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用卫星还存在这一短板:基本常识操作都有问题还想跟中国比

如果回顾历史的话,人们不难发现在上世纪80年代时,日本拥有非常不错的航天技术,某些技术比中国还要好,那时日本成了我们首先要超越的竞争对手。如今中国已经走到了前面,与美、俄竞争,日本则只能把追赶中国列为远大目标了。

日本逐步落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各类事故层出不穷。先是运载火箭可靠性差,失败率太高,一度让人们形成了日本火箭不可靠的印象;后来火箭变可靠了,卫星反而不可靠了,发射的卫星寿命短不说,经常玩失踪,最近一次事故为天文卫星“瞳”失踪。

日本军用卫星还存在这一短板:基本常识操作都有问题还想跟中国比

近日,日本又出了一个新型事故:运输途中损坏!日本DSN-1军用X波段通信卫星在7月份,运达法属圭亚那航天中心时,以待发射时,被发现已损坏。日方随后公布的调查结果,让人们发现日本在航天技术领域还存在一个短板:基本常识与操作缺陷。因为事故原因根本就是人为造成的。日方在运输卫星时,使用帆布对卫星进行了包裹,属于正常措施,问题是帆布居然堵住了用于平衡气压的阀门--标准的操作失误。大型运输机的货舱并非恒压的,特别是飞机起飞或降落过程中,货舱内的气压会发生变化,这属于基本常识。平衡气压阀门就是为解决卫星内外压力差的问题而设计的,可是它被堵住之后,内外气压无法进行调节,一旦外部气压快速变化,必然会形成了内外之间压力差,于是内部娇贵的卫星天线损坏了。代价为:相关修复工作可能需要1年半的以上时间,发射时间至少推迟2年。

日本军用卫星还存在这一短板:基本常识操作都有问题还想跟中国比

这一小小失误竟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于日本的航天计划打击巨大,这枚卫星可是日本首枚军事通讯中继卫星,计划发射的三枚同类卫星以构建一个军用通信卫星网,结果第一枚就遇了大麻烦。它本身就是一枚试验卫星,不经过它的试验,后继卫星没法研制,等于日本的军用卫星通信网至少推迟二年。

日本一直在积极谋求确立航天大国的地位,希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特别想建立自己的军用卫星体系。现在日本使用美国的卫星体系不仅花钱多,且需要事先申请,受制于人,没有进行独立军事行动的能力。日本军用卫星还存在这一短板:基本常识操作都有问题还想跟中国比 近年以来,日本发射了多枚军事侦察卫星,并计划在今后10年发射4颗侦察卫星和4颗雷达侦察卫星,以及3颗数据中继卫星,预计到2025年,日本的侦察卫星可以24小时随时探测全球任何点的目标,还可以做到准实时的回传数据图像,不过这次的事件令整个计划不可能推迟了。

其实细细品味起来,我们可以发现日本航天技术领域的基础成问题。日本拥有2个卫星发射场,每年发射的次数也不多,2015年仅4次,2016年计划为6次,结果竟然让发射场任务满了,因为日本准备一次发射任务需要40天以上。这才把DSN-1送到法属圭亚那,搭载于“阿丽亚娜-6”火箭升空,结果因缺乏航天器的远程运输操作经验出了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中、俄、美在航天器运输是采用专门设计的特种容器或包装箱,而不是帆布。

日本军用卫星还存在这一短板:基本常识操作都有问题还想跟中国比

美、俄、中都可以做到20到25天完成一次航天发射准备,中国在2016年要实施20次以上的发射任务,这样对比起来,日本航天部门的工作效率确实低得太大。这次的事件又暴露出日本在基本常识操作都有问题日本距离一个真正的航天大国的距离真不是一点半点,还想跟中国比,那么需要走的路很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