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自1960年代龍泉窯黑胎青瓷的發掘開始,業界專家、學者關於哥窯問題的討論持續不斷,討論主要圍繞什麼是哥窯、哥窯的創燒時間、哥窯的產地等問題進行。

陳萬里先生在《瓷器與浙江》一文中說:“本來根據我個人多少次在龍泉的調查研究結果,所謂龍泉窯三個字原非如此簡單的名稱。龍泉窯中,有若干不同地區的窯口,也就有若干不同的出品……因此龍泉窯即章窯,章窯即龍泉窯之說,原不足為吾人所採取。”陳先生直接對明、清古籍文獻中將龍泉窯和章窯相提並論的觀點提出質疑。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米黃釉盤 高2.7、口徑15.6、底徑5·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周仁、張福康據故宮博物院提供的哥窯標本進行科學檢測分析和比對,提出龍泉窯“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文獻中所記載的“哥窯”,而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宋哥窯”不可能是龍泉窯燒造,可能是宋代以後的景德鎮所造(沒有支持宋代造)。(《文物》1964年6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膽式瓶 高14.2、口徑2.2、足徑5.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馮先銘先生認為,南宋後期龍泉的黑胎瓷器並非哥窯,而是仿官窯的產品,正式是《格古要論》中說的“烏泥窯”,哥窯、弟窯的命名是值得懷疑的,可能為後人根據前人的傳聞演繹而來。他還認為《格古要論》中提到碎器窯,燒造地點就在吉安永和鎮,“碎器窯器”與哥窯器的開片釉類似,有較大可能是宋代對開片釉的稱呼,因此,哥窯器有可能是吉州窯有燒造。(《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3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葵口碗 高7.4、 口徑20.3、底徑5.9cm 上海博物館藏

耿寶昌先生認為,故宮博物院的“傳世哥窯”器就是宋代哥窯器。(《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S1期、《紫禁城》2017年12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青釉弦紋瓶 高20.1、口徑6.4、足徑9.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朱伯謙先生也和馮先銘一樣,否認“傳世哥窯”器是宋代燒造,認為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單位收藏的哥窯不是宋代,而是元代或明代的,並提出哥窯的創燒年代很可能是元而不是宋。他同時認為龍泉黑胎青瓷與文獻中哥窯器的特徵不符,應該不是哥窯的產品,而是龍泉仿官或者是南宋龍泉官窯的產品。(《龍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窯青釉葵瓣口盤 高4.1、口徑20.2、足徑7.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陳顯求先生通過對元大都出土的四種哥窯瓷片和五種青瓷瓷片進行科學實驗分析,認為元大都出土的哥窯瓷片和青瓷瓷片在化學組成上有重大差別,不屬於同一地區的瓷窯燒造(《硅酸鹽學報》1980年2期);通過對南宋郊壇下官窯和南宋龍泉哥窯的殘片進行實驗,認為郊壇下官窯胎與龍泉哥窯胎在化學組成上有重大差別,此兩窯分別以各自的原料為胎,原料分屬於不同地區,因而“龍泉哥窯在杭州取土”的說法不足信。(《硅酸鹽學報》1984年2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葵花洗 高3.5、口徑12、足徑8.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郭演儀先生通過對“傳世哥窯”瓷器、宋官窯、汝官窯、臨汝窯、“龍泉哥窯”以及景德鎮仿哥窯等相關窯區的瓷器和典型原料成分的對比,認為“傳世哥窯”瓷器首先與北宋官窯一起在河南窯區燒造,隨後又可能與南宋官窯瓷一起在杭州窯區利用河南引進的部分原料進行製作。“龍泉哥窯”瓷器的胎、釉成分與南宋官窯十分接近,判斷它是仿官窯瓷,而非屬哥窯瓷。從瓷胎的鈦含量和釉的鈣鈉含量對比說明傳世哥窯並非景德鎮製作訓。(《考古》1992年4期、《中國陶瓷》1998年5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 高7.8、口橫14.6、口縱11.8、底橫11、底縱8.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汪慶正先生根據文獻記載首次提出哥窯窯址的二說,即龍泉說和杭州說。他認為龍泉窯黑胎瓷器,應是仿官窯製品,龍泉燒製仿官窯的原因可能是南宋宮廷對官窯瓷器需求量極大,近臨安所燒,無法滿足,並提出《浙江通志》和《七修續稿》所說的龍泉哥窯是指龍泉仿官窯器而言,與相傳五大名窯中的哥窯無關,而“傳世哥窯”器應出自杭州。汪先生認為把所有哥窯都定宋代肯定是值得質疑的,有些哥窯器是明確在元代生產的。(《中國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1981年)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碗 高7.5、口徑19.8、足徑5.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輝柄先生結合龍泉大窯、溪口的發掘成果,認為文獻記載中的“哥窯”為“龍泉哥窯”,與宮中傳世品無關,龍泉的黑胎瓷器亦並非官窯,“傳世哥窯”實為修內司官窯。他和朱伯謙都認為認為《遵生八箋》中所說的哥窯在杭州鳳凰山下的說法不可靠,因為龍泉的高嶺土比較豐富,龍泉哥窯既不可能也沒必要到杭州鳳凰山來取土。(《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年3期、1994年1期,《紫禁城》2005年2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八方碗 高4.2、口徑7.8、足徑2.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知宴先生在《從龍泉窯的調查和發掘談哥窯問題》中認為,“哥窯”和“弟窯”是龍泉窯系中的兩個品種,“傳世哥窯”比較複雜,有的可能是龍泉生產,有的則為後代仿製。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青釉菊瓣式盤 高4.1、口徑16、足徑5.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翔先生通過對文獻記載的分析,認為龍泉窯為宋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傳世品哥窯屬於龍泉以外的產品,其窯口問題待進一步研究。(《東南文化》1988年1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北京故宮博物院哥窯型瓷器展

曾任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的李剛先生認為“哥窯”之名源於“哥哥洞窯”,其本身與龍泉窯毫無關係,龍泉“哥窯”之名,應該是“古董行”附會而成,哥窯的燒造地點,不在龍泉,而在杭州鳳凰山下。他同時認為大窯、溪口的黑胎青瓷不是仿官制品,而是南宋朝廷直接搭燒的瓷器,大窯、溪口就是南宋官窯的產地。(《南方文物》1997年4期、《東方博物》2004年1期和2007年2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明成化 仿哥釉貫耳瓜稜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陸明華先生認為“傳世哥窯”定義並不妥當,對這類瓷器是否產於杭州問題,他開始是持懷疑的,但在小梅瓦窯路、溪口瓦窯垟、杭州老虎洞等窯址發掘和一系列深入研究之後,肯定地認為“傳世哥窯”類瓷器產地在杭州鳳凰山。陸明華還認為章氏傳說僅為捕風捉影,不足為信。(《上海博物館集刊》第8期2000年版、《南宋官窯與哥窯—杭州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版、《紫禁城》2017年12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清雍正 仿哥釉瓜稜膽式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秦大樹先生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將哥窯瓷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北京、臺北兩故宮和各大博物館所藏的“傳世哥窯”瓷器,第二類為龍泉地區的哥窯瓷,主要指黑胎龍泉瓷器,第三類為仿官窯的哥窯瓷,以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層出土的器物為代表。(《博物院》2017年1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清雍正 仿哥窯鼠耳簋式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呂成龍先生在綜合幾位專家觀點的基礎上,將“傳世哥窯”的燒造時間謹慎地定位於南宋。(《紫禁城》2017年12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光堯先生通過對記載哥窯的古文獻的梳理,認為萬曆朝以高濂、王士性等人為代表的博物君子們通過對比胎土、考證文獻,把哥窯定為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場的產品,誠屬卓識。他根據杭州老虎洞窯址的發現,認為元朝建立後,南宋修內司窯舊地設官府窯場繼續燒造,至元代後期由於章生一被括為官匠主燒於此,該窯場又有了哥窯的新名,“傳世哥窯”瓷器的產地正是元代設在杭州老虎洞的官府窯場,所以哥窯器是元代設在老虎洞的官府窯場的產品。我大部分認同王先生的觀點。(《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5期、2004年5期)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哥窯盤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還有不少專家、學者的觀點頗有新意,限於篇幅這裡不一一予以羅列,文章和書籍均已列在參考資料目錄中。實事求是講,這些代表中國陶瓷界最高權威群體的關於哥窯的觀點,由於建立在錯誤或虛幻的基礎之上,肯定一個觀點或否定一個觀點,必然會帶來無法解釋的新問題而走入死衚衕,結果就是誰也說服不了誰,無法達成共識。那麼困擾哥窯研究的關鍵問題到底是什麼?請看下一節——

被傳說帶偏的青瓷名窯(5):現代研究者關於哥窯的爭論

關注碗姐說瓷商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