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哥窯、弟窯、龍泉窯,誰的名聲最響?當然是哥窯。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哥窯青釉魚耳爐 高9、口徑11.8、足徑9.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章來源:程彥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僅供參考瞭解。文末有作者更多文章推薦,請轉發分享支持,感謝!

哥窯以典雅肅穆的造型、縱橫交錯的開片紋(金絲鐵線)、潤澤如酥的胎釉(紫口鐵足)而著名,歷來被藏家乃至皇權青睞,以致在明代還被捧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只要提到哥窯,有四個概念無法迴避:一是清宮遺存哥窯器,現藏於兩岸故宮博物院和其他一些著名博物館,它們獨佔鰲頭、光鮮亮麗,如今似乎已成判斷一件藏品是否為哥窯的“標準器”,業界給它們取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名稱——“傳世哥窯”,它們的窯址至今沒找到或沒明確,但明顯不是龍泉地區燒製的;二是文獻記載的哥窯,按文獻描述的特徵似乎是產於龍泉地區的龍泉黑胎青瓷,業界也創造了一個名稱——“龍泉哥窯”,黑胎青瓷的窯址已在龍泉地區找到;三是一些哥窯瓷器,其釉色、造型與南宋官窯並無多大差別,很難判斷它們到底屬於哥窯還是官窯,把它們看成官窯也行、看成哥窯也未嘗不可,當前業界把這類哥窯歸為“官窯型”器;四是由於哥窯的典型特徵——開片紋很漂亮,很受世人喜愛,歷史上也曾被傳得神乎其神,但事實上工藝並不複雜,因此在元、明、清三代有眾多窯口爭相仿造,尤其明、清兩朝竟然有朝廷官窯奉旨仿造,有的達到以假亂真程度,當前業界把這類哥窯叫做“仿哥窯”或“哥窯型器”。在現代,各路專家學者觀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頗有見地、有的信口雌黃,更有的佔據業界高位抱殘守缺,對新發現的證據視而不見,固守陳詞濫調,把“哥窯”的概念搞得模糊不清。所以,前文所說“複雜”二字,皆因哥窯而起。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龍泉窯三足爐 高12.4、口徑14.5、足距9.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弟窯之名皆因一個“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的傳說。傳說是否靠譜本不難判斷,但歷史偏偏就出現了以“弟窯”即為龍泉窯、龍泉窯就是“弟窯”的荒誕論斷,導致後世形成以偏概全、以點論面的尷尬局面,始終難以自圓其說。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龍泉窯青瓷鳳耳瓶 高25.5、口徑9.4、足徑9.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龍泉窯不愧為我國著名青瓷窯,歷史悠久,自五代之前建立,隨著越窯衰敗而興起,參與過越王錢氏政權燒“貢瓷”進貢中央朝廷,也參與過南宋初期祭祀禮器(祭器)用瓷的燒造,曾一度成為中國出口瓷器的大戶,燒造技藝精湛,有著極其輝煌的歷史,但他卻是實實在在的一個龐大的民窯群體,專門文獻記載並不多。如果不是哥窯這個”網紅“所帶,龍泉窯名聲也許還沒這麼響亮。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龍泉窯黑胎青瓷鬲式爐

真實的歷史往往被傳說扭曲、帶偏。我的論述也將從歷史最悠久的龍泉窯展開,把被章氏兄弟傳說粉飾得面目全非的青瓷名窯——龍泉窯給大家介紹清楚,同時將哥窯、弟窯問題以及他們與龍泉窯之間的相互關係給大家做個交代,力求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從被傳說演繹得撲朔迷離的“歷史”中,正本清源,還原青瓷名窯的歷史真相。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高14.9、口徑4.6-3.7、足徑4.8-6.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正式開講之前,我還想從社會風氣和治學精神的高度,來吐槽一下陶瓷界為什麼有那麼多複雜的問題。有人說,哥窯問題之所以複雜,僅僅因為窯址沒有找到,如果”傳世哥窯“窯址找到,問題、爭議也就消失。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細一想,不對,造成諸如此類問題繁雜的根源是很深的,既有社會不良習氣所擾,也有治學精神浮躁所致,還有封建傳統思維束縛,說白了,陶瓷界本身存在的痼疾不少。就哥窯這個事情來說,即使窯址找到、眼前問題解決,也只能說標治好了,但本因還在,正所謂“治標不治本”。那麼,造成哥窯等類似問題如此複雜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功利主義綁架陶瓷歷史的挖掘和研究。這種氛圍幾乎瀰漫全國。比如對一些歷史名窯、名瓷的挖掘,如果能夠被認定為“官窯”,或者斷代於唐宋的幾大名瓷,則大受地方政府的歡迎,瓷器收藏界、拍賣行更是拍手稱快,皆大歡喜,藏品市場價格更是水漲船高、泡沫飛濺;如果既沾不上“官窯”的邊,又挨不上唐宋,則灰頭土臉,好像考古工作者“沒本事”;要是發現某窯原來錯誤斷代於唐宋,如今要還原真相,重新斷代於元、明,則會得罪一大批人,地方政府不高興,收藏界死纏爛打,各方壓力接踵而至,甚至出現利益群體鼓動部分專家學者對講真話的人士實施圍攻。在這種社會氛圍中,虛假研究、虛假鑑定屢屢發生,將錯就錯、人云亦云就更司空見慣。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明·龍泉窯白胎青釉刻花卉紋瓷瓶 高28.9、口徑6.1cm 南京市博物館藏

第二,學術江湖化,研究學者、收藏鑑定者、利益代言人界限模糊不清。這是我在涉及陶瓷文化研究以後,發現的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何謂江湖化?就是世俗化。江湖中充滿著等級尊卑、利益交換和無原則的附和盲從,說陶瓷界有江湖氣氛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業界眾生相。比如,某些博物院(館)等機構觀念陳舊,缺乏最起碼的實事求是精神,像鈞窯斷代那樣,明知某權威、某前輩的觀點是錯誤的,也不敢挑戰,更不敢糾正,創新無力、一潭死水,不僅貽笑大方還誤導社會;某些權威機構的專家、學者,出鏡率高,做節目評委、為商業活動站臺代言,拿著鉅額出場費睜眼說瞎話,打壓真相,混淆是非;學術迎合市場,論文、論著的研究名為與市場接軌,實則充斥著”銅臭味”,觀點隨著利益轉;老闆“學術化”,一些商人為自身聲譽或利益,著書立說,名為學術研究,實則沽名釣譽以獲取更大利益,有的井中之蛙、有的歪理邪說,誤導世人。學術研究江湖化是學術界的壞習氣,更是一種嚴重墮落。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五代 定窯白釉刻“易定”款碗 高6.8、口徑19.8、底徑7.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三,專業劃分過細,研究者站位不高、視野不寬、思路狹窄、知識不全面,往往按專業畫地為牢。這也是我自研究陶瓷文化以來,所發現陶瓷專業界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中國陶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與中國幾千年的政治、社會、文化、科技、軍事相伴而行,各個時期的陶瓷,既是時代的見證者,又被時代所刻上深深的烙印。研究古陶瓷,絕不是僅僅看看釉色、摸摸胎體、讚美器型那麼簡單,需要結合當時的統治者意志、科技文化狀況、朝野消費習慣來統籌考慮,把研究對象置於當時的社會氛圍當中,你才能做出不跑偏、不出笑話的解讀。所以,古陶瓷文化研究是個多學科的系統工程,就陶瓷講陶瓷,視野窄、思路也難以開闊,說得好聽點是庖丁解牛般深入(如分析胎釉成分、結晶體——當然這也很必要),說得不好聽就是盲人摸象、井中之蛙。比如,我在研究《中國白瓷的拐點——定窯》時關注到一些定窯瓷器底部有“易定”二字問題,就查閱了很多資料,竟然發現有很多篇專門對此進行考證的文章,這些文章的觀點也相當奇葩,其中某著名博物館館長的考證引發了我的笑點,他說“易定”應該是“陽定”——曲陽定窯之意,碗底只刻了“陽”字的一半。其實,稍瞭解點歷史就知道,定窯所在地曲陽當時曾被晚唐時期的“易定節度使”管轄,這些瓷器只是“易定節度使”官邸的訂購瓷而已,再簡單不過。再比如,一些專家大談特談唐代的茶壺,只要先稍稍瞭解一下唐代人是怎麼喝茶的,就不會出這樣的笑話。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元代 磁州窯“仁和館”點綠釉四系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四,一些專家學者治學不嚴謹、研究不深入,簡單臆斷、妄下結論,導致研究成果南轅北轍、漏洞百出。比如,我在《中國白瓷的拐點——定窯》提到的“仁和館”白定瓶事件:明朝晚期的文學家、書畫家陳繼儒在《妮古錄》卷四中記載:“餘秀州買得白錠瓶,口有四鈕,斜燒成仁和館三字,字如米氏父子所書”,他寫的是一個白色紗錠形狀的瓶子(上圖,屬磁州窯器),但清朝大學士陳元龍在《格致鏡原》中照抄陳繼儒的話時,把“白錠瓶”錯改成“白定瓶”,這一字之差,謬誤大了,從這之後近代、現代專家學者據此對陳繼儒口誅筆伐,說他如何如何不認識瓷器,把磁州窯當成定窯,製造了一個大的“冤案”;我在寫《曜變的紫霞——鈞窯》時,發現1930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對鈞窯瓷器的斷代草率而且很武斷,不切實際地把屬於元、明的鈞窯瓷器確定為北宋,令世界瞠目結舌,至今還沒有糾正;我在寫《南宋官窯——因祭祀而生的宋代名窯》時,發現專家、學者在解讀南宋人葉寘和顧文薦在其書中“襲故京遺制(襲徽宗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這句話時都跑偏,把它理解為“依照故京(徽宗)官窯的模式(體制)在修內司設置官窯”,其實只要瞭解北宋宋徽宗趙佶、南宋宋高宗趙構對祭祀天地的重視程度就很清楚,這個“遺制”原意並不是指官窯,而是指宋徽宗時期編撰的《宣和博古圖》。《宣和博古圖》不僅規定祭祀所用的器具名稱、形狀、樣式等規制,還規定了大小尺寸,並要求嚴格執行,南渡途中曾將此圖冊丟失,高宗趙構緊急動員力量重新編制,並且在此後的大型祭祀活動中使用,祭祀用器本應多用青銅製作,條件不具備時也可以用瓷、陶甚至竹木製品替代,但形狀、大小等必須依據《宣和博古圖》進行規制,這也就是修內司、郊壇下官窯在製作祭器(禮器)時為什麼要“

澄泥為範”。如此等等。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1):哥窯、弟窯、龍泉窯為什麼複雜?

元末明初 陶宗儀著《輟耕錄》卷二十九中記載了南宋葉寘談窯器

第五,古代文獻惜字惜墨,不僅記載不勤、不全,還過於精煉,讓後人不太容易理解,或者二義性較多,同一句話似乎可以用幾個意思去解讀,容易引起誤解,甚至給心術不正之人以可乘之機。

抱歉,扯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