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用衛星還存在這一短板:基本常識操作都有問題還想跟中國比

如果回顧歷史的話,人們不難發現在上世紀80年代時,日本擁有非常不錯的航天技術,某些技術比中國還要好,那時日本成了我們首先要超越的競爭對手。如今中國已經走到了前面,與美、俄競爭,日本則只能把追趕中國列為遠大目標了。

日本逐步落後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各類事故層出不窮。先是運載火箭可靠性差,失敗率太高,一度讓人們形成了日本火箭不可靠的印象;後來火箭變可靠了,衛星反而不可靠了,發射的衛星壽命短不說,經常玩失蹤,最近一次事故為天文衛星“瞳”失蹤。

日本軍用衛星還存在這一短板:基本常識操作都有問題還想跟中國比

近日,日本又出了一個新型事故:運輸途中損壞!日本DSN-1軍用X波段通信衛星在7月份,運達法屬圭亞那航天中心時,以待發射時,被發現已損壞。日方隨後公佈的調查結果,讓人們發現日本在航天技術領域還存在一個短板:基本常識與操作缺陷。因為事故原因根本就是人為造成的。日方在運輸衛星時,使用帆布對衛星進行了包裹,屬於正常措施,問題是帆布居然堵住了用於平衡氣壓的閥門--標準的操作失誤。大型運輸機的貨艙並非恆壓的,特別是飛機起飛或降落過程中,貨艙內的氣壓會發生變化,這屬於基本常識。平衡氣壓閥門就是為解決衛星內外壓力差的問題而設計的,可是它被堵住之後,內外氣壓無法進行調節,一旦外部氣壓快速變化,必然會形成了內外之間壓力差,於是內部嬌貴的衛星天線損壞了。代價為:相關修復工作可能需要1年半的以上時間,發射時間至少推遲2年。

日本軍用衛星還存在這一短板:基本常識操作都有問題還想跟中國比

這一小小失誤竟造成巨大的損失,對於日本的航天計劃打擊巨大,這枚衛星可是日本首枚軍事通訊中繼衛星,計劃發射的三枚同類衛星以構建一個軍用通信衛星網,結果第一枚就遇了大麻煩。它本身就是一枚試驗衛星,不經過它的試驗,後繼衛星沒法研製,等於日本的軍用衛星通信網至少推遲二年。

日本一直在積極謀求確立航天大國的地位,希望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特別想建立自己的軍用衛星體系。現在日本使用美國的衛星體系不僅花錢多,且需要事先申請,受制於人,沒有進行獨立軍事行動的能力。日本軍用衛星還存在這一短板:基本常識操作都有問題還想跟中國比 近年以來,日本發射了多枚軍事偵察衛星,並計劃在今後10年發射4顆偵察衛星和4顆雷達偵察衛星,以及3顆數據中繼衛星,預計到2025年,日本的偵察衛星可以24小時隨時探測全球任何點的目標,還可以做到準實時的回傳數據圖像,不過這次的事件令整個計劃不可能推遲了。

其實細細品味起來,我們可以發現日本航天技術領域的基礎成問題。日本擁有2個衛星發射場,每年發射的次數也不多,2015年僅4次,2016年計劃為6次,結果竟然讓發射場任務滿了,因為日本準備一次發射任務需要40天以上。這才把DSN-1送到法屬圭亞那,搭載於“阿麗亞娜-6”火箭升空,結果因缺乏航天器的遠程運輸操作經驗出了問題,也是一個技術問題,中、俄、美在航天器運輸是採用專門設計的特種容器或包裝箱,而不是帆布。

日本軍用衛星還存在這一短板:基本常識操作都有問題還想跟中國比

美、俄、中都可以做到20到25天完成一次航天發射準備,中國在2016年要實施20次以上的發射任務,這樣對比起來,日本航天部門的工作效率確實低得太大。這次的事件又暴露出日本在基本常識操作都有問題日本距離一個真正的航天大國的距離真不是一點半點,還想跟中國比,那麼需要走的路很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