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展現“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2018年10月24日,珠港澳正式通車運營。歷經5年規劃、9年建設,前後歷時14年,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廣東珠海和澳門,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是中國從橋樑大過走向橋樑強國的里程碑之作。被英國衛報評委“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展現“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這座超級跨海工程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大橋簡介

港珠澳大橋

英文名: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全長:55公里

設計壽命:120年

總投資:1000億元以上

開工時間:2009年12月15日

通車時間:2018年10月24日

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項目

建設港澳珠大橋的重大意義

伶仃洋上“作畫”,大海深處“穿針”。 從早期設想到最終落成,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正是中國國力不斷向上攀升的過程。通車後,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從3個小時縮短至約45分鐘,這對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展現“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港珠澳大橋正是中國經濟、科技、教育、裝備、技術、工藝工法發展到一定程度上集成式創新的結果,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港珠澳大橋特別之處

是中國第一例集橋、雙人工島、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工程包括三項內容:一是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門三地連接線。

其中,粵港澳三地共同建設的主體工程長約29.6公里,由長達22.9公里的橋樑工程和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組成,隧道兩端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兩個人工島隔海相對,中間海浪翻飛,氣勢壯闊。

為什麼要建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橋的路線經過了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目前達到10萬噸級通航等級,遠期30萬噸油輪可以通行。如果建造橋樑,必然是跨徑很大,淨空很高、橋塔聳立的懸索橋樑。但同時該處臨近香港國際機場,航空領域的建築物高度限定使得該區域無法實現大跨徑、高塔結構物。

所以,隧道成為唯一可行的方案。為了實現橋樑與隧道之間的轉換,故在隧道兩端修建人工島。於是,這就構成了港珠澳大橋的橋島隧相結合的建設方式。

港珠澳大橋的科技含量

從前期項目的可研階段到開工建設,科技創新的理念貫穿始終。這個超級工程集結了我國在橋樑設計和施工、材料研發、工程裝備乃至生態環保領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開展科研專題研究300餘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逾百項、發表論文逾500篇、創建工法逾40項。涉及大橋建設各項難點,以專業性、創新性、實用性的科技攻關支撐起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在關鍵技術、關鍵裝備、關鍵材料領域取得全面突破,也為我國交通建設行業自主創新、技術進步起到了引領作用。

通關和通行

24小時通關,三地口岸由三地政府各自負責設立和管理,均位於各自屬地內。其中珠海、澳門之間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創新模式,消了兩地口岸之間的緩衝區,直接把兩個口岸連在一起,旅客只需要排一次隊就可完成出入境手續。

可通行車輛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展現“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是一個國家的奮鬥精神。港珠澳大橋是科技工程,也是人心工程,畢竟再好的方案和技術最終都需要人去完成。大橋每一個節點的進展、每一次攻關、每一次創新,都蘊含著可經受歷史考驗的中國工匠精神。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橋情有獨鍾,因為它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向更遠處延伸,而我們的祖國也已經開啟“交通強國”新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