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他為何會有蕭何這樣的稱號

傳說在朱元璋把江南攻下後,遭受戰爭的破壞較大,他就儘快恢復文官治理,擔負起整頓秩序招撫流亡,恢復生產的任務。朱元璋認真採納了李善長的意見,每平定一個地方,他都廣泛地訪求當地知名的儲生,詢同平定天下治理國家的道理和辦法,有的當即被任命為當地的行政長官。這些人辦事也較認真,在受任後把發展生產,安定民生,保證軍需供應放在首位,或者放賦貸糧,或者供給耕牛種子,招徠流亡的百姓各回本土從事耕作,對於各地小股農民武裝則予以吸收改編,使社會生產秩序漸漸穩定下來。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他為何會有蕭何這樣的稱號

在建立江南行省以後,李善長還建立了營田司,專門負責水利工程的疏通整修工作。康茂才,葉琛,章溢等幹練人才都被委派主持其事。這對於防止水澇災害,保證農業的豐產豐收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地方駐軍中,普遍推行了軍屯制度,使部隊且耕且戰,爭取做到糧食的自給或半自給,以減輕百姓的負擔。作為軍屯的實際負責人,李善長高度負責。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李善長對軍屯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檢查,向朱元璋作了彙報,嚴厲批評了一些將士敷行塞責的行為,表揚了康茂才在龍江屯田得谷一萬五千餘石的事蹟,除自給軍糧外,尚餘糧食七千餘石;同時命令各將士按分定地城,及時墾荒種植,使軍糧充足,國有所賴。應該說,朱元璋的最後勝利,也得力於這個措施的貫徹執行。

在新歸附的地區,還設立了管理軍民萬戶府,從老百娃中選拔武勇壯丁,編為軍戶,農時耕種閒時練武,一方面負責地方治安,另一方而配合正規部隊作戰,既增強了軍事實力,又省去了政府的軍事供給把兵與農很好地結合起來。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他為何會有蕭何這樣的稱號

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人,李善長於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建議制定鹽法錢法和茶法。鹽法規定:嚴禁私鹽,設官鹽局實行專賣,令商人販運取稅二十分之一,後來一度增加到十分之一。”

錢法:就是政府設局鑄錢。元代交易本是用紙幣(鈔),後來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就大量印鈔,所以鈔票越來越貶值。元政府轉而鑄錢,但錢質薄,易於損壞,同樣無法流通,民間只好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法。這樣,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人。

朱元璋打下南京後,增闢財源。在徵得朱元璋同意後,在南京設立寶源局,鑄“大中通寶”銅錢,以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當年鑄錢四百三十萬,與歷代錢通用。這個辦法,一定程度上繁榮了經濟,政府也得利。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他為何會有蕭何這樣的稱號

茶法也是為解決財政困難所採取的一種專賣政策。茶法規定:商人到產茶地區買茶,必須向政府繳錢買販茶憑據茶引,每引茶百斤,納錢二百,不到一引,叫做畸零給的憑證叫引貼。沒有引貼或茶數與引證不符,就是私茶,準人告發或逮送官府。

除了籌餉理財之外,糧食草秣軍械器仗的供應傳輸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歷史經驗表明:這個問題解決得好與壞,直接關係到戰局的成敗。在秦末的群雄角逐中,劉邦所以能夠蹶而復起,就多虧了據守關中的蕭何源源不斷地補給兵源和糧餉。

朱元璋定結南京後,仗越打越多,越打越大,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幾個關鍵性的戰役,朱元璋都親臨前線指揮。李善長不負君望,工作很出色。做事明肅敏捷,戰決如流,遇到危急情況,他總是鎮靜自如,使屬下的文臣武將都能緊張而有序地工作,避免引起全城士兵和老百姓的惶恐和慌亂。前方的部隊打到哪裡,他就組織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把糧草器械及時地供應到哪裡。都陽湖與陳友諒大戰,兩軍相持四十多天,朱元章把能拿上的精銳都拿上去了,李善長也把能動員的船隻和車輛人夫都動員起來,把各種物資通過水陸兩個渠道源不絕地運到前線。

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他為何會有蕭何這樣的稱號

同時,他還與徐達一起,加強南京城的佈防密切注視張士誠的一舉動,儘可能不給張士誠以可乘之機,保證了鄱陽湖大戰的勝利。李善長工作並不驚心動魄,不為一般人所注目和理解,但朱元璋是心知肚明的。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他在詔書中說:“朕起自草蕎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善長就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集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仗,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他的功勞,朕獨知之,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援朕。蕭何有飲餉之功,千載之下,人傳頌。與前何相比,善長未必過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