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健康與否,有時可能是醫生的一句話

醫生的安慰有時比一張處方更管用......

你的健康與否,有時可能是醫生的一句話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醫生有三件寶——語言、藥物和手術刀”。他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醫生的語言在診療工作中具有相當積極的作用。

美國醫生特魯多的墓碑上刻著的“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也恰如其分地詮釋了醫生的工作內涵和醫療的侷限性。

醫學發展至今天,大多數疾病還是不能被治癒的,醫生在診療工作中給予患者更多的是幫助和安慰。

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實施過程中,加強人文關懷對促進患者康復中可能會起到一定的積極意義,其中醫生的安慰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應引起醫生的重視。

記得在上初中的時候,由於自己吃飯不規律,經常會發生胃痛。母親就帶我去醫院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去看病。老中醫面帶微笑地看了我的舌頭、號完脈之後,他告訴我:“不用擔心,吃7副湯藥病情就會好轉了”。

7天之後,我如約而至,他看完病之後告訴我:“你的病好多了,中藥治療疾病起效慢,但可以去根,再服3個月的藥物就可以好了”。他說的真對!從此,我再也不犯胃病了。

做了27年醫生之後,我回憶起這位老中醫給我看病的經過時發現,他對我說的話一半以上都是在安慰我。老中醫的安慰對我病情的康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7年前,我在接診一位患有澱粉樣變性腎病、腎病綜合徵的患者時也給予了很多安慰。患者做完治療後到我的門診複查。當時,她的身體極度虛弱,不能行走,需要家屬用輪椅推入診室,浮腫、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癥等表現一點都沒有好轉。

複查後,她問我:“醫生,我的病還能好嗎?”我告訴她:“能好。”她接著又問:“多久能好?”我答:“2年”。

在這之後,她按期來找我複查。不過2年之後,她的病情還沒有好轉的跡象她又問了我同樣的問題,我依然回答:“能好,還需要2年”。

令人驚喜的是,4年之後,她的病情開始好轉了。她來複查時,不再需要家屬攙扶。6年之後,她的病情有了更大的好轉,可以自己做公交車來醫院看病了,血白蛋白已經完全恢復正常、腎功能也維持正常。

我們都非常高興。高興之餘,我深深地體會到,7年前對她的安慰起了作用。所以,有時候安慰也是一種治療方式。

通過自己的治病經歷以及從醫經驗,我深刻地感覺到醫生的語言、醫生的安慰對患者病情康復的重要作用,我在看每一位患者時都會給予一定程度的安慰,我相信,安慰可以提振患者的意念和信心,促進其病情康復好轉。

內容來源|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副主任周福德

內容的整理傳播目的是為讓更多熱愛生活的朋友,學到有用的,最新的知識,如有侵權請您聯繫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