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祕密:德經為什麼始於第38章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第一章至三十七章為道經,第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為德經。關於道經,前面已經逐章撰文進行了論述;從本篇往後,將對德經部分展開論述。德經為什麼從三十八章開始?從內容看,三十八章共寫有十個德字,標誌著後面的文章將以品德為大主題。但為什麼一定要從三十八章進行分經呢?是老子寫作時就如此佈局呢,還是後學分開命名的?這是解讀《道德經》的一個大問題。

我的觀點,這是老子寫作時就如此編排的,道經德經的名稱可能是後注的,整部作品分為上下篇是必須的,即道經為上篇,德經為下篇。帛書本的上下篇是反過來的,德經為上篇,道經為下篇,此排列應該是後學做了改編,至於為什麼這樣改編,就不得而知了。

文 | 楊吉德

老子將《道德經》分上下篇的依據是什麼?也就是說為什麼肯定是老子把道經為上篇,德經為下篇?為什麼三十八章之後為德經?淺顯地說,《道德經》第一章言道,上篇便為道經;第三十八章言德,下篇便為德經。深層次地說,也不是老子有意識如此分篇,而是必須要如此編排,這是由於《周易》六十四卦分上篇和下篇的緣故。《道德經》是詮釋《周易》的作品,自然要隨著《周易》進行分篇了。

《道德經》每一章都有一個主題,其主題都是按順序從《周易》對應的卦名和卦象中引申出來的,鹹卦是《周易》下篇之首,《道德經》三十八章對應鹹卦,自然就排在了德經之首。這是《道德經》最大的秘密,明白了這一章主題思想的源頭,就明白了整個《道德經》的思想源頭。

所以要學習《道德經》,必須要讀懂《周易》,哪怕是粗淺的知道卦名和卦象。這些觀點是筆者的創造性發現,而且一直遵循這個規則解讀各章,望讀者勿以奇談怪論而視之,如有疑問可查閱前面發表的相關文章。


《道德經》的秘密:德經為什麼始於第38章

本文解讀第三十八章。三十八章與《周易》下篇的鹹卦對應,在帛書易中鹹寫為欽,老子是以“欽”卦來引申本章主題的。《爾雅·釋詁下》:“欽,敬也。”有德方為人敬,故本章從“德”寫起。根據欽字,提出有德行的人才會被人欽敬,但德行又有上下、真假之別。德行上有源頭,下有流向。德是一個綜合體,其根在道,其枝節為仁、義、禮、忠、信,人們逐其末而丟其根,是社會趨向虛無的原因所在。老子用階梯性推論,對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忠、信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老子認為,社會偏離了治國之本,儒家便用下德之術的仁、義、禮等枝節思想來治理國家,從而掩蓋了社會的深層次問題。就如現今所發生的官員貪腐、學術造假、經商失信、碰瓷敲詐、行業失德,各個層面都出現了問題,表面上看,是違背了儒家傳統思想的結果,實際上是儒家思想脫離人生大道,趨向虛無,而在社會中長期累積形成的惡果。

(本章的一部分在上一篇文章中作為一個主題單獨做了闡述,閱讀時可跳過重疊篇幅,不便之處敬請諒解。)

話說《道德經》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尹喜問:“這一章為什麼重點談‘德’呢?”

老子:“本章是對應《周易》欽卦談的,讓人欽敬的,都是德行高尚的;如果口碑不佳,怎麼會得到人們的欽敬呢!所以高尚的德行是欽卦的前提,就從‘德’字談起。”

尹喜:“最高的德行,是幫助了別人卻不顯示自己對別人有恩惠,這才是真正的高尚德行。一般第一句話都是有來歷的,‘上德’從何而言呢?”

《道德經》的秘密:德經為什麼始於第38章

老子劃了個澤山卦符,指著陽爻說:“欽卦的這三個陽爻聚集在上互卦,表示善良充滿了統治階層,也只有統治階層才具有這個權力和義務使人民受到普惠。如果這算是德行的話,當然是上德了。從相反的角度說,如果統治階層充滿了偽君子,口口聲聲要為民眾謀福利,還要讓民眾感恩戴德,其實他們說的一套,做的一套,那就不是有德行了。所以後一句寫‘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尹喜:“德泛指善美的德行,‘上德無為’指最好的德行居於領導層而沒有作為,有了成績也不以為是自己的業績。為什麼不作為也能稱為‘上德’呢?”

老子:“手握權力不謀私利,不給百姓增加負擔,就是有良心的官員了,就是有上德之人。有為是發佈政令,讓百姓按照領導的意志去做;無為是不體現領導的主觀意志,讓百姓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當然,百姓自己的意志並不意味著主張自由主義,其實百姓自覺的行為往往是道的體現。百姓自己做出了成就,官員沒有把這些成就攬到自己身上,這就是上德。”

尹喜:“下德與上德是對應寫的,作為領導,不給民眾添亂就是一種善良的德行了,為什麼還要把功績作為自己的成績而宣揚呢?”

老子:“往自己臉上貼金唄!上德之人往往默默無聞,下德之人卻名垂千古。”

(注:帛書本沒有“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句,從而上德與上仁、上義、上禮形成排列句式。考慮本章以“德”起下篇主旨,德與道呼應,上德不應與上仁、上義、上禮並列,故仍以傳世本解之。)

《道德經》的秘密:德經為什麼始於第38章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尹喜:“仁是仁愛。最好的仁是始終以仁愛之心處世,卻沒有認為自己在特意做仁愛之事。為什麼上義要‘有以為’呢?”

老子:“仁是一種品性,也是高尚之人的本性;而‘義’是通過行為體現出來的,是有意識的行為,把正義的能量廣泛傳導出去,會產生更大的社會效果,所以‘有以為’的義才為上義。”

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

尹喜:“如果給別人行禮而沒有回應,就推開胳膊把禮丟棄掉,為什麼這就是上禮呢?”

老子:“真正的禮儀在於對人格的相互尊重,而不是去做表面文章。在秩序穩定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禮儀,現在原有的社會秩序已經打亂,繁瑣的禮儀失去了生存環境,還妨礙了不同階層人們的正常交往,所以真正的上禮應當注重交往的實質,而丟棄無用的形式。一些崇尚舊禮的人期望恢復周禮,妄想以禮儀淨化人們的世俗之心,怎麼可能實現呢!上禮之人不會這樣做的。”

《道德經》的秘密:德經為什麼始於第38章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尹喜:“‘失道而後德’:失去了道,便崇尚以德治國。到底什麼是道?什麼是德?為什麼崇尚德就意味著失去了道?”

老子:“道是人們習以為常、自覺遵守的社會規則。德是由道派生出來的主觀意識,是通過行為模範顯示出來的思想品德。常言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規矩就是道;這個方圓就是德。沒有了規矩,就難以畫出方圓;沒有了道,就難以形成普遍踐行的公德。原有的社會秩序和社會規則一旦被破壞,相應的思想意識也就隨著慢慢消失了,習慣於傳統思維方式的人們只好把這些思想意識化身為模範去宣揚,希望社會重新回到有序的軌道上來,其實這是很難實現的。舉個例子說,過去人們都誠實,言出必行,因為他們認為信用大如天,只有誠信才能立足;如果現在人們都造假,損人利己,是因為他們崇尚利益大如天,只有不擇手段地造假才能獲得最大利益。你讓造假的變成誠實,怎麼可能呢,他們的利益又怎麼實現呢?所以沒有道的德是虛假的,德名越大,虛假的成分就越多。必須解決了道的問題,真正的德才會出現。”

尹喜:“‘失德而後仁’:沒有了社會公德,便宣揚仁愛思想。用情感上的親愛關係能取代社會公德嗎?”

老子:“社會公德有兩種,一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某種範式,要求人們去遵守,此容易造成虛假盛行,因為滿足了上面的要求就皆大歡喜了,很容易出現假公濟私和弄虛作假現象;二是由道化生為公德,反映了社會契約精神,整個社會人人都自覺遵守,因為不去遵守就會侵害到別人的意念,而受到眾人的譴責。而仁是在某個特定環境中的德行,我親近你,你也親近我,容易形成狹隘的團體意識,從而失去了普世原則。推行仁愛,仁的思想越濃厚,離道的境界就越遠。”


《道德經》的秘密:德經為什麼始於第38章

尹喜:“‘失仁而後義’:失去了仁愛,然後便提倡正義。仁和義區別在哪裡呢?”

老子:“仁的核心是友愛,前提是互相信任,這就要求有一個相近的評價體系。如果你對一個壞人或騙子表示仁愛,豈不是愚蠢的表現!當原有的社會體系受到破壞,新的社會體系還沒有建立,人們的思想觀念沒有處在同一個評價體系中,仁沒有了實質內容,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價值。沒有了仁愛,社會矛盾日益突出,人們便希望正義出現,用正義的力量驅除邪惡。其實正義和邪惡的評判此一時、彼一時,不同的利益集團會得出不同的詮釋,而弱肉強食才是亂世的永恆法則。”

尹喜:“‘失義而後禮’:世界上沒有了正義,然後人們才崇尚禮儀。禮儀可以產生和諧,你尊敬我,我也尊敬你,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我覺得禮儀就是面子工程。”

老子:“有正義就有非正義,要主張正義,就要進行鬥爭。追求正義的精神一旦消失,大家就不會再區分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家面子上過得去就行。禮儀就成了人們自保的手段,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投桃報李;陽奉陰違。在溫文爾雅的背後,誰知道藏有多少私心吶。”

《道德經》的秘密:德經為什麼始於第38章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尹喜:“提倡禮儀,反映了忠、信觀念對社會作用的淺薄,而且也是亂世的開端。我覺得道、德、仁、義、禮對社會產生的作為就像從山頂到山根,越走越向下,但也實屬無奈之舉。關鍵是人們要認識到這些不同思想範疇的利弊在哪裡,不能宗教式的盲目崇拜,更不能拿來糊弄不明就裡的人。”

老子:“是的,人與人之間講究禮儀是很正常的,也是必須的。而‘禮’一旦上升到崇尚程度,說明社會沒有了正義感,人們需要用‘禮’來補這個缺口,希冀用‘禮’來維繫社會的穩定,集團和圈子便成了自己的護身符。之所以說其為‘亂之首’,是講人們之間的聯合和爭鬥不是圍繞著正義和非正義,而是圍繞著各自利益的得失。虛偽的禮儀掩蓋了深層次的矛盾,導致各種關係錯綜複雜,社會變得越來越亂,典型案例不斷出現,但誰也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尹喜:“前面所講的以仁、義、禮、忠、信為標誌的學說,使深刻的道變成了枝節上的華麗外表,也標誌著愚鈍教化的起始。如果人們崇尚仁、義、禮、忠、信,國家不就好管理了嗎,為什麼被稱為愚鈍呢?”

老子:“這就是道和華的區別。道是不可見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進化的。常言說:理是死的,人是活的。這是形容認死理的人。任何一個理論都有其產生的特定環境,環境改變了,這個理論就可能過時了。歲月是前行的,社會是發展的,你讓世世代代的人都去認過去的死理,就相當於社會發展了,人依然停留在舊的時代沒改變,不是愚是什麼?道就生長在人們的心裡,一點也不美麗,你一旦看到它美麗的外表,就不是道的本身了。再往深裡下講,道是人心的聚合點,是以人為本體;如果變成以理論為本體,人變成了附屬,整個社會就進入到虛假、混亂的意識狀態,人們的言行,只是逢場作戲而已。用適合時代的道,推行新時代的德,才是化解各種矛盾的根本方法。如果出現了重大問題,也可以用倒推的方法,就知道在道、德、仁、義、禮哪一個層面上應該糾正了。”

《道德經》的秘密:德經為什麼始於第38章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尹喜:“根據這個道理,真正有見識的人做事業都是有理論根基的,不會去做淺薄的表面文章。怎麼能知道哪是厚?哪是薄呢?”

老子拿過五片較寬的竹簡,一片一片地往上摞:“這是道,這是德,這是仁,這是義,這是禮。上面每做的一項事情都是以道為根基,和道的位置相符合,不偏不倚,即為厚;如果抽掉下面的道德仁義,禮在上面飄著,即為薄。實實在在的東西能懸空飄著嗎?顯然不能,肯定是虛假的影像。仁、義同樣如此。虛假影像的特點是說圓即是圓,說方即是方,隨心所欲。這種理解方式如果用於自己的修行沒問題,但用於治理國家可就糟糕了,容易失去法度,引發社會混亂。”

尹喜:“這種現象確實很普遍。能夠流傳千古的文章都是有完整體系的,知道它的根源和脈絡才能稱為厚。有些學者不從體系出發,尋章摘句,前後矛盾,結合現實隨方就圓,看似道理深刻,其實把完整的體系閹割了,把理論的根基弄丟了,竟也能稱為學術大家,豈不知給社會造成長久的損害。實是務實,華是浮華,實和華又怎麼區分呢?”

老子:“實是做實事,把事情做成功,增強自己的實力,讓老百姓受到實惠。華是外表,用假大空的理論裝飾自己,其實一無所成。真正幹事業的人務實不務虛,追求成功不追求虛名。厚、薄是指理論;實、華是指實踐,這兩組詞的含義要區別清楚。”

故去彼取此。

尹喜:“何為彼?何為此?”

老子:“薄、華為彼,厚、實為此。能成就事業的方為大丈夫。要想成就事業,必須脫離開淺薄的理論和虛假的榮譽;堅持適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實實在在的做事情。這也是上德和下德的區別。彼、此是不能兼顧的,要想做到厚、實,必須拋棄掉薄、華思想。一旦貪圖了名利,只會離厚、實的思想越走越遠,就再也找不回真正的‘道’了。”

《道德經》的秘密:德經為什麼始於第38章

今譯

最高的德行,是幫助了別人卻不顯示自己對別人有恩惠,這才是真正的高尚德行。

低下的德行是沒有做什麼實事,卻讓民眾對自己感恩戴德,這種人談不上什麼德行。

德行高尚的人,不去隨便發佈政令,有了成績也不認為是自己的作為。

德行低下的人,沒有發佈政令卻把成績看作是自己的功勞去宣揚。

具有仁愛之心的人,為別人做了善事不會認為自己是特意而為。

真正的正義之士,幫助了別人希望得到正面的回應。

真正崇尚禮儀的人,行了禮節而對方沒有回應,就會推開胳膊把無用的禮節扔掉。

所以是因為失去了道,才崇尚德行;失去了德行,然後又提倡仁愛;失去了仁愛,又去倡導正義;社會沒有了正義,才會倡導禮儀。

作為一般人所遵守的禮儀,把忠、信思想表達的很淺薄,而且是社會走向混亂的開端。

前面這些鼓吹仁義禮忠信的人,是把樸實的大道變成華麗的枝節,而且是走向愚蠢的開始。

正因如此,真正事業有成的人,做事都符合深厚的道,而不是按照淺薄的理論去做;注重實際效果,而不追求虛華無用的榮譽。

因此只有拋棄虛無和追求榮譽的思想,才能求取真正的道和真正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