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逆勢增長指南:向新媒體轉型的方向在哪兒?

傳統媒體逆勢增長指南:向新媒體轉型的方向在哪兒?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媒介技術在迭代與更新,但許多傳統媒體尤其是縣級媒體面臨的轉型局勢並沒有改觀。

信息匱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直播短視頻、手機報、搜索引擎、即時通訊工具與SNS社區等信息數量的爆炸式增長為人們吸收資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根據比達諮詢的統計,2014年至今,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用戶持續增加,截至2017年下半年,用戶規模達6.5億人。使用手機獲取新聞的趨勢在年輕人群體中更為顯著。基本上,新聞用戶群體幾乎全部轉移到手機端。

其實我們如果從今天的媒體現狀來看,新媒體強者愈強的勢頭越來越凸顯,用戶已經遷移完畢,心智接近定型,但如何從手機上去獲取粉絲與用戶,許多傳統媒體依然沒有找到方向。

許多縣級媒體、機關媒體過去多年都在努力向新媒體轉型,比如當前國內的報業轉型的典型做法是在集團內部建構全媒體中心,實現一個內容,多個出口。一個報社擁有多種媒介形態:報紙、電子報、新聞網絡、手機報、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但儘管如此,它們觸達的用戶以及影響力依然非常有限,尤其是觸達年輕群體上依然舉步維艱。如何求變,如何突圍,是擺在傳統媒體面前的一道難題。

傳統媒體在這個時代做新媒體如此艱難?

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內容流通性大幅增強,當前傳統媒體並沒有佔據的內容售賣的核心點上,因為當每個人、每個公司都在技術進步的前提下擁有了話語權之後,當每個人都可以輕易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各種資訊之後,那些觸達用戶有限的地域性媒體內容很難吸引到用戶的注意力,這是傳統媒體尤其是縣級媒體面臨的難題。

當前傳統媒體的轉型做法思路不對——普遍的做法是把紙質上的內容平移到移動端與微博、微信公眾號,是把網媒做成了平媒內容的網絡版或移動版,比如說縣級黨政媒體雖然已經開通了公眾號、微博、網站與客戶端,縣級媒體的滯後性得到了有效彌補。但而不是基於網絡的特性與用戶需求做出個性化特質的一個新聞類產品,缺乏一整套大數據的打法與體系,諸多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沒有將“內容為王”的思路轉變為產品體驗為核心的這樣一種思路轉換。

當然這也是由於它們本身的基因所限,主力專注內容採編,對新技術新媒體缺乏敏感與操作經驗,重內容輕技術的思維模式,使得產品思維在媒體行業普及的難度極大,我們知道,“今日頭條”是用一個程序員的思維踐行了移動產品的思維邏輯,即若通過產品化操作,必然會有全新的管控操作模式。

本身來說縣級新媒體有它的優勢,因為作為縣委機關或者基層黨政的媒體,具有宣傳權威性,群眾認可度高,與當地人們日常生活密切。但它的短板很明顯——覆蓋面受限,目標群體有限;投入資金和技術、人才的不足,致使在新媒體轉型上呈現出嚴重的滯後性。

這其實需要縣級媒體轉變思路,從新聞思維轉變為產品思維,向互聯網公司轉型。

理解用戶,向互聯網模式轉變

但互聯網公司常談的一個概念是“以用戶為中心,本質上隨用戶需求而動而變化。而在具體實施方面,需要理解用戶需求,而為什麼互聯網公司能夠理解用戶需求但是傳統媒體卻做不到呢?

這源於互聯網公司背後都有一套大數據技術與智能化的內容生產與傳播平臺,能夠提供結合不同的場景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定製化的資訊和服務,使之沉澱在自身的平臺,成為自身的真正用戶。

因此對於傳統媒體來說,如何結合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內容與服務,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從思維與模式上進行改變。當互聯網已經成為整個媒體行業的底層架構和標配,這就要求媒體組織、企業、個人都需要按照互聯網的規律來運作。一個案例是,19樓是杭州都市快報在新媒體領域一個比較成功的嘗試。19樓是一個生活社區型媒體,其在大本營杭州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母報——都市快報。

它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們完成了股份制的改造,成為管理者和投資者控股的一家互聯網公司,管理者可以按照互聯網公司的運作方式來管理這家公司了。模式改變,產品設計與內容形式往往會跟著變,也能更加適應當代讀者的需求與潮流。

重塑融媒體機制與流程

傳統媒體轉型的重要一步需要下沉到縣級。因為在當前,城鎮、農村網民規模在極度擴大,但是縣級媒體平臺的內容輸出無法滿足它們的需求,它們的平臺無法觸及到這些用戶,它們的傳播力也非常有限,縣級報刊、廣播電視臺雖然普遍都上線了網站、“兩微一端”平臺形式,但它們過去陳舊的報道模式已經難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抓到人們的注意力了。

縣級融媒體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也已經已有標杆性的案例,如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內容生產平臺融合和浙江日報集團利用資本力量進行融合,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縣級基層媒體由於體制、人才、資金等限制,融合之路起步較晚、速度較慢。

融媒體建設如何落地到地方基層,將是打破機制藩籬的重要一步。而破局的第一步是人才資金都要到位,建立新媒體與互聯網人才的進入機制。在人才資金到位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打破原有的舊機制與流程,建立新的技術支撐機制。

比如說,縣級各類媒體平臺要思考如何改善原有的工作壁壘與新聞生產流程,向互聯網內容生產流程靠攏,比如一次採寫、多次編輯、按照用戶特點多渠道分發與應用。

其次是整合,將新舊媒體整合,互相導流,將報道資源基於新的媒體架構重組、整合、共享、打通。其次是開發新的融媒體傳播平臺和移動終端,整合最新的信息傳播技術,當然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技術服務商來為已服務。形成線索資源、採編素材、寫稿平臺與一鍵發佈與傳播一體化數據處理中心,再通過個性化內容來積累用戶。

在擁有用戶的基礎上,再通過自身的平臺內容優勢延伸,助力電子政務與便民服務的開展,融媒體平臺基於新的架構,改造成為連接用戶與服務的平臺。

從打造內容向打造個人IP轉變,從產品向平臺轉變

個性化內容生產並不容易。在今天,千人千面的信息流機制已經成為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的主流玩法。騰訊百度頭條等新媒體平臺已經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算法結合起來,AI從早期的的概念進入產品形態,智能推薦、語音識別、智能傳感器等技術的應用正在重塑新聞生產和傳輸的各個環節。

在今天,無論是四大門戶新聞客戶端還是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個性化內容資訊平臺,算法、大數據已經成為基礎設施,傳統媒體在技術層面的滯後性凸顯了出來,與新媒體的技術模式差距越來越大,這使得用戶很難在傳統媒體尤其是縣級地方媒體客戶端與平臺找到個性化的內容,黏性也難以保證。這其實在於傳統媒體做新媒體沒有形成開放的內容生態。

其實我們看到,頭條、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一個共性是擁有大量內容生產者。平臺與內容生產者之間形成了持久互利的捆綁關係,內容生產者創作內容吸引粉絲,內容平臺都在從堆內容向包裝人做轉變,這需要平臺拉攏內容創作者,建立親密的關係確保平臺的用戶流量與黏性,並打開和社會化網絡之間的分享通道,讓內容製造者能借助“內容營銷”方式包裝個人IP,打開更多分發渠道,形成創作者、受眾、分發渠道三位一體的生態圈,向平臺化演進,確保個性化內容源源不斷的生產,一旦有海量內容與創作生態,這就為千人千面的算法與個性化推薦機制打下了基礎。

其實這樣梳理下來,縣級融媒體中興首先是需要改造機制,然後改造內容形成產品思維,當產品有了海量用戶之後,就形成平臺模式——通過內容平臺的轉型,繼而延伸到政務服務的平臺轉型。但在從產品向平臺轉型的過程中,互聯網算法、信息流、大數據技術基礎設施要成為其中的重要支撐,這也是其中的難點,要做到這些,說易行難。

從內到外,補齊技術短板

從今日頭條的崛起,我們可以看到數據、算法、人工智能對信息分發的變革。而如今,人工智能、深度學習、NLP等技術對信息產業、媒體行業的革新愈演愈烈。但對於傳統媒體而言,要做到掌握海量精準的用戶數據,要有云計算的能力,建立自己的算法,要建立適應當前新媒體的數據內容、技術與互聯網模式的底層服務架構。

這並不容易,畢竟,對於許多傳統媒體來說,存在著天然的技術短板。

當然一個辦法是通過技術服務商來解決這個難題,類似於當前許多直播平臺都擁有B端技術提供商,它們針對為企業和直播團隊提供直播所需的工具,包括採集、傳輸工具、控制檯、運營工具,為直播傳播提供高效的工具。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AI化轉型,案例也不是沒有。例如新華社打造的“媒體大腦”、路透社的“新聞追蹤者”、《今日美國》的AI視頻軟件。

在縣級傳統媒體的轉型與融媒體建設上,它們的難度會更大,一方面是思維與人才資金受限,一方面是技術體系斷層,短時間內很難在內部打造一套技術體系與大數據服務體系來為內容服務,一方面可以嘗試內部重新引入相關的新媒體人才與技術,一方面也可以是藉助與第三方新媒體技術與服務商來快速來打造相應的新媒體傳播、技術解決方案,建立一整套適應當前新媒體的內容與技術服務架構。關鍵是要達到數據化掌控內容的生產、傳播與效率分發。無論是創新報道內容還是高效化傳播方式的探索,都需要一套監測機制結合可視化技術,形成傳播鏈路的分析與展示。

國外發達國家的傳統媒體與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的有機融合越來越多,如亞馬遜的CEO貝佐斯個人收購華盛頓郵報,AT&T收購時代華納等。這樣就能借助於互聯網巨頭的基因來改造傳統媒體,但在國內,對於傳統媒體來說,如何與互聯網巨頭建立一種技術內容以及渠道上互通合作機制,或者借力於第三方的服務商的互聯網技術與服務,達成向新媒體方向轉型與突圍也是一條出路,吸納新興互聯網技術服務商的算法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已所用,頗為關鍵。

西方發達國家的傳統媒體當危機來臨時,就會當機立斷,在國內,更多的還是被動地進行供給側改革,但是如果真正將新媒體的那套做法完全理解透徹、吸收、利用新技術滲透入自身的媒體機制之中,舉一反三為已所用,並結合傳統媒體本身的品牌與渠道、傳統資源優勢,它可能才會真正逆勢增長。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我的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