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18年10月24日,珠港澳正式通车运营。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前后历时14年,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中国从桥梁大过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被英国卫报评委“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这座超级跨海工程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大桥简介

港珠澳大桥

英文名: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

全长:55公里

设计寿命:120年

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

开工时间:2009年12月15日

通车时间:2018年10月24日

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

建设港澳珠大桥的重大意义

伶仃洋上“作画”,大海深处“穿针”。 从早期设想到最终落成,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正是中国国力不断向上攀升的过程。通车后,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这对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港珠澳大桥正是中国经济、科技、教育、装备、技术、工艺工法发展到一定程度上集成式创新的结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港珠澳大桥特别之处

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工程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海中桥隧主体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门三地连接线。

其中,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的主体工程长约29.6公里,由长达22.9公里的桥梁工程和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两个人工岛隔海相对,中间海浪翻飞,气势壮阔。

为什么要建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的路线经过了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限定使得该区域无法实现大跨径、高塔结构物。

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这就构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含量

从前期项目的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专题研究30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逾百项、发表论文逾500篇、创建工法逾40项。涉及大桥建设各项难点,以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科技攻关支撑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在关键技术、关键装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也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

通关和通行

24小时通关,三地口岸由三地政府各自负责设立和管理,均位于各自属地内。其中珠海、澳门之间采取“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创新模式,消了两地口岸之间的缓冲区,直接把两个口岸连在一起,旅客只需要排一次队就可完成出入境手续。

可通行车辆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车、货运车辆、跨境私家车等。

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展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一个国家的奋斗精神。港珠澳大桥是科技工程,也是人心工程,毕竟再好的方案和技术最终都需要人去完成。大桥每一个节点的进展、每一次攻关、每一次创新,都蕴含着可经受历史考验的中国工匠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桥情有独钟,因为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向更远处延伸,而我们的祖国也已经开启“交通强国”新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