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反面教材:善恶必有时,一念池差一世困乏


“人之初,性本善。”为何人人都对此深信不疑,也是这样去告诉自己、去教育学子。或许在某个必要的时候也会拿来当作一个不怎么好的事情的完美借口,也会在某些必要的时候拿来为自己开脱。其实也不尽然,每个人的灵魂都有反面,“人之初,性本恶。”

如若出门在外,从未见过的风景,从未接触过的人们,以及从踏足过的道路,这样的场景是否会让你有所防备,去问路,有人告知,不知你是否会觉得感激,还是应该?如果这次的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回答,你是否会心生不满?但是这样的感激或者是不满都太小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这样的事情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判断也不能因此去驱使一个人的行为。因为我觉得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别人好心指路而去有所回报。每个人都觉得最大的回报就是一句感谢。

灵魂的反面教材:善恶必有时,一念池差一世困乏

什么样的“善”和“恶”可以驱使行为呢,举个例子,很多人还是比较喜欢看《水浒传》的,或许是因为里面的善恶太过于分明,但是善未得报,恶未得果。无法评断善恶,公正得果的地方,人们常常称之为江湖,现在俗称社会。水浒里面我觉得宋江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人称:山东呼保义,及时雨宋公明。任何一个称号都足以显示他的为人,路见不平一定拔刀相助,眼见不平一定伸张正义,善于付出但不求得报,所以他的名声在那个马背上的时代,传扬的竟比马儿还快,他成了许许多多好汉心目中的英雄,人人给他贴上了善的标签,他的灵魂无疑是这样的,后来为了维护晁天王,宋江失手杀了阎婆惜,有人说这个女人想方设法用了不光彩的计谋才跟了宋江,心愿达成之后竟然又不守妇道,穿金戴银锦衣玉食却还是不能满足,她性格蛮横无理死不足惜!但是,这样的标签就一定值得让她付出自己的生命吗?大家又是站在什么样的地方去评判一个人的生死呢…….?

杀人的宋江,依然是那个响当当的好汉,依然是及时雨!除了阎婆惜的母亲,没人替这个女人说话。我们无法评判当时的宋江是怎样的心情捅下那一刀,但是毫无疑问,豪情仁义遍布天下的宋公明他的灵魂依然也是有反面,令人敬佩的是他可以正视自己的背面,哪怕亲朋好友相劝不必为此付出代价,街朋乡邻也心照不宣只当不知,官府衙门也一个个的装傻充病的不予责罚,他还是能背负起自己的那一份错误,没有被此支配自己的行为。为此、可以称他一声英雄!

灵魂的反面教材:善恶必有时,一念池差一世困乏

虚构的故事暂且不提,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没有豪情侠义,多的是冷血无情,多的是坑蒙拐骗,如果你告诉身边的朋友说,我今天上了一个骗子的当,骗了我很多钱,你觉得你的朋友是说,这个骗子真没良心,骂他一通!还是说:你怎么那么不长心呢?现在的骗子那么多,案例那么多,你已经那么大的人了,这么简单的骗局不知道你怎么会信,为什么还会上当呢?我觉得是后者多吧,罪恶已是稀松平常,黑暗的灵魂无人苛责,反倒是无人正视。

有时候我也在想,那些行骗作恶的人是如何说服自己接受自己的反面,是觉得理所应当吗?觉得别人损利受伤只是因为人太笨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做过很多假设我也无法估量这样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在驱使这样的行为,是苦衷还是无动于衷?

灵魂的反面教材:善恶必有时,一念池差一世困乏

这个时候或许很多人会为自己鸣不平,告诉自己是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的。为何说性本恶呢?因为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从开口悲鸣的那一刻,就在无尽的索要,一开始只是吃的、喝的。后来就是穿的、用的。再然后就是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得到仍不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在前进呐!觉得自己不是有恶之人,或许是还没意识到而已,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满足,在得到这个结果之前,如何选择站队都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胜利之人总是能找到无数的借口和理由让自己看起来那么的正直。

其实谁能不能保证善的灵魂能够带来好的结果,无数的历史已经给了我们这个教训。灵魂的反面很是必然,它或许蕴藏着让人不敢触碰的东西,但是它必须存在。

灵魂的反面教材:善恶必有时,一念池差一世困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