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鮮生的標籤造假,到底是標籤的錯還是人的錯?

  11月15號,盒馬鮮生上海大寧店的工作人員在對胡蘿蔔外包裝的標籤進行更換時,被一旁的購物者發現盒馬鮮生將已經過期的胡蘿蔔,重新貼上了當天的標籤繼續擺上貨架,醜聞事件爆出來後,在新零售、生鮮行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盒馬“標籤門”事件迅速發酵。上海市場監管局接到舉報後,立案調查。11月21日,盒馬創始人侯毅在社交媒體上發致歉信稱:承認標籤更換一事的存在,盒馬上海區總經理負有管理責任,就地免職,盒馬內部將在所有門店開展自查,進一步完善操作標準。

  像盒馬這種門店商品基本應用電子價籤,各方面智能化程度極高的國內知名新零售品牌,因為店內部分商品使用的傳統紙質價簽出現監管死角,最終出現了門店普通員工私自修改替換商品價籤的行為。那更不難想象傳統零售行業,在模式傳統僵化、自我監管缺失的情況下,這種員工私自修改商品信息,侵害消費者的行為,肯定更加普遍。

  但是如果店內商品全部應用電子價籤,所有商品信息的修改權限能具體到某位員工,並且商品信息更新有記錄可查,上述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雲裡物裡2018年推出的採用低功耗藍牙5.0技術的MTag電子貨架標籤系統,就是通過自行開發的智慧零售平臺進行商品信息修改的,該平臺可以根據運營需要設置不同權限,總部管理員權限可以任意修改各門店的商品信息、查看修改記錄等,門店指定負責人可以在一定的權限範圍內進行本門店商品管理,明確權限責任的同時,上級監管並進,強力有效防止員工私自修改商品信息,侵害消費者的行為出現。

盒馬鮮生的標籤造假,到底是標籤的錯還是人的錯?

MTag

  類似上述盒馬標籤門的亂象,其實每年都會有曝光。被曝光的企業多數會陷入消費者的信任危機。危機的解除不僅僅是需要商家拿出更多的誠意,進行轉型升級,加大內部監管,也需要政府相關監管部門提供第三方強制性的監督政策及法規條例,為消費者的正當權利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