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 產業發展鋪就蘭州七里河變遷之路

改革開放四十年 產業發展鋪就七里河變遷之路

改革開放四十年 產業發展鋪就蘭州七里河變遷之路


《百合採挖時》 李光泉 攝

改革開放四十年 產業發展鋪就蘭州七里河變遷之路


《收穫的喜悅》 王得榜 攝

改革開放的40年,既是我國產業規模體量不斷壯大、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的40年,也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40年。40年來,七里河區的各項產業在問題與挑戰中不斷前行,百合產業發展已走向全國、工業產業逐步完成“出城入園”、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日新月異……40年來,七里河區正在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產業發展之路。

A 百合產業發展成就城市“新名片”

蘭州百合是全國唯一食藥兩用甜百合,其色澤潔白如玉,肉質肥厚香醇。而七里河又是蘭州百合的核心生產區,已有400多年的種植發展史。

“我在袁家灣村生活了一輩子,從記事起這裡就一直在種植百合。”袁家灣村村民傅雲貴老人回憶往昔,改革開放前,傅雲貴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從小用來餬口的百合能帶著全村百姓走上致富路。據瞭解,近年來,人均耕地不足1畝的袁家灣村,依靠日漸完善的蘭州百合產業鏈,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成為七里河區名副其實的首富村。

“2002年,我接任了袁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那個時候,袁家灣村已成為蘭州百合的專業村和發源地。”對於七里河區百合產業的發展,袁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高作旺可謂是親歷者與見證者,當時,雖然袁家灣村百合種植面積還不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升,但是銷路主要集中在蘭州市的一些自由市場與農貿市場裡,銷路非常窄。而且一斤百合的價格僅幾毛錢,可謂是蘭州百合的低谷階段。

直到2004年,袁家灣村正式引進併成立了蘭州甜甜百合有限公司。在當時的條件下,對百合產業初步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後,袁家灣村與蘭州大學達成項目合作,引進了無硫真空鮮百合的生產線,填補了國內百合生產的空白,也有效解決了以往百合生產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和環保問題。

自此之後,袁家灣百合的產量、價格、銷路一年比一年好。迄今為止,全省百合種植面積接近20萬畝,其中蘭州市大概有10萬畝,而七里河區袁家灣村的百合種植量便達到了5.6萬畝,佔全省種植面積的27%,佔全市的54%。

對此,七里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李斌深有體會。據他介紹,改革開放之前,百合產業發展僅限於農戶零散的種植與銷售。改革開放以來,百合產業由合作社到企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七里河區已有200餘家百合企業,這些企業到目前為止仍在不斷將七里河區百合產業發展向前推進。

如今,蘭州百合已是全國的馳名商標,也是甘肅省的著名商標以及蘭州市的地理標誌,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已成為蘭州市的一張“城市名片”。

B 工業產業發展逐步完成“出城入園”

20世紀50年代,蘭州市因其獨特的地理特徵,成為國家在西北地區重點建設的大型工業城市之一。之後的很多年內,眾多工業企業落戶蘭州,大片的工廠聚集區佈局,當然七里河區也不例外。

改革開放前後,在西津路南側,蘭州機車廠、蘭州電機廠、蘭駝廠、蘭石總廠、蘭州搪瓷廠、蘭州膠鞋廠、蘭州熱水瓶廠等諸多重、輕工業廠區,在七里河區形成一個個“工業廠區社會”,成為當時七里河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在歷史的變遷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調整,如今,七里河區諸多工業廠區已名存實亡,只留下一些公交車站名和舊廠房、家屬院,仍在記錄著當年的工業盛景。”七里河區工信局局長李浩亮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大部分工業企業的衰落,以及七里河區“三灘”片區、西客站的建設與發展,曾經西津路南側的諸多老工業廠區成為了七里河區亟須開發的區域。

2013年3月25日,蘭州市正式頒佈《蘭州市企業出城入園搬遷改造實施方案》,七里河區的老工業廠區似乎看到了企業未來發展的一絲曙光,正式開始企業轉型之路。而在蘭州市第一批出城入園搬遷改造企業名單中,蘭駝廠、蘭州電機廠、蘭州機車廠也不出意外地名列其中。

而始建於1953年的蘭石集團,在改革開放40年裡,同樣經歷了種種變革。在“出城入園”政策正式實施的當年,在老城區發展61年的蘭石集團,看清了如果繼續在原址發展,已不具備規模擴大、產業延伸等方面的條件。

2014年10月14日,經過上萬名建設者16個月的連續奮戰,蘭石集團高端裝備產業園在蘭州新區建成投產,實現了企業的“出城入園”、異地“重生”。

如今,蘭石集團出城入園後留下的1435畝的原址開發已拉開帷幕,包括房地產、商務、購物、商業區等業態的蘭石蘭州CBD項目未來將與蘭州西客站遙相呼應,在未來將此片區打造成檔次、環境、功能配套齊全的複合型城市綜合體、蘭州城市新中心。

除此之外,蘭州電機廠、蘭州機車廠、蘭駝廠原址,將規劃成為西客站南廣場、房地產、商業以及教育用地,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區域也將成為七里河區未來發展的“黃金區”。

C 文化旅遊產業邁入發展“快車道”

文化是一個城市獨特的印記,文化產業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對於七里河來說亦是如此,例如原蘭州木器廠,已成功轉型成為蘭州嵐沐文體旅創意產業園,為老工業企業的轉型之路探索了一個方向。

“七里河區其實擁有眾多的文化遺址和名勝古蹟。”七里河區志辦主任童娟桃向記者講述道,例如位於黃峪鄉的西坡?遺址,位於西果園的曹家嘴遺址、青崗岔、牟家坪遺址,以及花寨子遺址、二十里鋪大坪遺址、華林山遺址、土門墩遺址、明長城遺址。但可惜的是,很多遺址在改革開放前都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與開發。

“改革開放以來,七里河區才真正開始重視文化產業、旅遊產業的發展。”七里河區旅遊局張華局長告訴記者,已經失去的名勝古蹟、文化遺產已難以復原,這是七里河區文化旅遊產業的遺憾。近年來,七里河區充分挖掘黃河文化、百合文化、民宗文化、森林生態資源優勢,全力打造“生態旅遊名片”。例如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已發展成為集生態避暑、休閒娛樂、療養度假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同時,七里河區堅持“文化為魂、旅遊為體、多元開發”的融合發展理念,深度挖掘綠色、紅色、古色、特色文化旅遊資源,先後實施了石佛溝景區開發、沈家嶺戰役遺址修復改造、蘭州老街、華夏文明收藏博覽園等文化旅遊產業項目,全力打造“六大文化旅遊組團”,聚力做大文化旅遊產業,大力開拓文化旅遊市場,全區文化旅遊產業已經邁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目前,百里黃河風情線上的“黃河母親”雕塑,已成為甘肅省會蘭州的城市名片。同時,蘭州老街、黃河樓、博物館公園、甘肅簡牘博物館等項目的規劃與建設,都在努力重現歷史原貌、展現文化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