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問候說起,看生活改變

從問候說起,看生活改變

鄉親們在交談

據說剛剛改革開放時,外國人來到中國,對中國人的一句問候用語感到很奇怪。“你吃了嗎?”外國人很是不解,為什麼人們見了面先要問候一聲:“你吃了嗎?”其實不光是外國人搞不懂,如果你今天在路上見到認識卻不很熟悉的年輕人(比如說00後),就問候一聲:“你吃了嗎?”,不管對方如何回答,你就接著走了,我敢保證你的回頭率一定很高。

人們對你的問候會覺得哪裡有點不對?看看天,看看錶,再想想剛才那個人為什麼要問我吃了沒?是我有什麼不對,還是剛才那個人有點怪?

“你吃了嗎?”這句問候要是擱在四、五十年前,人們見面相互打招呼時說說,對方會感到比較親切,並會面帶微笑地答道:“吃了,你吃了沒?”

為什麼中國人當年會有這樣的問候呢?因為當年的生產效率低,人們的物資生活水平差。人們能夠吃上三餐飽飯也是一件開心的事情。這個不用抬槓,家裡有六十七、八歲以上的老人,你回家問問就知道了。

當年即便是生活比較有保障的家庭,他們期盼的好生活,也就是希望能頓頓吃上大米、白麵。人們當年不敢想象經常吃雞鴨魚肉,那些不屬於當年對美好生活的幻想範疇。晉朝有一個皇帝--晉惠帝,得知百姓沒有糧食吃說過一句:“老百姓沒有糧食,為什麼不吃肉。”至今還被人們當做傻瓜。

因此,人們見面問候“你吃了嗎?”在當年幾乎是見面時必須的禮節。如果你見到人不問候,會被人家看作是無理。只有一種情況下要慎用,就是對方在廁所或者剛出廁所時,不宜進行這樣的問候。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我也搞不準確是從那年開始,人們見面不再問候“你吃了嗎?”。除了家裡正在吃飯時,從外地開車來的朋友進了家門,你會問“你吃了嗎?”,其他時間再問這句話,別人會覺得是句廢話。

從問候說起,看生活改變

飯店就餐

如今人們不僅能夠吃得飽,而且能夠吃上雞鴨魚肉。有時還會全家上飯店點好酒、好菜,在飯店過年、過節、過生日。即便是平日裡,不少人下班後也會邀三、五個好友,去小館子,去大排檔,要上一些啤酒,吃些涮鍋、烤串之類的菜餚。

從問候說起,看生活改變

大排檔聚友

社會進步還體現在人們的勞動方面。如今一方面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們,由於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體力勞動的強度顯著降低;另一方面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們比例不斷增加。人們身體能量的消耗下降,同時吃的食物營養超出人體所需,部分化作脂肪在人體內不斷積累,所以我們在大街上見到的胖子越來越多。這種社會現象無意中促成了減肥業的興起,減肥的方法跨醫藥、茶葉、健身、養生、餐飲等多個行業,減肥手段更是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人們的生活好了,壽命長了,患肥胖、老年慢性病的人多了,好在現在的醫療條件好了,許多疾病在藥物的控制下,人們依然能夠過正常的生活。

人們得了某些慢性病,醫生會囑咐:“今後,一頓飯不吃可以,但是必須按時吃藥。”於是在一些老人家中,會有親人每天問他:“你吃藥了嗎?”一字之差,雖然也有關心、問候的意味,但是更多的是提醒。在一字之差的背後,反映出人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反映出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