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歷史說:走不盡的移民路,唱不完的走西口

山西旅遊歷史說:走不盡的移民路,唱不完的走西口

殺虎口位於山西省右玉縣晉蒙交界處,原名殺胡口。胡,傳統上是漢民族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稱呼。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刺部的侵擾,多次從此口北上征伐,而蒙古鐵騎南下,殺虎口也是必經之地。

山西旅遊歷史說:走不盡的移民路,唱不完的走西口

殺虎口關城在16世紀中葉漢蒙矛盾激化的時候修築,但沒過多少年,隆慶和議之後,漢蒙之間化干戈為玉帛,此地又成為牛馬交易市場所,經清朝到民國沿襲不改,成為兩個民族友好交融的見證。清朝以少數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忌諱“胡”字,所以“殺胡口”俗稱“殺虎口”。 20世紀20年代,西北軍馮玉祥部下韓多峰任殺胡關鎮守使,為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沿襲俗稱,正式改名。

山西旅遊歷史說:走不盡的移民路,唱不完的走西口

山西旅遊歷史說:走不盡的移民路,唱不完的走西口

關名的改易,其實是無關宏旨的歷史細節。事實上,從明中晚期後,殺虎口的軍事作用就退居第二位,它之所以名聲到如今不墜,是因為它主要是作為民族溝通交流的通道而存在。有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叫《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實在難留…”,描述清朝一直到民國,內地百姓去茫茫草原務工經商的艱辛,這其實是近代五次移民歷史—“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其中之一的反映。走西口,據統計,兩百多年間有數百萬晉陝民眾從殺虎口走向蒙古大草原,改變了內蒙古的經濟結構、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構建了獨特的富有山西特色的移民文化,併為華夏邊疆的開發、發展、繁榮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殺虎口,作為民族親睦友好和人民艱辛奮鬥的豐碑,將會永遠地矗立在晉蒙邊界。

山西旅遊歷史說:走不盡的移民路,唱不完的走西口

山西旅遊歷史說:走不盡的移民路,唱不完的走西口

山西旅遊歷史說:走不盡的移民路,唱不完的走西口

殺虎口,作為一代雄關,聞名遐邇;作為重要稅卡以及中原與蒙古、新疆、俄國貿易的必經之路,在其極盛時期,關稅日進“鬥金斗銀”;同時,殺虎口還是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曾經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裡。殺虎口,演繹了千年的金戈鐵馬、烽火狼煙、多元文化的歷史;孕育著晉商誠實守信、艱苦創業的傳奇故事。殺虎口,展現了戰爭與和平的變遷,留下了令人歎為觀止的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