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四團隊|決一死戰搭“鵲橋”

嫦四团队|决一死战搭“鹊桥”

1月3日,透過嫦娥四號探測器相機的鏡頭,人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月球背部的模樣。這張影像圖,正是通過已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默默等待了6個多月的“鵲橋”中繼星傳來的。為了讓“鵲橋”完美充當“信使”角色,其研製者—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花了近30個月的時間。

嫦四团队|决一死战搭“鹊桥”
嫦四团队|决一死战搭“鹊桥”

任務艱鉅 使命光榮

受發射窗口等的限制條件,項目立項之初,“鵲橋”的發射時間便已牢牢地鎖定在了2018 年5月。然而,作為世界上首顆地月中繼通信衛星,“鵲橋”的研製難度不言而喻。要在不到30個月的時間裡完成這樣一顆全新的衛星,進度之緊、難度之大可見一斑。

“鵲橋”研製工作一啟動,項目團隊就進入了起跑即衝刺的狀態。他們狠下決心,制定了“24小時三班倒”的工作方式。自此以後,深夜的測試間總會亮起屬於他們的燈,假日的辦公室裡迴盪著他們敲擊鍵盤的聲響。

為了與時間賽跑,上至“ 兩總”系統,下至一線技術人員,很多人都直接把家安在了航天城賓館,困了累了,就到賓館的房間裡休息會兒。隊伍裡不乏剛剛升任父母的年輕隊員,有時想孩子了,藉著電話與孩子細語幾句,一結束,就又轉身投入到研製工作中。

初冬時節,試驗場的溫度早已降至冰點。試驗條件頗為艱苦,有的房間裡甚至連暖氣都沒有。在執行任務的20多天裡,隊員們晚上常常和衣入睡,連澡都不敢洗一次,生怕得了病,耽誤了試驗進度。

在過去的30 個月裡,他們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也取得了常人所不能及的成就。

年輕隊伍 過硬作風

“鵲橋”研製團隊是一個以中青年為主的隊伍。中年骨幹力量是技術和管理的領路人,是這支隊伍的“ 定海神針”,指引著隊伍前進的方向。但在這支隊伍裡,更多的是參加工作尚不足10 年的年輕人。他們有想法,有激情,有活力,是“鵲橋”研製的中堅力量。針對衛星技術新、難度大、風險高的特點,這支年輕的研製團隊大膽創新、優化流程、肯奉獻、科學幹,為完成好各項研製任務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鵲橋”衛星搭載有一副口徑為4.2米的傘狀拋物面天線,承擔著實現地月中繼通信的重要任務。儘管型號研製進度異常緊張,但為了確保天線在軌性能的穩定與可靠,型號團隊本著新時代航天人的勇氣與毅力,加班加點,對天線結構、機構、熱設計進行了重新梳理與無數次的迭代計算,對天線技術方案進行了新的優化設計,贏得了全體領導專家的認可,為中繼星“鵲橋”的成功再添一道保險閥。

在整個研製過程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鵲橋”研製隊伍相對年輕,大都是月球和深空探測領域的新軍,但他們同樣有著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儘管研製進度異常緊張,但“ 鵲橋”研製團隊始終把質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高標準、嚴要求,嚴把質量關,嚴控技術風險。

探月用我 用我必勝

2018年4月24日是第三個“中國航天日”,此時,“鵲橋”發射試驗隊正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做最後的衝刺。這一天,在莊嚴的五星紅旗下,“鵲橋”總指揮、總設計師張立華帶領大家作出了“探月用我,用我必勝”的莊嚴宣誓。鏗鏘的誓言響徹在大涼山深處,顯示著這支隊伍的信心和背水一戰的決心。

在發射場工作中,沒有任何一名隊員鬆懈和麻痺。他們用紮實細緻的工作,把好了發射前的最後一道關。衛星發射後,研製隊伍精心制定流程、認真準備預案、細緻操作實施,確保衛星通過了近月制動等關鍵過程的考驗,衛星順利到達使命軌道。

12月14日,“鵲橋”中繼星按計劃完成了與著陸器的第一次中繼通信鏈路測試,中繼通信鏈路工作狀態良好,通過中繼星轉發的著陸器遙控和遙測均正常,表明中繼星具備了為嫦娥四號任務提供中繼通信保障的條件。

為研製“鵲橋”中繼星,航天東方紅研製團隊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拿出了“決一死戰”的拼命勁頭,更是將這股勁保持了近30 個月。正是憑著這股拼勁兒,他們堅信“鵲橋”定能成為地月信息之橋,為月球背面的著陸器和巡視器提供穩定可靠的中繼通信鏈路,共同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的壯舉。

監製/許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