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廈科學家率先敲開第三代宮頸癌疫苗研製大門!

12月25日,《科技日報》頭版報眼“最新發現與創新”欄目刊發題為“我科學家率先敲開第三代宮頸癌疫苗研製大門”的消息,報道我校公共衛生學院夏寧邵教授課題組在第三代宮頸癌疫苗研製方面的最新成果。

我厦科学家率先敲开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

報道說,“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採用新興的結構疫苗學方法,獲得了只需要七種類病毒顆粒就能覆蓋二十種HPV病毒型別的第三代宮頸癌疫苗,為研製覆蓋所有高危型別HPV的第三代宮頸癌疫苗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敲開了第三代宮頸癌疫苗研製大門。”“最新發現與創新”欄目是該報的名牌欄目,主要報道我國科研和科技領域內的一些最新技術和前沿成果。近年來,該欄目多次聚焦我校相關科研成果。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媒體的微信公眾號,新華網、環球網、新浪網、光明網等網站轉載了相關新聞。

相關鏈接我科學家率先敲開第三代宮頸癌疫苗研製大門

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科技日報廈門12月24日電 (柯懷鴻 記者謝開飛)

廈門大學夏寧邵團隊採用新興的結構疫苗學方法,獲得了只需要七種類病毒顆粒就能覆蓋二十種HPV病毒型別的第三代宮頸癌疫苗,為研製覆蓋所有高危型別HPV的第三代宮頸癌疫苗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敲開了第三代宮頸癌疫苗研製大門。日前,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我厦科学家率先敲开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

宮頸癌主要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提高宮頸癌疫苗預防效果的傳統方式是增加HPV類病毒顆粒的種類,從而“一對一”地預防更多的HPV病毒型別。現有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宮頸癌疫苗,均使用類似於HPV天然病毒顆粒的“類病毒顆粒”作為疫苗抗原,其中九價疫苗可預防約90%的宮頸癌,但仍有與另外近10%宮頸癌相關的HPV型別沒有得到覆蓋。同時,如果按傳統方式研製第三代宮頸癌疫苗,會面臨疫苗接種劑量大、潛在副反應大、生產工藝難度大等問題。

我厦科学家率先敲开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

夏寧邵研究團隊採用了新興的結構疫苗學方法,開展第三代宮頸癌疫苗設計。他們比較了HPV病毒顆粒的結構特徵和病毒在進化過程中的親緣關係,發現親緣關係較近的HPV病毒顆粒在結構上擁有共同的骨架和不同的外在細節形貌特徵,進而通過結構設計使一種HPV類病毒顆粒同時具備了三種HPV病毒顆粒的外在細節形貌特徵,獲得了只需要七種類病毒顆粒就能覆蓋二十種HPV病毒型別的第三代宮頸癌疫苗,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一種HPV類病毒顆粒具有同時保護三種HPV病毒型別的功能,在增加疫苗可預防病毒型別的同時,減少了疫苗抗原所需的類病毒顆粒的種類。

我厦科学家率先敲开第三代宫颈癌疫苗研制大门!

(載於12月25日《科技日報》頭版“最新發現與創新”欄目,圖源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廈門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