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在與大量實踐定位理論的中國企業家接觸中,經常被問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定位理論所講的開創新品類、建立一個定位,在企業的戰略體系中究竟屬於哪個戰略?尤其是接受過商學院教育的企業家,問這個問題的特別多。第二個問題多是一些對定位理論有一定了解的人提出來的:定位解決的是品牌問題,品牌和戰略是一碼事嗎?結合這兩個問題,我們再來談一談什麼是戰略。

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藍圖不是真正的戰略

在企業的戰略實踐中,戰略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一個普遍的方法,就是用公司戰略的規劃方法,規模很大的企業尤其如此,這也是商學院非常推崇的、經典的戰略規劃方式。在商學院的戰略體系中,戰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公司戰略,二是事業單位戰略,三是職能戰略。所以很多人會問,定位和品類戰略屬於職能戰略還是事業單位戰略?坦率地講,我真答不上來。

在戰略管理模型裡面企業怎樣規劃戰略?首先,整個公司制定總體目標,比如,2020年銷售額達到100億元。其次,分解公司總體目標,制定公司旗下每個事業單位的目標,這個事業單位20億元,那個業務單位10億元……再次,設計KPI考核指標。有一定體量的企業,戰略一定是這樣規劃出來的。從實踐來看,這種戰略規劃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企業規劃的百億、千億的目標和藍圖實現不了;二是企業集中所有資源實現了藍圖,但很快就陷入了困境,開始虧損。

我們接觸的中國企業中,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一拖集團曾經請了一個國外諮詢公司做戰略規劃——到2010年實現500億元的銷售目標,但實際上2010年一拖集團僅實現100多億元。為實現500億元的藍圖,一拖集團進入了很多產業,例如卡車、工程機械、動力機械等,但每個產業都沒有競爭力。春蘭曾是中國空調行業的老大,春蘭的藍圖是2010年實現180億元。已有的空調業務實現不了這個藍圖,所以春蘭進入了很多產業,相反,曾經的“小弟”格力聚焦空調做成了全球老大。

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這些例子給我們一個啟示:以藍圖為起點的公司戰略,注意力往往集中於制定藍圖和目標,沒有解決具體的事業單位的競爭力問題,無法保證藍圖的實現。這就是我們說的,戰略起於藍圖,流於藍圖。

回顧很多大企業的發展歷程,正如《基業長青》的作者詹姆斯·柯林斯所說的:“這些公司在創立初期大多沒有明確的公司戰略規劃,而是從具體業務出發,逐漸發展壯大,最後找到並確定了長期發展方向和目標。”有記者曾問IBM前CEO郭士納IBM的藍圖是什麼,他說:“IBM最不需要的就是宏偉藍圖,它需要的是,它的每項業務都有有競爭力、高效的戰略。”藍圖太多是今天大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戰略就是競爭戰略

在戰略領域,邁克爾·波特是全球商學院體系公認的大師,他對戰略的理解非常深入。邁克爾·波特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很多企業誤認為重要的東西都是戰略。如“營銷戰略”“財務戰略”“技術戰略”等。其實,戰略的核心就是整合。一個企業只有一個戰略,不能有很多的戰略。企業就解決競爭的問題,其他都是配稱,都是為了配合競爭的配稱環節。很多企業之所以叫財務戰略,叫人力資源戰略,是為了提高這部分的價值,提高這部分的注意力,把它提升到戰略的高度。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中提出過成本領先、差異化、聚焦三種基本戰略,在企業界影響非常大。我認為這三種基本戰略,是邁克爾·波特初期不太成熟的一些思考。為什麼?這三種基本戰略,都是從企業內部來思考的,實際上從企業外部來看只有一種戰略,那就是差異化。就成本領先戰略而言,你的成本再低,最終不體現為外部的低價就不可能贏得顧客。聚焦也是如此,當對手也是聚焦的,你只有比對手更聚焦、更有差異化,才有可能形成競爭力。所以,邁克爾·波特的三種基本戰略其實是一種,或者說戰略只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差異化——最終從外部客戶識別角度實現差異化。

當然,邁克爾·波特的戰略理論通過實踐研究在不斷髮展。1996年,他在《什麼是戰略》一文中提出,戰略就是創造一種獨特的定位,涉及不同的運營活動。在該文中,他吸取了定位的思想,明顯從定位理論中獲得了啟發:首先,戰略必須是基於差異化的定位;其次,戰略必然涉及取捨。所以,在《什麼是戰略》發表之後,摩根士丹利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說邁克爾·波特是在重申艾·里斯和傑克·特勞特的思想。

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競爭的終極戰場是心智

艾·里斯和傑克·特勞特在商業史上首次指出,商業競爭的終極戰場是心智。定位的基礎不是市場而是心智,邁克爾·波特所談的戰略恰恰忽視了心智這個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此後的戰略實踐裡,很多企業在這方面吃了大虧。

按照定位的語言,套用邁克爾·波特的定義,戰略就是在顧客心智中建立差異化定位,指引運營配稱。因為對心智部分的忽略或者重視程度不夠,在實踐中很多時候企業忽視了心智的力量。企業往往評估很多因素和資源,包括團隊、資金、渠道等,最容易忽視的就是心智資源。2012年,當王老吉的商標要回歸現在的王老吉大健康公司時,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王老吉,認為對手會贏。當時有媒體採訪艾·里斯先生,問他怎麼看這場戰爭。他認為,品牌新的運營者雖然有眾多不足,但是它擁有品牌,這個品牌擁有強有力的心智資源,所以潛在的優勢屬於品牌擁有者。實際上,今天很多人的觀點已經和兩年前不一樣了。

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因為對心智的重視不夠,很多企業的戰略決策都建立在“心智裡面行不通”的基礎上。很多戰略不是你做得不夠努力,不是你規劃得不夠詳盡,而是在你開始之前就是失敗的,因為在心智裡面是行不通的。比如,聯想在心智裡面代表的是電腦,而聯想手機和心智認知是相沖突的。不是聯想的手機設計得不好,不是聯想的團隊不強,不是聯想的資金不足,而是聯想這個戰略從一開始就有問題、行不通。所以,最初聯想和小米都推出手機時,我們更看好小米,因為小米是一個新的名字,它沒有叫金山。

競爭的基本單位是代表品類的品牌

心智是制定戰略時需要重視的一個非常有價值、關鍵的資源,競爭就在心智裡展開。顧客的心智是如何運轉的,競爭又是如何在心智中展開的?在顧客心智裡,競爭以品牌為單位展開,而不是以公司為單位展開的。

在和很多企業家談定位、視覺錘、聚焦的時候,他們會說你談的是品牌,我們現在規劃的是戰略。企業的競爭是以品牌為基本單位展開的,競爭戰略沒辦法離開品牌這個話題。企業家認為品牌和戰略是兩個問題,背後的原因在於他們對品牌普遍存在嚴重的認識誤區——以形象代品牌,很多企業家認為做品牌就是做形象。很多企業家說,要像耐克一樣做品牌,那麼是不是精神和形象創建了耐克這個品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心智以品類來思考,以品牌來表達。什麼是真正的品牌?品牌不是形象,不是精神,也不是價值觀,品牌是潛在顧客心智裡面某一個品類的代表。品類是冰山,品牌是冰山的一角。怎麼來建立一個品牌?你要開創一個品類,iPhone開創了一個新品類,iPod是海量音樂播放機的開創者並首先進入心智,王老吉代表涼茶首先進入心智,特斯拉代表高檔的電動汽車首先進入心智。

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是什麼建立了耐克品牌?不是形象,甚至也不是“Just do it”的理念,而是開創了一個新品類——耐克是第一個為專業運動員提供運動鞋的品牌,在“Just do it”形象傳播之前它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品牌。小米是國內第一個開創互聯網手機品類的品牌,這是小米成功的關鍵。小米自己也認為,小米的勝利是互聯網手機這個新品類的勝利。小米對品牌的定義是什麼?他們認為的品牌就是開創一個全新的品類。這一點小米把握得非常到位,包括用公關來建立品牌,是國內定位實踐的一個典範。

所以,先開創一個品類,再有品牌,最後才能形成品牌的形象。品牌形象的實質是什麼?是品牌文化的一個部分,通常是成熟品牌進行的品牌管理。

開創並主導一個品類

到底什麼是戰略?我們認為,戰略就是如何在顧客的心智裡面開創和建立一個全新的品類,並代表這個品類。這裡涉及三個要素:一是在什麼地方競爭?二是誰在競爭?三是怎樣競爭?在《品類戰略》一書中我們明確指出,在心智裡面競爭,以代表品類的品牌在競爭,主要競爭方法是開創並主導一個品類。實踐品類戰略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是開創一個品類,第二步是建立一個定位,第三步是建立包括視覺錘、公關等一系列的配稱體系。

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結合長城汽車的案例,可以看到品類戰略在企業實踐中是如何產生成效的。長城汽車在起步階段的成功印證了定位理論倡導的思想——從汽車市場中最小的一個市場起步。今天的企業進入一個市場,首先要問市場有多大,找最大的市場。恰恰相反,長城是從最小的皮卡市場起步的,就是因為市場小長城才有機會,很快就成了中國的皮卡大王。

在2002年的時候,因為皮卡的發展受到政策的限制,長城就推出一些經濟型的SUV。但是在擴張的壓力、在藍圖式戰略規劃方法的推動下,長城開始不斷擴張,到2008年的時候有了非常多的產品。幸運的是,長城有非常好的反省能力:體量雖然越來越大,但是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越來越弱,還擁有八九個品牌,該怎麼辦?長城為此請了包括我們在內的很多諮詢公司。

如果按照商學院所講的公司戰略的規劃方法,無非是定一個目標,比如到2018年銷量達到180萬輛,皮卡多少萬輛,轎車多少萬輛。實際上長城就是這樣做的,從一個外資汽車企業找了一個高級副總裁來做戰略規劃。我們為如何做戰略規劃的問題爭吵了3個月,他的思路就是這樣:不用考慮其他,就是把總體目標定下來、分解目標、KPI考核,這就是戰略;他反而疑惑:你們為什麼首先談建立什麼品類?為什麼首先談戰略聚焦呢?結果,顯然我們贏了。

在研究之後我們認為,從全球來看,以長城當時的基礎轎車沒有大的機會,可以賣一點量、賺一點錢,但長期來講不可能有持續競爭力。最後我們發現,在全球市場上長城有一個明顯的機會就是經濟型SUV,所以我們建議長城聚焦於經濟型SUV品類。我們為這個戰略建立了一個10年的合作框架,現在已經過去5年。前不久剛剛發出“長城放棄轎車”的新聞,多家媒體報道說長城壯士斷腕,做了5年轎車發展不起來放棄了,實際上這個決定在5年前已經作了。

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長城能不能打造成一個全球的經濟型SUV品牌?我們評估這個名字之後認為這個品牌沒法走向全球,並建議它的新名字叫作Haval。同時,我們建議用哈弗作為它獨立的品牌,圍繞經濟型SUV,在研發、技術、公關傳播上,將整個企業運營配稱體系聯繫起來。在聚焦SUV之後,長城就能形成非常有針對性的研究計劃去識別自己的核心市場,也就是以SUV為核心的市場,很多以前做的市場都不用做了。2013年,長城也獨立了哈弗品牌。當然,這個過程中配稱的內容很多,包括它的產品線梳理等。

2009年,長城是中國自主汽車企業裡的中小企業,銷量和知名度都非常低。2008年,長城的銷量是13萬輛;2009年,比亞迪、吉利、奇瑞的銷售額和利潤都在增長,只有長城下降了40%多。品類戰略導入後,從2011年至今,長城的SUV品類一直是國內銷量第一,2013年至今SUV單車型也是銷量第一,同時,從2011年開始是國內自主車型裡利潤最高的。2012—2013年,長城汽車每年的贏利是比亞迪、吉利、奇瑞、江淮的總和,2013年淨利潤超越保時捷成為全球第一。2008—2013年,長城的股價增長了60倍,最高時增長了100倍。

回到什麼是戰略這個問題上來。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有且只有兩個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營銷為的是創造顧客,創新也是為了創造顧客。品類戰略實際上是把營銷和創新結合起來:為了創造新的需求、新的顧客,企業只有一個基本職能——開創並主導一個全新的品類。

乾貨!營銷戰略的底層邏輯,學會就直接落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