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毕业几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为什么毕业几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前几天朋友吐槽说,参加了一个大学同学聚会,毕业时都差不多的同学,都变了样子。有的人自己创业去做了老板,有的去加盟了连锁店干的风生水起,有的升职做了副总,还有的辞职无业浑浑噩噩,大家的状态和神态完全变了,说话的底气也不一样了,不禁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毕业几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给你讲一个小故事,你也许就会明白:

学霸和学神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学霸考95分,学神考100分,学霸以为自己和学神仅仅差了5分而已。

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神考100分不是因为他只有100分的实力,而是试卷只有100分的分值。

很多时候,学校里两个同班同学很难体现出差异,因为在学校里面,除了成绩,没有更多的衡量标准,所以会造成彼此之间差距不大的假象。

但是进入职场之后,你会发现造成两个人成长因素的差异太多了:

家庭背景——决定所拥有的资源层面;

眼界——影响你对工作性质的选择;

情商——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圈子的形成;

......

总结的来说,工作后的成长速度,影响因素主要为两点:能力差距认知差距

就能力差距而言,和知识层面储备等方面相关,在后天的努力和学习中,很多情况下是可以进阶的。

为什么毕业几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你会发现自己很难再提升,工作的基础技能,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依旧会遇到职业的天花板,为什么呢?

因为本质的差距依然存在:认知差距

就像有一些爷爷奶奶辈的老年人,会认为手机上的新闻都是真实存在发生过的,或者去参加一些赠礼品的讲课活动,进而听信所谓老师的授课内容,很快就被忽悠去购买传说有超高功效的保健品,也就陷入了骗局之中也不自知,这就是认知差距。

同样面对一个机会,认知的差距会让两个人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这也就是两个人正式拉开差距的开始。

举一个互联网圈子的知名案例。

20年前,当当的李国庆和阿里的马云几乎同时开始创业,曾几何时,作为电商领袖的李国庆是何等风光:当当网仅用5年的时间,图书销售额就突破4.4亿元,那时候的淘宝才刚刚做起来。

如果说两者的差异,绝对不是能力上的差距,而是认知上的差距,李国庆想在当当占有大部分股份,希望公司在不烧钱的情况下不断赚钱,错过了好几家大公司的融资,最后的结果是:当当网市值缩水几十倍,大不如前。

与李国庆不同的是,马云并不看重短期的利益,而是ー心想把公司规模大,先后不断融资,把阿里做成了现在的规模。

认知差距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虽然我们不用把格局上升至这两位创始人的角度,但是不得不承认,更高思维的认知,才是拉开差距的终极武器。

很多人说,那我的认知程度到不了高格局的层面,要怎么提高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关注时事新闻,少关注娱乐新闻

2.看看快速崛起的人,了解状况

3.多关注国内投资的动向

4.和优秀的人成为朋友,近朱者赤。

换句话说,认知差距与日常生活中“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的故事相似,是选择眼前肉质肥美的鱼儿还是选择自力更生的鱼竿,这是个问题。

真正让你提高认知的不是重复的执行性工作,而是掌握合理的方式方法,更高效的完成工作,站在更高层次去思考问题,创造价值。

提高认知,非一时之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