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一时”不是“陪读一世”,是时候改变我们的“陪读”方式了

“陪读一时”不是“陪读一世”,是时候改变我们的“陪读”方式了

“陪读”自古有之,那时通常是指地位低下的人陪伴着地位高的人一起读书,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经做过太子的陪读,以及大户人家的公子一般都有所谓的“伴读书童”等等。当然,也有志同道合的人彼此相伴着读书的情况,其中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是:作为父亲的苏洵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相伴着读书,最后又相伴着考取了功名。

当今社会,“陪读”却有着很不一样的含义,一般指的是父母陪伴着孩子读书和成长。这本也无可厚非,可现实版的“陪读”正逐渐成为社会争论的热点和焦点,更成为了许多年轻父母的梦魇。有的说:“辅导孩子作业就像一剂猛药,能把亲妈变后妈。”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现在就公开发出了“征婚信息”,不惜让娃“倒插门”来将辅导功课的锅甩给未来的亲家。

其实,很多的父母对于现代社会中的“陪读”至少存有两个认识误区。其一是只关注陪孩子读书,而忽视陪伴孩子成长。其二是陪孩子读书只关注如何辅导和监督孩子写作业,而忽视对于孩子的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正确引导和培养。也有很多人将这种现象的出现简单地归结为现有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但我想说的是,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出现之前,现在的制度既然能够存在,也许有其合理之处。既然我们暂时没法去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那么我们不妨先从改变自身出发,去改变我们自己“陪读”中的不合理之处。

“陪读一时”不是“陪读一世”,是时候改变我们的“陪读”方式了

所以,现在是时候去改变我们那些不当的“陪读”方式了。

首先,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陪读”观念:今天的“陪”是为了将来的“不陪”,“陪读一时”不是“陪读一世”。通过一段时间的陪读,正确地去引导孩子逐步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老百姓中间有这么一句俗语:“上等人,不管就成人;中等人,管管能成人,下等人,管死也不成人。”说的就是孩子自觉学习的重要性。

“陪读一时”不是“陪读一世”,是时候改变我们的“陪读”方式了

其次,我们需要“积极地陪读”,而不是“被动地陪读”。不是被动地陪着孩子熬时间,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陪读,或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或根据孩子的特性,积极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江阴日报》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一位全职妈妈,自从孩子上学后,孩子学什么,她就跟着学什么。与孩子一起背唐诗,背单词,一起做试卷,订正错题,就这样陪伴着孩子一路走来,直到孩子被送入名牌大学。诚然,这样的妈妈很少很少,而且要求每一位父母都像她一样,也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但是,至少这位妈妈积极的陪读方式却值得我们为她点赞喝彩。

最后,我们不仅要积极地陪孩子读书,还要积极地去陪伴孩子成长。怎样保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未来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之一。我们既不能盲目地信奉封建社会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不能错误地认同“读书无用论”。我们需要认识到的应该是“多读点书,多掌握点知识总是好的。”至于孩子读书能读到怎样的程度,那完全却取决于孩子的兴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且,读书,学知识任何时候都不晚。孩子小时候书读得好不好,并不能成为评判孩子未来是否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因此,多陪伴孩子成长,多积极地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兴趣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许才是最为重要的。

“陪读一时”不是“陪读一世”,是时候改变我们的“陪读”方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