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案、性侵、喝尿……滴滴「標籤」爲何不斷增加?

從空姐被姦殺,到樂清女孩被害,再到性侵事件,滴滴方面曾多次公開承諾進行整改。但近日,上海乘客又曝出乘坐滴滴禮橙專車時,不小心喝到了瓶裝的尿液。命案、性侵、喝尿……滴滴“標籤”為何不斷增加?

命案、性侵、喝尿……滴滴“標籤”為何不斷增加?

10月9日,上海乘客孫先生叫了一輛滴滴禮橙專車。期間,飲用禮橙專車為乘客提供的免費飲用水後,發現瓶中是尿液,隨後撥打滴滴客服電話並報警。

10日,滴滴方面對此回應稱,經核實,司機因內急找不到廁所使用礦泉水瓶方便,並將瓶子放置在駕駛室中控臺,導致乘客誤飲。對於乘客的遭遇,感到抱歉,將安排工作人員陪同乘客前往醫院進行身體檢查。

同時,滴滴方面表示也將盡快安排司機進行體檢,通過醫學手段明確乘客是否遭受健康損害,並將持續跟進,為乘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以及健康保障。目前,司機因違背滴滴服務規則,已被平臺封禁。

大河輿情監測中心數據顯示,10月9日該事件曝光後,全網共搜索到相關信息16804條,其中微博13036條,客戶端1216條,網站1123條,微信545條,新聞537條,論壇251條,視頻39條,報刊31條等。

命案、性侵、喝尿……滴滴“標籤”為何不斷增加?

關注走勢圖

從輿情關注走勢圖和監測數據可以看出,10月10日,該事件被曝光後,立即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滴滴方面的回應以及主流媒體的跟進報道,徹底點燃了公眾的憤怒情緒,輿情的關注度持續走高,並於10月11日,到達峰值,此後開始逐漸回落。

從網友的關注和各大媒體的報道來看,公眾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司機內急,用礦泉水瓶解決無可厚非,但是將裝滿尿液的礦泉水放在顯眼位置,且未能及時阻止乘客飲用,存在主觀惡意的不道德行為;

第二,乘客缺乏安全意識,瓶蓋是鬆動的,瓶子是有溫度的,打開後肯定有氣味,這都沒有引起乘客的注意,還生生的喝了下去,心也太大了吧?

第三,從前段事件滴滴司機姦殺案,到現在的乘客喝尿事件,說明滴滴平臺確實漏洞百出,對司機的監管不嚴,不能一出事就封禁賠償,只有提高司機的整體素質才是解決事件的根本。

眾所周知,滴滴作為國內網約車的龍頭企業,其主要業務就是服務公眾的出行,而與公眾接觸最為廣泛的便是司機,司機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公眾對滴滴的滿意度、信任度。而一些道德敗壞、品行不端的司機,正以他們的惡行蠶食著公眾對滴滴的信任,也讓滴滴的“標籤”不斷增加,命案、性侵、喝尿……

近段時間,滴滴接連曝出的命案、性侵、喝尿等惡性事件,從側面反應了滴滴平臺對司機的審核、監管存在很大的漏洞。回看此次乘客喝尿事件,表面上看是偶發,實則暴露了滴滴對司機監管的疏漏和不力。滴滴司機作為公共交通的服務人員,如果審核和篩選不嚴,什麼人都可以做,性侵、命案、喝尿等“標籤”將會不斷增加下去。

目前,從滴滴的整改效果來看,起色並不大,所謂的日常監管也再次成為了一句空話。滴滴作為一個服務性企業,應該真正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放棄眼前的經濟利益,對所有的司機重新進行嚴格的審核,將那些素質低下、品行不端的司機徹底淘汰出局,留下那些能夠傳遞正能量的司機,才能避免不和諧,甚至是惡性事件的發生。只有這樣,滴滴才能為公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並重新贏得公眾的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