃中廣泛使用的DDT和其他長效農藥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給深深的震驚了。

由於意識到了這些農藥的危害性,她寫了一篇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但是新聞界對此不屑一顧。10年後,當殺蟲劑和除草劑(其中一些比DDT的毒性強很多倍)導致大規模野生動物死亡並摧毀了它們的家園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時,她覺得自己必須站出來,把真相告訴大家了。

於是,她又寫了一篇文章,試圖引起各類媒體的注意。雖然她在當時是一名知名作家,但是各類報刊雜誌因害怕失去廣告而拒絕刊登。因此,唯一的辦法是寫一本書——圖書發行商沒有廣告的壓力。

許多仰慕她的人都懷疑卡森能否把這一沉悶的主題寫成一部暢銷書,她自己也舉棋不定,但是使命要她必須走下去。“如果繼續保持沉默,我心裡將永遠無法保持平靜。”她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

探索另一種路徑—讀《寂靜的春天》

3、反應

該書以寓言開頭,向我們描繪了一個美麗村莊的突變。春天是鮮花盛開、百鳥齊鳴的季節,春天裡不應是寂靜無聲,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

可是並不是人人都會注意到,從某一個時候起,突然地,在春天裡就不再聽到燕子的呢喃、黃鶯的啁啾,田野裡變得寂靜無聲了……

蕾切爾·卡森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學農藥的危害,既貫穿著嚴謹求實的科學理性精神,又充溢著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懷,被認為其引發的轟動比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都要大。

而《寂靜的春天》出版後所取得的巨大社會反響,一大部分應當歸功於諸如杜邦公司這樣的化學工業巨頭的激烈反應。

此前的1957年至1959年,美國發生了所謂的蔓越橘醜聞(Great Cranberry Scandal)。這三年裡,在蔓越橘作物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除草劑“殺草強(氨基三唑)”,而這已在實驗中被證明是一種致癌物。

現在,一方面是卡遜在《紐約客》上連載精簡版的關於DDT濫用的《寂靜的春天》,一方面是知名化學巨頭的強力反擊,這自然引發了公眾的強烈興趣。

在反對者的質疑聲中,《寂靜的春天》最終如期於1962年9月27日問世。

由於學術界對《寂靜的春天》一書科學性的正面支持和化學工業界的過激反應,促使公眾最終倒向了卡森的一邊。一年多以後,針對該書和作者本人的批評基本上消聲匿跡了。

出於身體的原因,《寂靜的春天》出版後,卡森很難大量參與政治活動和媒體宣傳--雖然她或許很想盡量推廣自己的觀點。在該書出版十八個月後的1964年春天,與乳腺癌抗爭多年的卡遜因為突發心肌梗塞而離開了人間。

探索另一種路徑—讀《寂靜的春天》

4、反思

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發明了許多新的、富於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方法;隨著這一形勢的發展,一個要反覆提及的話題是:

我們是在與生命——活的群體、它們經受的所有壓力和反壓力、它們的興盛與衰敗——打交道。

只有認真地對待生命的這種力量,並小心翼翼地設法將這種力量引導到對人類有益的軌道上來,我們才能希望在昆蟲群落和我們本身之間形成一種合理的協調。

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物,是當生物學和哲學還處於低級幼稚階段時的產物,當時人們設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為人們的方便有利而存在。

“應用昆蟲學”上的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科學上的矇昧。這樣一門如此原始的科學卻已經用最現代化、最可怕的化學武器武裝起來了:這些武器在被用來對付昆蟲之餘,已轉過來威脅著我們整個的大地了,這真是我們的巨大不幸。

卡森·蕾切爾的作品之所以引發如此大的轟動,絕不簡單的只是因為蕾切爾將農藥的危害這一問題科普透徹,還在很大程度上因為它引發了人類的反省,使人類反觀自己生存的環境。這本書也並未因其年代久遠而失其影響力,柴靜曾經這本書作為新聞從業主必讀的入門書籍,其在2015年上映的引發轟動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就深受這本書的影響。

探索另一種路徑—讀《寂靜的春天》

使用毒劑大行其道,但這種做法沒有考慮這些最基本的因素。就像穴居人揮舞的原始大棒一樣,化學品像子彈一樣射向了各種生命。

從一方面看,生命極其脆弱,很容易被破壞;從另一方面看,他又有神奇的韌性和恢復能力,能用出人意料的方式進行反擊。

化學防控人員在執行任務時毫無“高尚的目標”可言,面對自然的強大力量時也沒有一絲謙卑,他們完全無視生命的超常能力。“控制自然”這個詞產生於生物學和哲學的原始階段,它是人類孤傲自負的寫照,當時人們認為自然只是為人類提供便利的。

應用昆蟲學的觀念和做法大都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如此原始的科學卻用最先進、最可怕的武器把自己武裝起來,對付昆蟲的同時也在毀滅地球,這樣的不幸確實應該使我們警醒了。

5、結語

我們正站在兩條路的交叉口,但是與羅伯特·弗羅斯特著名的詩歌中的路不一樣,這兩條路不全是陽光大道:

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行駛在一條具有欺騙性的路上,貌似平坦而舒適,但是災難卻在不遠處對我們虎視眈眈;

而另一條“人跡罕至”的岔路為我們保護地球提供了最後一個機會。歸根結底,走哪條路取決於我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