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復興婺州窯 八婺大地放光彩

原標題:永康工藝美術匠人胡漢津——還原復興婺州窯 八婺大地放光彩

“青白釉傳色澤美,素瓷雪色漂沫香。”方圓有型、顏色多變,說起瓷器,再多的讚美之詞都比不過親眼所見的剔透空靈。而除了景德鎮窯、龍泉窯這些名窯外,在咱們家門口就有一個古窯——婺州窯。

還原復興婺州窯 八婺大地放光彩

婺州窯是中國歷史名窯,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中稱:“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將婺州窯所燒製的茶盞工藝品排列第三,可見其歷史地位之高。婺州窯鼎盛於唐宋,式微於元末明初。

近年來,鮮有巧匠致力鑽研復原婺州窯,胡漢津卻是其中一位。他不僅腳踏實地、致力於還原婺州窯燒製技藝,更讓婺州窯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讓燒製的瓷器走進尋常百姓家。

還原復興婺州窯

胡漢津是一位文人企業家,辦廠之餘,酷愛寫作,曾出版過散文集,現擔任永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原本因為寫作採風認識瓷器,卻在後來對瓷器產生了較大興趣。

說起和婺州窯結下的不解之緣,要追溯到早些年胡漢津的藝術採風活動。“早期的採風活動中,我接觸到瓷器,併到景德鎮、龍泉和外省一些窯參觀考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我發現自己家門口就有個非常著名的窯口,婺州窯。”胡漢津說,在濃厚的興趣驅動之下,他進一步調查發現,雖然婺州窯在古文獻上記載不多,但整個金華地區實際存在的古窯址有600多個。


還原復興婺州窯 八婺大地放光彩

婺窯灰釉貼輔首洗

胡漢津一直都在瞭解關於婺州窯的信息,從原本的昌盛到後來的沒落,他在尋找其中的答案。胡漢津從陶瓷史和地方誌中發現,婺州窯因其獨特的造型、胎質、釉色、製作工藝,尤其是高超的堆塑工藝,成為我國古代陶瓷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然而到明代之後,婺州窯在八婺大地逐漸沒落,近代史上消亡斷代。

“目前只有少數幾個人在做婺州窯恢復這件事。有時候我就在想,自己從事傳統工業行業這麼多年,也到了一定年齡,自己以後是不是也可以做這件事呢?”婺州窯瓷器或剔透如雪,或色澤精美,胡漢津感嘆於如此“絕物”卻無人挖掘、無人賞識,經過前期的反覆考察、考證,毅然決定還原復興婺州窯。隨後,他果斷轉型,金華市漢坊婺窯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由此應運而生。

婺窯瓷器走進尋常百姓家

“婺州窯燒製出來的瓷器跟龍泉青瓷差不多,那它們的差別在哪,怎麼才能知道是婺州窯燒製出來的?”胡漢津說,關鍵要看燒製技藝。婺州窯燒製的是青瓷,屬於青瓷系。青瓷的燒製方法以還原燒為特徵。也就是說,當溫度達到1000攝氏度的時候,必須切斷氧氣,在缺氧的情況下繼續燃燒,把泥胎裡殘留的氧氣燃燒盡。這種情況下,瓷器的釉色才會呈現出我們常說的粉青、梅子青等意想不到的色彩。

還原復興婺州窯 八婺大地放光彩

婺窯灰釉刻寶相花天球瓶

通過不斷學習,胡漢津逐漸掌握了這種技術,並摸索出一些窯變的規律,研發燒製出青、黑、褐、花釉、乳濁釉和彩繪瓷等一系列婺窯瓷具。

從製作婺州窯工藝品開始,胡漢津就有一個願望,還原復興婺州窯當年的繁華。技術已經掌握了,擺在他面前的是兩條路,一是以創作工藝精品為主的工作室模式,二是以產量為主、兼顧創作的公司模式。

“我想,如果婺州窯要擴展,就要讓瓷器走進千家萬戶。所以,我最終選擇了公司模式。”從2014年到現在,4年多的時間,胡漢津和他的漢坊婺窯以挖掘傳承婺窯原始釉為主,通過公司模式運作,在創作婺窯工藝品、宣傳婺州窯文化的同時,更加註重婺窯藝術生活化和日用品的生產推廣,一批又一批婺窯瓷具作為生活日用品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作為傳統手工藝品,如果做出來的產品是家家戶戶都在用的東西,或者是擺放家中供人欣賞的物品,它更多的是要接地氣。反過來講,作為手工藝從業者,把自己的產品做好,讓更多的消費者老百姓用得起,這才是關鍵。”胡漢津說。

記者手記

憑藉獨到的藝術修養和堅持不懈的匠人匠心,胡漢津和他的漢坊婺窯成功還原了婺州窯傳統燒製技藝,讓婺州窯在八婺大地上重放光彩。祝願胡漢津和他的漢坊婺窯越辦越紅火,在工藝美術大道上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