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拯救只會說“多喝水”的直男了,這些“土情話”你需先學會

是時候拯救只會說“多喝水”的直男了,這些“土情話”你需先學會,會讓你的日子過得更好!

如果你也喜歡在別人不舒服的時候說那句“多喝熱水”,你現在有救了。

(一)

假如你的女朋友或是老婆早上起床時跟你說:“我好睏啊,真的很不想起床,不想去上班!”這時,你會怎麼回應?

給你四個選項,你會選擇哪一個?


是時候拯救只會說“多喝水”的直男了,這些“土情話”你需先學會


相信,無論你回應哪一個,女朋友或老婆都不會滿意。如果你說讓她辭職,她可能會大吼:“辭職?辭職,你養我啊?”

其實,她們的內心OS只不過是:“起床的時刻很痛苦,你能不能哄我兩句嘛!”

如果這時候,你回應她:“是呢,親愛的,早上起床真的很痛苦呢!”

她一定會樂顛兒顛兒的抱住你說:“親愛的,還是你最懂我了!”

再比如你的女朋友或老婆大姨媽來了,她捂著肚子跟你說:“我好難受,好不舒服啊!”

這時候,你是不是常說:“多喝熱水,多喝點熱水就好了!”

而換來的往往就是360度翻白眼,甚至是她鼓鼓的生悶氣,內心恨不得罵一萬句:去你的“多喝熱水”!留下你一頭霧水,不知說錯了什麼。

但如果,你對她說:“親愛的,女人真不容易,快過來,讓我抱抱!”她一定笑成一朵花,說不定還能獎勵你一個飛吻。

(二)

只是簡單的一句看似沒用的話,為什麼結果卻完全不同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溝通的第一定律:在溝通的過程中,每個人最本能的關注都是自己。

你可能會覺得,在這次溝通當中,她需要“你”給出什麼有價值的回應,但其實她真正需要的,只是讓自己被看見。

什麼是“被看見”呢?一切的關鍵就在,以誰為中心。

圍繞“你”為中心,就是站在你的語境裡,你是主角,我要做的,就只是聽到你的心聲;當我們的溝通,往往是圍繞“我”為中心,是站在我自己的語境裡,表面上我仍然在聽對方說話,實際上我在乎的是自己看起來怎麼樣。

所以,我們就會急著把自己的觀點、方法、建議強塞給對方,一味強調“我想給你的東西”,而沒有去感受“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雖然,提供了一大堆自己覺得有用的“幫助”,可往往是出力不討好。

這種以“我”為中心的溝通方式,稱為“I 型溝通”。I代表“我”。


是時候拯救只會說“多喝水”的直男了,這些“土情話”你需先學會


(三)

你可能會說:雖然主語是“I”,但是,我真正解決的,可都是ta 的問題啊,我是想幫ta,目的還是為了ta 啊。

但是,你要幫他解決問題,首先得明白:這是他的問題。

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就會掉進一個陷阱:在溝通的時候,分不清彼此的邊界。

“I型溝通”的第一大特點:給答案。

好像解決問題的核心人物是“我”,而不是“ta”本人。要知道,不管你再怎麼想“幫助”ta,這個問題的歸屬在ta 。

不得不說“I 型溝通”,已經寫入我們大多數人的溝通程序裡,因為我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溝通的。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好像就是那個“最有辦法的人”,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即來幫我們解決,恨不得直接告訴我們答案。

習慣了這種溝通方式之後,我們自己也用這種方式和別人溝通,包括我們的同事、朋友,以及我們深愛的人。

當我們身邊的人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也會立刻要求自己變成那個“有辦法的人”,把ta的事,當成“我”的事,以“我”為主語:哎呀,你遇到麻煩了,我來幫你想一想該怎麼辦!


是時候拯救只會說“多喝水”的直男了,這些“土情話”你需先學會


(四)

“I 型溝通”的第二大特點:

“I 型溝通”不僅僅是給答案,同時還會“給評語”:你怎麼連這都不會?你就應該早點聽我的!你要是能這麼想就好了……

即便這些話不是脫口而出,它也會隱藏在“給答案”的這個姿態背後:我覺得這件事很簡單,我覺得你早該聽我的,我覺得你可以再想想……

這些“需求”,都是在傳達你對ta 的“否定”。

回憶一下,我們聽到這種“給答案、給評價”的“I 型溝通”時,內心的感受是什麼:她覺得我不夠聰明,她以為我沒有思考過,她不滿意現在的我;她不相信我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看上去你是在幫助ta 解決問題,你是為ta 好,被這些濃濃的“善意”包裹著,你就察覺不到那些潛意識裡,傳遞出來的信息,它包括了:規勸、說教、訓導、評論、警告…等等。

在這種“幫助”下,反而剝奪了ta 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ta 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被指責了、被威脅了,可是因為你是為他好嘛,所以他因而即使感受到內疚、羞愧、憤恨、自卑,也都像包裹在棉花裡,無處釋放。

可想而知,對兩個人的溝通,完全不加分。 他可能用自我封閉的方式來防禦,保持沉默,關上溝通的那扇門,不願意再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是時候拯救只會說“多喝水”的直男了,這些“土情話”你需先學會


(五)

“I 型溝通”會對溝通造成兩種“破壞”,

第一種:讓對方自我封閉,關上溝通大門。

我們很難面對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因為生長環境,社會習慣等原因,我們會認為,負面情緒都是“壞的”,溝通的目標是為了儘快消除負面情緒。

如果小孩子摔倒哭了,聽聽看這樣的話是不是很耳熟:有什麼好哭的;忍一忍就過了啦;不要哭了,你應該堅強一點,你應該陽光一點;都說了不疼不疼,不要哭了,再哭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

似乎每個人每天都應該是正能量滿滿的,但你要知道,對方的情緒就在那裡,並不會因為你想要消除它就真的沒有了。

其實,你溝通的目的,是想幫助 ta 儘快走出負面情緒,可是,卻自覺地用了“I型溝通”,否定ta 的情緒。

這種溝通的方式,又進一步讓人產生羞愧、自責、內疚等負面情緒。

Ta 可能會疑惑:我是不是不該這麼脆弱啊,我是不是做錯了,我以後不能再在別人面前流露出悲傷的一面了。

而且你仔細想一下,孩子摔倒了,“不疼、不疼、肯定不疼”這種話是從我出發,是為了緩解我的焦慮,我的焦慮是緩解了,卻把他獨自留在角落消化自己的情緒。

第二種:自我辯解,造成爭執衝突。

有時候,會上同事雖然說“請大家給點建議”,但他的意思絕不是自己的價值,被一再否定。

在I型溝通的模式下提出自己的意見,就會以“我”為中心,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度,很自然會做評價、下判斷,習慣性用語一定是:我認為、我覺得,應該……

直接給結論,說他的方案不好,就會激發他的自我防禦,不斷為自己辯解,開會從討論變成辯論,溝通根本沒在一個頻道上,只帶了嘴巴來開會,沒有帶上耳朵。

與溝通的本來目的背道而馳。我們每次都著急著“說”,而忽略了“聽”,其實欠缺的不是說話的技巧,而是一種思考的方式。

(六)

會產生“I 型溝通”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忘記了:該以“誰’為中心。

溝通的核心,就是圍繞“誰”為中心。

我們總是忍不住把自己的立場放進別人的問題中,替別人去評判或解決。

我們忘記的是,不管是他的痛苦、委屈、失望、難過……都是屬於他的人生,他才是他自己生活的主角。

如果你想和他建立溝通,需要調整到他的情緒頻道上,圍繞他為中心,這時的溝通方式,主語就不再是“I”了,而是“YOU”:你認為、你覺得、你感受到了……

我們把這種溝通方式,稱為“U型溝通”。

“課題分離”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它的核心概念是:誰困擾,誰負責。

具體應用在“溝通”上,就是:TA困擾、TA負責,以TA為中心。


是時候拯救只會說“多喝水”的直男了,這些“土情話”你需先學會


(七)

U型溝通的第一種辦法:學會發放邀請卡,打開ta的話匣。

以TA為中心,就是邀請 ta 表達,把話語權留給 ta ,讓 ta 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比如:“哦、是這樣啊?願聞其詳、展開講講、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這些話,看上去沒有任何信息量,既不包含你的建議,也沒有任何評價。

可是,它們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我很期待聽到你的感受;我尊重你的想法和情緒;我希望更多地瞭解你……

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邀請卡”,讓他打開了溝通的大門。

以“你”為主語,說出“你”的感受,有時候,我們共情,其實就是為了顯得自己很共情,我們所謂的傾聽,尊重,只是想讓自己“扮演”一個善解人意之人。

對方是會感覺到的,所以它達不到溝通真正的目的。

像“誤以為共情”這樣的溝通誤區,在生活中還有很多。

當你的閨蜜哭著跟你說她分手時,你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但是,這事兒很快就會過去的,你別哭啦,他那樣的人不值得你哭……”

閨蜜哭得更傷心了。為什麼呢?

你已經說了“她很難過”,已經共情了,她為什麼還是哭呢?

原因就在你說的那個“但是”,以及後面的話。表面看是共情,但實際上卻是“誤以為共情”。

(八)

U型溝通的第二種辦法:學會提問,蘇格拉底式的提問,讓ta 自己找到答案。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當他的學生向他提問時,他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通過“不帶預設”的提問,引導學生自己去尋找更深層的問題,生成自己的答案。

“不帶預設”,就是不含任何“我”的價值判斷,而是引導別人自己說出他想說的話,蘇格拉底把自己的這種方法稱之為精神的”助產術”。

要知道,助產婆只能幫助孕婦生孩子,而不能代替她生孩子。

你告訴他答案,和他自己找到答案,結果可能會是一樣的,但是效果截然不同。

一個是被動地接受,讓人覺得,這是你硬塞給我的事;一個是主動地發掘,讓人覺得,這就是我自己思考出來的答案,是我自己的事,他會更願意承擔這個責任。

答案也可能不一樣,ta也許會帶給你你自己都沒有料想到的驚喜。


是時候拯救只會說“多喝水”的直男了,這些“土情話”你需先學會


(九)

我們學了很多技巧。我們學會主語都換成“你”,但心裡還是以“我”為中心;我明明說了“你看上去很難過”,但你發現,對方根本沒有感受到。

這種時候,往往是因為,我們常常忽略溝通背後的真實訴求。

在所有技巧的背後,有一個最根本的心法,那就是:溝通,是為了確認一些感受。

確認我被你看見了,確認你跟我站在一起,確認我不是一個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這個微小而迫切的願望,發起一次又一次溝通。

如果能確認這一點,那麼不管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不會完全失去信心。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自己的路上,一直走,我們自己解決過很多困難,有過很多辦法。

只是有時候很孤獨,需要在你愛的人那裡得到一點確認。

所以,當你的女朋友或者老婆再說她不舒服的時候,你可千萬別再說“多喝熱水”這樣的胡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