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一時”不是“陪讀一世”,是時候改變我們的“陪讀”方式了

“陪讀一時”不是“陪讀一世”,是時候改變我們的“陪讀”方式了

“陪讀”自古有之,那時通常是指地位低下的人陪伴著地位高的人一起讀書,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經做過太子的陪讀,以及大戶人家的公子一般都有所謂的“伴讀書童”等等。當然,也有志同道合的人彼此相伴著讀書的情況,其中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是:作為父親的蘇洵和兩個兒子蘇軾,蘇轍相伴著讀書,最後又相伴著考取了功名。

當今社會,“陪讀”卻有著很不一樣的含義,一般指的是父母陪伴著孩子讀書和成長。這本也無可厚非,可現實版的“陪讀”正逐漸成為社會爭論的熱點和焦點,更成為了許多年輕父母的夢魘。有的說:“輔導孩子作業就像一劑猛藥,能把親媽變後媽。”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現在就公開發出了“徵婚信息”,不惜讓娃“倒插門”來將輔導功課的鍋甩給未來的親家。

其實,很多的父母對於現代社會中的“陪讀”至少存有兩個認識誤區。其一是隻關注陪孩子讀書,而忽視陪伴孩子成長。其二是陪孩子讀書只關注如何輔導和監督孩子寫作業,而忽視對於孩子的興趣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正確引導和培養。也有很多人將這種現象的出現簡單地歸結為現有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但我想說的是,在沒有更好的制度出現之前,現在的制度既然能夠存在,也許有其合理之處。既然我們暫時沒法去改變現有的教育制度,那麼我們不妨先從改變自身出發,去改變我們自己“陪讀”中的不合理之處。

“陪讀一時”不是“陪讀一世”,是時候改變我們的“陪讀”方式了

所以,現在是時候去改變我們那些不當的“陪讀”方式了。

首先,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陪讀”觀念:今天的“陪”是為了將來的“不陪”,“陪讀一時”不是“陪讀一世”。通過一段時間的陪讀,正確地去引導孩子逐步學會自我規劃,自我約束,和自我學習。老百姓中間有這麼一句俗語:“上等人,不管就成人;中等人,管管能成人,下等人,管死也不成人。”說的就是孩子自覺學習的重要性。

“陪讀一時”不是“陪讀一世”,是時候改變我們的“陪讀”方式了

其次,我們需要“積極地陪讀”,而不是“被動地陪讀”。不是被動地陪著孩子熬時間,而是積極主動地去陪讀,或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或根據孩子的特性,積極地引導和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學能力。《江陰日報》的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過一位全職媽媽,自從孩子上學後,孩子學什麼,她就跟著學什麼。與孩子一起背唐詩,背單詞,一起做試卷,訂正錯題,就這樣陪伴著孩子一路走來,直到孩子被送入名牌大學。誠然,這樣的媽媽很少很少,而且要求每一位父母都像她一樣,也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但是,至少這位媽媽積極的陪讀方式卻值得我們為她點贊喝彩。

最後,我們不僅要積極地陪孩子讀書,還要積極地去陪伴孩子成長。怎樣保持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未來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我們既不能盲目地信奉封建社會中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不能錯誤地認同“讀書無用論”。我們需要認識到的應該是“多讀點書,多掌握點知識總是好的。”至於孩子讀書能讀到怎樣的程度,那完全卻取決於孩子的興趣和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且,讀書,學知識任何時候都不晚。孩子小時候書讀得好不好,並不能成為評判孩子未來是否有出息的唯一標準。因此,多陪伴孩子成長,多積極地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興趣發展和自學能力的培養也許才是最為重要的。

“陪讀一時”不是“陪讀一世”,是時候改變我們的“陪讀”方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