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為魂非遺為骨 四川旅遊找到“精氣神”

只說四川有哪些“非遺”,可能許多人都沒什麼印象。但是在景區附近,吃到的美食、買到的特色商品、欣賞的民俗節目,乃至旅遊節會本身都極有可能是由非遺項目衍伸而來的。近年來,四川通過推動非遺項目與全域旅遊的對接和融合,不但找到了維持非遺“活態傳承”的辦法,還讓旅遊產業擁有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驗。

非遺傳承:昔日冷手藝,今成香餑餑

非遺與旅遊融合帶來的第一個變化,是過去處在搶救邊緣的非遺項目,變成了旅遊新業態熱捧的“香餑餑”。

綿陽市平武縣的旭仕修老人,是白馬藏族非遺項目“跳曹蓋”的傳承人,七十多歲的他從1964年學“跳曹蓋”至今,經歷了“跳曹蓋”從衰落到復興的過程。“曹蓋”在白馬藏語裡是面具的意思,佳節之時,白馬人戴著木製面具唱歌跳舞,祭祀神鬼、驅災祈福,這項活動就被稱為“跳曹蓋”。代代相傳下來,“跳曹蓋”已是白馬人的重要習俗。然而年輕人們忙著外出打工,習慣了新的生活方式,對繼承“跳曹蓋”這一傳統習俗並沒有多大興趣。

文化為魂非遺為骨 四川旅遊找到“精氣神”

白馬藏族跳曹蓋

為保護這一傳統民俗文化,四川省相關部門收集“跳曹蓋”資料,將其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1年5月23日,“跳曹蓋”正式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白馬王朗”景區的興起,包括“跳曹蓋”在內的白馬人傳統習俗,也受到了廣泛關注。國家級非遺項目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回鄉就業的村民發現,會“跳曹蓋”有更多工作機會,紛紛找包括旭仕修老人在內的老傳承人學習這門傳統手藝。“跳曹蓋”又重新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只白馬人的“跳曹蓋”,羌族的羌年、羌堡、羌笛、羌繡、竹編、羌美食、羌醫藥,也成為了當地的旅遊名片。為了傳承傳統文化,同時也為培養更多非遺人才,非遺進校園的試點工程已在茂縣鳳儀鎮小學展開。相關部門選派了15名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教學,並對每人每年進行1.2萬元的教學補助。孩子們可以在興趣班上學習羌笛演奏、羌族民間故事、羌族多聲部演唱、羌族剪紙、羌繡、羌族推杆以及陶藝等傳統技藝。而在離學校不遠的中國古羌城景區,羌文化非遺展覽館與景區融為一體,正將非遺產品和文化體驗提供給慕名而來的遊客。

文化為魂非遺為骨 四川旅遊找到“精氣神”

茂縣非遺傳習進校園

圍繞非遺的旅遊項目愈加豐富,旅遊市場對非遺人才和非遺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非遺已不僅僅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而是當代人建設美好生活的新技能、新財富。

非遺文化活態傳承,鄉村旅遊更有特色

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四川在生態方面注重對“青山綠水”的保護,文化方面則注重“留住鄉愁”。代表鄉村民俗和文化特色的非遺項目,就是“鄉愁文化”的重要載體。

離成都90公里的蒲江明月村,就是這樣一個有文化內涵的“網紅村”。明月村,是隋唐茶馬古道及南方絲綢之路皈寧驛站的所在地,商旅歷史為它留下了包容多種行業,又衍生出具有全新魅力的文化生態。明月村以松林、竹海、茶山等生態資源,營造出世外桃源一般的創作環境,以陶藝、草木染等非遺項目結合民宿、小酒館,打造出理想化的文藝生活圖景。慕名而來放鬆身心體會別樣生活的遊客,又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娛樂、文創產品等消費。圍繞非遺文化打造的特色鄉村旅遊模式,讓明月村入選成都市第一批非遺特色小鎮。

文化為魂非遺為骨 四川旅遊找到“精氣神”

明月村清泉燒陶藝工坊

地處川西平原的崇州市道明鎮,因竹資源豐富,擁有歷史悠久的竹編技術。道明竹編造型美觀、主題豐富、經久耐用,因其獨特的材料和工藝,道明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在崇州市林盤改造、新村建設的過程中,道明鎮以竹編文化成為“蜀風雅韻、百村百態”重點項目之一。圍繞竹編工藝打造的體驗、傳習、購物、賞景、娛樂的文旅新業態,以竹藝村景區和諸多竹編經營實體為依託,形成了“可觀賞、可參與、可帶走”的旅遊體驗。道明鎮的竹文化景點,也成為“網紅打卡處”。2018年,竹藝村景區被納入2018年我省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第二批名單。

文化為魂非遺為骨 四川旅遊找到“精氣神”

崇州道明竹編

圍繞非遺項目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遊,既能以非遺項目快速形成旅遊影響力,又能避免鄉村旅遊同質化的問題。近年來,武勝縣的剪紙、綿竹的年畫、雅安的藏茶、郫都區的蜀繡、米易縣的民俗,都成為了打造地方文旅品牌的重要元素,為發展旅遊業產生了“內塑其魂、外揚其名、中凝其骨”的積極作用。

文化為魂非遺為骨 四川旅遊找到“精氣神”

綿竹年畫村

文化為魂非遺為骨,文創產業蓬勃興起

在打造特色旅遊品牌的同時,非遺項目還是文旅商品的重要來源。

得榮縣的瓦卡村,是甘孜州出川入滇進藏的重要渡口。瓦卡村留存著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車模技藝,該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榮學羌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車模技藝”為主要文創內容,瓦卡村成立了“藏族民間傳統文化協會”,協會由國家級學羌傳承人、省級車模傳承人等帶頭,帶領村民學習車模技術、製造車模工藝品。以充滿民族風情的演出節目為名片,以車模手工藝品為產品,瓦卡村“藏族民間傳統文化協會”參加了2013年、2015年、2017年的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並打響了得榮非遺產品的名聲。目前具有藏族特色的生產、生活用品,如糌粑盒、木碗等瓦卡車模產品,作為特色旅遊商品已經銷往甘孜州18縣、西藏昌都地區、雲南迪慶州區域,成為瓦卡村的支柱產業。

樂山市峨邊縣,有著彝族特色的諸多非遺項目。在發展文旅產業、扶貧攻堅的過程,峨邊的山歌、月琴、口弦等傳統藝術形式,成為宣傳當地民俗風情和旅遊魅力的重要名片,以表演當地民俗節目為主的文化“大篷車”,既是當地旅遊業的宣傳力量,也是旅遊娛樂服務的參與者。涼山州冕寧縣打造“彝海村結盟新寨”作為特色旅遊項目,也以彝族特色表演藝術和蠟染布藝等非遺項目加入全域旅遊發展,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推手。

文化為魂非遺為骨 四川旅遊找到“精氣神”

銀花絲

邊遠地區以非遺項目為助力脫貧致富的同時,作為“世界優秀旅遊目的地”的成都,更是非遺文旅產品的展示和銷售平臺。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打造的“錦裡”,以“川西民俗文化休閒”為主題,2004年開街就吸引遊客300多萬人次,到2017年遊客已攀升至近千萬人次,商品銷售收入達2.7億元。“錦裡”已成為遊客來成都必去的“打卡勝地”,同時也是催生川西民俗“網紅”的重要平臺。

寬窄巷子作為成都著名的5A級景區,同樣是非遺產品集中的旅遊平臺。千年少城的歷史底蘊,老成都生活的獨特魅力,讓寬窄巷子成為體驗“老成都”氣息的必去之地,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探秘”、“尋寶”。在這裡,遊客既可以品味到老成都的美食和民俗,又能邂逅絢爛的蜀繡、精美的成都漆器、巧奪天工的銀花絲、妙趣橫生的渠縣劉氏竹編。據瞭解,劉氏竹編寬巷子店每年的銷售額已超過200萬元。

文化為魂非遺為骨 四川旅遊找到“精氣神”

蜀繡

據統計,僅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期間,就有112個國家(地區)的300多名外賓、34個省(市)自治區的5800多名代表、300多萬遊客和群眾參與了非遺節各項節會活動,非遺節在9個分會場及326個社區開展活動,56支國內外表演隊伍共演出588場,非遺產品銷售和意向性訂單達8100多萬元。

非遺項目,已經成為四川文化旅遊的重要代言人。川劇、四川曲藝、四川木偶雜技等非遺項目,更是四川走向國際的重要名片,每年對外文化交流和旅遊宣傳,這些非遺項目都不曾缺席。文化為魂,非遺為骨,讓四川文化旅遊擁有了“既能展現自我,又得外界認可”的“精氣神”。(劉虹 葉明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