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戰境
“同志們,你們說了我這麼多問題,可當初會上討論時,你們誰也沒有反對,誰也沒有給我指出過啊。”赫魯曉夫含淚辯解,這是他被推翻前的最後一幕。
在蘇聯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儘管有最高決策機構,但赫魯曉夫經常1個人說了算,許多高級領導人被迫同意他的做法。這麼一個手握重權的人,居然被撤職,也挺稀罕。
勃列日涅夫發動"宮廷政變”讓赫魯曉夫下臺,從此開始長達18年的執政,從1964年到1982年。那麼,他憑什麼可以推翻赫魯曉夫?
從勃列日涅夫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機關裡的老好人,很會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因此能夠團結一批人。
他治下的蘇聯,沒有什麼創新,大家得過且過。比如1981年是阿塞拜疆共和國成立60週年的日子,勃列日涅夫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居然拿錯講話稿念起來。後來,他明白讀錯稿件,說了一句:“同志們,這可不是我的錯。”聽眾們善意的笑笑,早已習慣他的“和事佬”風格。
無論勃列日涅夫的治國水準怎麼差,但是他的親和力是足夠的,可以串聯那些被赫魯曉夫弄得緊張兮兮的高官們,結果就領導了“集體反水”的政變。
從赫魯曉夫的角度來看,他的性格過於火爆,“急性子”加“暴躁狂”,這是政治家嚴重的缺點。
赫魯曉夫曾給世界人民留下經典時刻,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講話,居然脫下鞋子敲著講臺演講。在蘇聯國內更是這樣,繁忙的書記處為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赫魯曉夫稍有不滿意,就會任性罵他們是“笨蛋”“黑狗”。
可想而知,他的人緣會壞到什麼地步。這給勃列日涅夫以可乘之機,更讓勃列日涅夫吃驚的在後面,赫魯曉夫下臺後居然整個蘇聯沒有任何為他辯護的言論和行動。
赫魯曉夫的下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民意基礎”,它的治國讓老百姓煩透了。
斯大林時期,蘇聯人因為搞發展戰略,生活水平沒多少提高,精神狀態卻已經十分疲憊。而赫魯曉夫上臺之後,蘇聯人更是被他的“好大喜功”折騰得要死。
赫魯曉夫到底做了什麼呢?他常常說大話,而事情卻幹不到位;他常常任意許諾,而群眾卻遭遇失望;他常常到處指責,而人們早已厭倦。
這樣的赫魯曉夫遲早要吃虧,因為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在群眾中的威信已經急劇下降,最後必將讓自己陷入孤立。
子屠龍
一直以來,普遍認為勃列日涅夫上臺是偶然的。赫魯曉夫留下權力真空後,幾方相爭不下才把勃氏推到前臺,勃氏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原因就是他平庸。
然而,歷史的某些真相往往被厚厚的政治帷幕遮捂著。赫魯曉夫的下臺,勃氏就是主謀。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揭開了一些歷史表象,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是勃列日涅夫宮廷策動的結果。
據赫魯曉夫小兒子謝爾蓋回憶,赫魯曉夫被髮難半個月前,就已經收到密報,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等人勾連頻繁準備扳倒赫氏,米高楊和卡岡諾維奇的女兒都透露了類似的信息,但自信的赫魯曉夫沒有理睬,也許年過古稀的他已經沒有了以往清除貝利亞和“莫洛托夫反黨集團”時旺盛的鬥志。赫氏依然悠然在皮聰大度假。
1964年10月12日,正是赫氏在皮聰大時,勃列日涅夫就在莫斯科召集了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並作出一個關於制定國民經濟計劃一些問題的決議,決議中對第一書記赫氏提出了批評。這就意味著倒赫行動開始,同時也是結果。因為之前勃列日涅夫在軍政界做了大量的工作,會議只是兌現承諾的儀式,正是這個儀式結束了赫魯曉夫的政治生涯。決議作出了還得需要赫氏過過堂,於是由蘇斯洛夫代表主席團致電赫氏返回莫斯科。
赫魯曉夫沒放下電話,就明白了一切。難以置信的是,與十一年前的他判若兩人,他很冷靜,好像早就作出了決定 :假如僅僅涉及到我的去留,我不準備反抗了。確實,赫氏什麼也沒做,就靜等第二天飛回莫斯科。然而正是他的沉默,搞得勃氏一幫人坐立不安,還後悔電話打的太早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一書記可是有時間採取措施啊!13日的莫斯科之夜惶恐不安,勃列日涅夫每隔一個小時就給克格勃頭目打電話詢問情況,儘管對方一再保證若有異動立即報告,但勃氏還是害怕的要命,怕的是赫氏天亮後沒有返回莫斯科,怕的是此時第一書記已經在調動衛隊,如果……赫魯曉夫會把我們統統槍斃的。
但是,什麼都沒有發生。赫氏回到莫斯科,旋即參加會議,在會上委員們爭先恐後地攻擊了赫氏以表明自己的堅定立場,唯有米高楊持有不同意見。冷靜的赫魯曉夫這時注意到會上只有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爾內沒有吭聲,沒有發言並不意味他們有異義,相反,遲遲沒有登場的,往往就是一場戲的主角。接下來會議要求赫氏在一份退休聲明上簽字。簽字後赫魯曉夫發表了告別講話,除了否認對他的幾點指責,語氣還算平靜,畢竟,大勢已去。
自此,赫魯曉夫在政治舞臺上消失了。作為一個養老金領取者安度晚年。
赫魯曉夫的下臺,有其複雜的客觀因素。赫氏在某些領域的格局調整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這些人恰恰成為了勃列日涅夫的社會基礎,其次是在國內外重大決策方面,赫氏卻有失誤魯莽表現。平心而論,勃列日涅夫扳倒赫氏也不能簡單的用“陰謀論”來概括,在14日大會報告裡列出的赫魯曉夫十五條錯誤,確實有的放矢,絕非無中生有,基本一語中的。赫氏在一些重大外事活動中時有信口開河傲慢無禮之舉,譬如,在大眾廣庭竟然說保共總書記日夫剋夫“食客”,對兄弟黨表現出大國沙文主義傾向。
勃列日涅夫逼退赫氏,沒有重蹈七年前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的覆轍,是因為“團結”了多數。當他被赫氏從國家元首降為黨的第二書記,雖然沒有了紅地毯和少了前呼後擁,但,恰恰是這個位置使他能夠廣泛聯絡各加盟共和國及各州領導層,而且是正大光明行使職務行為,這無疑在組織上給勃氏提供了保障。再是,勃列日涅夫成功拉住了軍隊和克格勃等一些強力機構部門,而後者為勃氏“做事”保駕護航,使勃列日涅夫在短短三天裡實現了權力場的“吐故納新”。
由此看,勃列日涅夫不平庸。
當然,在赫氏當政的十一年裡,蘇聯也有長足進步,民生有所改善,被稱為“赫魯曉夫樓”的工人新村星羅棋佈,居住條件改善了很多;也正是赫魯曉夫時代結束了恐怖,為在肅反中無辜被殺的人恢復名譽,沒有了隨意逮捕和清洗,不得不說這是個社會進步;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減輕了稅負,在科技領悟取得了不少成果,東西方確立了新的關係……
1971年9月,赫魯曉夫因病去世,埋葬在莫斯科聖母公墓,其墓碑由一個被他生前批判過的著名雕塑家畫家因斯特.涅伊茲韋斯特內設計。赫魯曉夫靜靜地待在那裡,深邃的目光透過方孔,一直凝視著俄羅斯的天空。
他的兒子說,當走過赫魯曉夫墓前沒有一個人能夠無動於衷。
2018.12.1
參閱資料
《赫魯曉夫下臺 內幕》,謝.赫魯曉夫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4月第3版
《權力與命運-入主克里姆林宮的個人命運》,索爾.舒爾曼著,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2版
《最後的遺言》,赫魯曉夫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掌上三言兩語
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魯曉夫取而代之,說起來頗有一點戲劇性的。
(赫魯曉夫在蘇共最高會議上做批判斯大林的秘密報告)
先說說赫魯曉夫,1953年斯大林逝世,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五人組中赫魯曉夫、貝利亞、馬林科夫、布爾加寧等人經過一輪運籌後,終於穩定了局面,赫魯曉夫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赫魯曉夫上臺後,即著手做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赫魯曉夫的改革,有些是成功的,但有些則操之過急,其中包括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當然,其中最大失誤是在經濟上與外交上。經濟上,沒有根本改變蘇聯重工業過重的問題,雖然在他當政下經濟有所發展,但仍未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要,各加盟共和國發展不平衡加劇。而外交上則經歷了波蘭、匈牙利等東歐陣營的動亂;特別是在處理古巴導彈危機上,讓赫魯曉夫的聲望大受影響,蘇共內部對他出現了不滿聲音。
(匈牙利十月事件,蘇聯坦克開進匈首都布達佩斯)
1957年,蘇共內部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布爾加寧等高層,密謀剝奪赫魯曉夫的權力。利用赫魯曉夫一次出國訪問,眾人聯合政治局多數成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決議罷免赫魯曉夫總書記職位。當赫魯曉夫回國後突然看到眾人遞給他的這份決議驚出一身冷汗,但他提出召開緊急蘇共中央全會由全體委員決定他的去留,馬林科夫等人竟然答應了。赫魯曉夫立即利用這個空隙,聯繫了一眾支持他的中央委員,結果大會表決時,馬林科夫等人提出罷免赫魯曉夫的提議沒有通過,赫魯曉夫躲過一劫!
(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總統肯尼迪發表電視演說,表示將不惜武力阻止蘇聯導彈進入古巴,這是至今人類最接近全面核戰的時刻)
但是,更富戲劇性的是,1964年,勃列日涅夫、謝列平、蘇斯洛夫、波德戈爾內、米高揚、柯西金等蘇共高層,依葫蘆畫瓢又做了一次這樣的“宮廷政變”,竟然成功了!1964年10月14日,趁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渡假時,勃列日涅夫等人完成了蘇共權力交接,勃列日涅夫打電話讓赫魯曉夫回來參加蘇共中央緊急會議。會上,宣佈了有關解除赫魯曉夫所有職務的決定。赫魯曉夫想故技重演,又提出要由中央全會決定他命運。但這次勃列日涅夫等人早有準備,早把擁赫的中央委員清除了,赫魯曉夫只好黯然下臺。
(勃列日涅夫在紅場觀禮臺上)
其實,這次“宮廷政變”勃列日涅夫並非最積極主導者,最積極主導者是謝列平。謝列平40歲就成為蘇共政治局委員、蘇共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是蘇共高層的少壯實力派。但是,他在“倒赫會議”上的一個舉動,讓他失去了問鼎蘇共最高領導人的機會。據說,他在“倒赫會議”上嚴厲抨擊了赫魯曉夫的種種錯誤,甚至在赫魯曉夫面前大拍桌子,讓許多害怕蘇聯會再出現一位“斯大林式”的強勢領導人的中央委員們十分恐懼,於是平時平和低調的勃列日涅夫高票當選了蘇共第一書記。從此,蘇聯進入了勃列日涅夫時代,也進入了蘇聯巔峰時代。
50後男人
政治是最無情的,也是最現實的。與其說是勃列日涅夫推翻了赫魯曉夫。不如說是蘇聯高官們集體‘’政變‘’推翻了赫魯曉夫。因為赫魯曉夫推要奪取他們的奶酪。
赫魯曉夫應該是蘇聯歷史上最後一個‘’共產主義者"要不然他也不會在美國的領土上,公然宣佈要埋葬美利堅。從而引發美國民眾的抗議。
應該說,赫魯曉夫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志大才疏之輩。赫魯曉夫失敗在於兩個關鍵點,一是古巴導彈危機。二是他試圖觸動蘇共高層的實際利益。因而被趕下臺。至於說勃列日涅夫,這事和他沒有關係。當時他資歷潛,還輪不到他動手。他之所以上臺。也是妥協產物,但令蘇共高層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庸才可以掌控蘇聯十八年。赫魯曉夫下臺 ,是蘇聯高層的“集體行為”。赫魯曉夫最大失誤就是要廢除領導終身制。令人詬病的"錢袋"制度。又意圖廢除領導終身制。這徹底得罪了所有的官僚階層。
這些既得利益者,寧可喪失一切,也要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引發 了這些特權階層的強烈不滿,再就是赫魯曉夫推行的“鬆動”不得引發蘇聯高層不安,尤其是赫魯曉夫與歐美和解,蘇聯高層認為讓步過多,古巴問題。讓蘇聯丟盡顏面,再就是他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但他自己卻也陷入了個人崇拜的旋窩中,就此蘇聯高層認為,赫魯曉夫不適合繼續當領導人。最關鍵是赫魯曉夫的幹部政策不得人心,很多人都想安穩的生活,但赫魯曉夫卻造成人心惶惶,謝列平也被其他策劃者說動。他們嫉極度憎恨赫魯曉夫。他們就此上下聯繫,秘密謀劃推翻赫魯曉夫。在公元1964年10月13日,正在黑海皮大聰度假的享受假期的赫魯曉夫接到蘇斯洛夫的一個緊急電話。說有緊急情況需要其立即返回莫斯科處理。赫魯曉夫不得不中斷休假。乘坐公務飛機返回 莫斯科伏努科沃機場,但眼前的一切卻讓赫魯曉夫驚駭、偌大的候機樓,卻空無一人。已經戒嚴了。整個機場就一個迎接他的人,蘇共中央書記老好人米高揚。
隨即,赫魯曉夫被“裹挾”著進入蘇共中央大樓。所有的蘇聯高官集體抨擊赫魯曉夫的“錯誤”。而赫魯曉夫如同待宰的羔羊一樣,等待著審判。在第二天的蘇聯《真理報》發佈消息:“由於健康原因,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退休”。至此。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歷史上,唯一一個活著下臺的領導人。1971年,赫魯曉夫去世。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一句話,赫魯曉夫的改革觸動了腐朽集團利益,蘇聯非亡於戈氏,實亡於勃列日涅夫!
用戶92677093207
赫魯曉夫執政期間,由於赫魯曉夫對外政策的軟弱性,使得蘇聯在冷戰中失去優勢,錯誤的經濟政策,師蘇聯經濟沒有走上健康,有序全面的工業化發展路線,重工業更重,輕工業更輕,人民生活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外部勢力各種破壞,各種滲透,使得蘇聯個成員國之間越發不和諧,蘇聯之前對華約組織成員國的做法,讓蘇聯各加盟國也很不安心,這些問題使得蘇聯內部暗流湧動,最終勃列日涅夫能夠成功登基。
榮陽花
如果沒有赫魯曉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就不會有前蘇聯最輝煌歲月,赫魯曉夫是一個能人的。這一點還是要成認的
雲煙54677836
讀完了文章,有兩點領悟:一是赫魯曉夫沒能做大蘇聯的蛋糕,說不定蛋糕變小了。二是赫魯曉夫想改革,目的是要把蛋糕做大些,但肯定動了關鍵少數的奶酪。使這批人有了飢餓感,受到了利益威脅,於是便串通密謀,實施了宮廷政變。是蘇共保守派的勝利,如中國宮廷密謀推倒王安石,推舉範中俺上臺做宰相。是孔孟中庸的偉大勝利,右傾大臣們的揚眉吐氣。
李198588733
推翻赫魯曉夫,其實跟勃列日涅夫沒有太多的關係,與其說勃列日涅夫主動參與了推翻赫魯曉夫的政變,其實還不如說是勃列日涅夫是被拉進來充人數的。
赫魯曉夫的上臺,其實也是通過了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在斯大林去世後,蘇聯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三駕馬車的局面,分別是貝利亞、馬林科夫、赫魯曉夫。
貝利亞掌握著蘇聯的秘密警察部隊,是最有可能成為斯大林接班人的人選。馬林科夫則是當時蘇聯意識形態領域的領袖人物,影響力不容小覷;而赫魯曉夫則是行政領域的大佬。赫魯曉夫聯合了馬林科夫,幹掉了貝利亞,然後再打壓馬林科夫,成為了蘇聯的最高統治者。
當時斯大林模式已經顯現出了弊端,赫魯曉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上臺後便開始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然而,赫魯曉夫矯枉過正了,全盤否定了斯大林,不僅在蘇聯思想界造成了震動,也嚴重損害了蘇聯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加上赫魯曉夫不切實際的在蘇聯大面積推廣玉米種植(西伯利亞的氣候根本不適合種植玉米),讓赫魯曉夫已經失去民意的支持。
1973的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由於率先做出妥協,讓蘇聯很多高層對其非常不滿。在種種原因的綜合下,最終迎來一次政變。政變過後,赫魯曉夫黯然下臺。
這次政變的主要發起者,則是謝列平,而謝列平的背後,則是站著克格勃。謝列平曾擔任克格勃主席,當謝列平成為中央書記後,繼任的克格勃是謝列平的好友謝米恰斯內。
而在這次政變上對赫魯曉夫做出主要批評的,則是蘇斯洛夫。蘇斯洛夫是謝列平之外的另外一個大佬,是當時蘇聯意識形態領袖,重量級人物。要知道,在蘇聯意識形態領域,蘇斯洛夫是跟列寧、斯大林並肩的存在。
在當時的情況下,謝列平和蘇斯洛夫是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最有力競爭者,雙方之間不相上下。因此,為了避免兩敗俱傷,沒有太多背景,能力也比較平庸的勃列日涅夫被推上蘇聯最高領導人的位置。
然而,讓大家都沒有料到的時,勃氏治理國家的水平不怎麼樣,但是玩手段卻很有一套。
勃列日涅夫利用謝列平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高層的性格特點,拉攏了很多被謝列平得罪的人,成功的將謝列平排擠出權力的核心。
而蘇斯洛夫不愛拋開露面,喜歡在背後操作一切,因此倒也甘當影子人物,並沒有和勃列日涅夫有太多衝突。
所以,勃列日涅夫就這樣的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並把持蘇聯長達18年之久,為蘇聯的解體狠狠的出了一把力!
小鎮月明
因為赫魯曉夫動了寡頭們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