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會給孩子造成哪些痛苦?

leonides


我家兒子在剛上初一的時候,住過2個月。

後來我還是給孩子接回來了,走讀。

但是並不是寄宿制不好,而且情況比較特殊。




我兒子他們學校是可以選擇寄宿可以選擇走讀,如果離家太遠的,可以寄宿。這就導致了班裡只有幾個孩子是住宿的,其他都是走讀的。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覺的自己跟家長脫節了,同時我也深刻感覺到跟孩子脫節了。



班裡有個微信群,老師天天讓拍照片發作業,孩子住宿,根本發不了作業。我也沒有辦法知道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思慮好久,還是決定讓孩子回家走讀。

走讀這段時間後,孩子的成績比之前提高了很多,而且跟我和我先生關係也親近了很多,我深刻體會到,在一個非必須要寄宿的學校上學,儘量不要讓孩子住宿。

主要弊端是:

1、孩子教育家長監管不到

2、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會有提升但是跟家長理解中的還是有差距。我兒子住宿1周,不洗澡不換衣服……回家後,感覺像是從垃圾桶裡出來的。

3、孩子看到其他同學每天都能回家,自己卻在宿舍裡住,心裡對家還是想念的。也會胡思亂想是不是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不願意讓我在家住。

4、孩子13歲左右正是處於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刻,這個時候如果在學校裡學到了不好的習慣,家長又沒有很好的監管,這對其一生都是不負責的表現。




但是,全寄宿制度的學校,同學們都一樣的話,還是有好處的。而且好處還是蠻多的,我自己就是從14歲開始寄宿的,獨立能力很強。

我弟弟從7歲開始住宿,現在說起來住宿,他說都住噁心了,以後再也不會讓孩子去寄宿制學校。


寄宿在某種程度上,有利有弊,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年齡太小的真的不適合住宿。最佳的寄宿年齡在17、18歲左右合適。


以上共勉!


晨兒媽Tina


“寄宿制”成了背鍋俠!

寄宿制帶給孩子的,只有痛苦嗎?這也太武斷了吧!

“寄宿制”並非一無是處,在快節奏和人口大移動的社會背景下應運而生,是有其深厚社會基礎的。

“寄宿制”裡的學生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農村的留守少年兒童,二是雖不是留守兒童,但父母無暇照顧子女家庭的孩子,三是家庭管束不了,寄希望於學校管理孩子的家庭的孩子。三種情況的共同特點是,父母顧不了,只好寄宿在學校。

先說留守的少年兒童,如果不寄宿在學校,只能跟祖父輩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大多數老人沒有基本的教育能力和保護能力,不少孩子多次受到熟人的傷害,老人竟然毫無察覺。而寄宿在學校裡,有學校的保護,同學的陪伴,基本上可以避免傷害。試問,這樣的孩子,比起在家中,有痛苦嗎?

再說父母在家但顧不了子女的情況,父母往往因工作生活等壓力情緒不佳,而這種不良情緒總要找到一個宣洩的缺口,往往,孩子就成了這個負面情緒的缺口,對孩子無形中造成了傷害。能有多少父母不會因生活工作壓力而不產生負面情緒的,有多少父母沒有拿孩子撒氣過的?而被送到學校寄宿,每週回去一次,父母的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一週沒見,他們想念孩子,那短暫的時間,給孩子的只有疼愛,不是嗎?

最後說說家庭管束不了的孩子,管束不了是一個過程後才形成的,這個過程是什麼,可以想見是家長與孩子的反覆衝突,這過程中,孩子顯然是弱勢的一方,也是容易受傷害的一方。而送到寄宿學校後,這種情況會大大改變,管理的職責由家長轉移到老師身上。班級是一個家庭,同齡人的生活是彩色的,會有什麼痛苦呢?

誠然,寄宿制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離開父母親情疏離等,但留守的本來就離開父母了,而無暇顧及子女的,每週團聚,不會有太大影響,而管束不了的,也許因距離產生了美修復了親情呢。

“寄宿制”無罪,給孩子帶來痛苦的,不是寄宿制本身,而在於家長。只要家長精心呵護孩子,寄宿制帶來的負面效應會大大降低,談不上什麼痛苦!


教師妹子一枝花


寄宿制學校到底有哪些優勢?對孩子帶來哪些痛苦?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統一的答案。用一句"因人而異"概括比較好一點。我自己是從10歲開始住校,後事也曾在寄宿制學校工作10多年。現將自己的一些體會說出來供大家參考。



寄宿制學校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怎樣適應新的生活,儘快融入新的集體。見過太多的"母子母女分離㘯面",那個母子哭泣,牽衣頓足"、"骨肉分離"的㘯面,實在是太激動人心了。但是從我個人的實際體驗來說,並沒有留下什麼"悲劇"印象。記憶中蠻多的是別人的笑話。所以說"因人而異"是最恰當的解釋。


因此我對寄宿制學校有以下幾點看法:

(1)適應期一般7一一30天。一些開朗的孩子一個星期衣、食、住、行就初步適應了,但有些孩子一個月才能適應。每年都有始終無法適應,只好放棄寄宿的孩子。但這並不意味這部分孩子長大成人後,就無法融入社會。

(2)寄宿制學校,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和生活自理的習慣。

(3)寄宿制學校規律的作息時間,容易使孩子從小養成規律生活的良好習慣。

(4)送孩子到寄宿制學校學習,並不代表父母放棄對孩子的關懷。而是暫時把部分監護權委託給學校的老師。只是關懷形式的變化。

(5)寄宿制學校可能帶來的問題。A,孩子年齡太小,最怕小災小病。記得我在小學寄宿時有一次感冒咳嗽,三夜無眠,從此留個咳嗽隱患,到現在發展成終身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B,從小缺乏家庭氛圍的滋養,缺乏感情交流,有些人可能會形成孤僻的性格。

總之,從我個人的體會,家長和學校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因人而異制訂對策,既要制訂統一的管理制度,又能因孩子的個性特徵和不同的身體素質分別對待。至於利弊得失,還是因人而異。本人見過很多讀書時,不能適應當時寄宿制學校生活,但是,長大後卻發展不錯的,也大有人在。


李彬文


我家有兩寶,由於當時妹妹還小,分不開身來接送大寶,就安排大寶住校。其實爸爸的意思比較強烈,說,讓哥哥到學校裡面鍛鍊鍛鍊,在學校獨立些,所以就決定住校。其實我心裡是不願意的,大寶住校的每一天心情都比較忐忑,擔心,焦慮的。大寶住校一年後,我們就改走讀。。。經過這一年的住校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有三:

1.孩子住校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親子關係,我們和孩子的鏈接少了,陪伴孩子的機會也少了,所以我們也就慢慢對孩子的瞭解少了。當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即時的關注和情緒疏導,孩子會把委屈憋在心裡,日積月累,他就慢慢不會和父母訴說學校的事情,我們就不能及時的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和孩子溝通交流就不那麼順暢。有些孩子碰壁就不願意和父母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封閉自己,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2. 住校的孩子,某些天性就會被扼殺。孩子的生活就是一點一線,所有的舉動都在老師的掌控之下,這樣每天都會比較有壓力,沒有在家那樣舒服舒適,在家可以做些“出格”的,在學校不允許,在家是可以的活動,比如風跑,放鬆的遊戲等等。人是需要鬆緊有度的,有彈性的生活,才能讓孩子的天性得以發展。

3.經常處在高壓下,孩子會害怕,不太願意溝通,不反抗,一味的服從,這樣慢慢就失去了自我。這個是可怕的,老師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樣聽話,可是孩子的本真都沒有了,還有什麼意義呢。孩子們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本真,好奇心,探索精神。

希望所有的父母,不要因為忙沒時間而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這樣你雖然輕鬆了,但是孩子呢?你有沒有問過孩子的感受呢?多陪陪孩子吧,其實孩子真正在我們身邊的時間屈指可數,不要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請大家珍惜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剛蹦媽媽育兒日記


我從上初中起就開始上一所省重點的寄宿制學校。雖然後來也陸陸續續有過幾次短暫的走讀,但是我的六年中學生涯基本是以寄宿為主的。

能培養獨立性是一定的,每個宿舍就是一個社會。我清楚的記得隔壁宿舍的就有一個女孩經常被欺負。為什麼欺負她我已經忘了,應該與她自身性格有關。比如冬天她洗了衣服,她不在的時候。宿舍別的女孩就給她衣服上不停的潑水,她的衣服往往一個月都晾不幹。還有比如把掃地的垃圾放到她床上之類的。後來,這個女孩轉學走了。所以其實寄宿能培養的所謂的獨立性不是生活上的獨立性,而是精神上的獨立性。為什麼?因為在那個地方校園霸凌會更隱晦,給你無盡的精神壓力,在生活中很多小事上沒完沒了,卻還抓不到把柄。

其次,寄宿學校管理很嚴格,學生全天生活在被監視中,班主任的獎金也是和學生紀律掛鉤的。所以,鼓勵學生告密、培養告密者。是我們那個年代寄宿學校很多班主任的選擇。我初中寄宿那幾年始終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在白色恐怖之中,我培養出來一個能力。我知道班主任宿舍和訓導主任家的燈每天早上幾點亮,訓導主任每天幾點從家裡出門在哪塊區域晨練,哪裡是早戀情侶們約會的安全時間和安全區域。訓導主任每天第一次在教室後門巡視的大概時間區域······一場偵查與反偵查的較量。

寄宿學校培養了我很多能力,在後來的工作中我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一直比較強。工作上還算順利。但是也給了我很多性格上的缺陷。比如,對人的不信任,也許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裡做什麼都害怕被人告密,我很難去相信一個人。我也沒辦法去依賴一個人,戀愛中也是如此。最可怕的一點是我想逃離我的家庭,從小一個人在寄宿學校長大,大學在外地上,對家庭的依賴程度非常低。一年見上一到兩次面,我沒有辦法和他們長期生活在一起,一有矛盾我就想逃離。我非常喜歡一個人待著,比見朋友和參加聚會都能讓我開心。

所以,這就是你們想要的獨立性嗎?


考古系大師姐


因為工作或是一些其他原因,一些家長不能親自照顧孩子,所以就將孩子寄放在寄宿學校。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家長脫不開身,還有的工作單位在外地離家比較遠,於是孩子小學就被送寄宿了。一到週末時,就將孩子接回家,週末結束以後孩子再被送回寄宿。


寄宿,確實在獨立方面會得到鍛鍊,他們的自理能力要比同齡的孩子高出不少,很多事情都能自己獨立完成。從這方面看,是有利孩子的。


但寄宿同樣會對孩子帶來一些不利,例如:


因為長期寄宿,這樣會和父母家人相處的時間過少,時間久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缺少交流,會出現距離,而且因為在寄宿學校生活時間比較多,他們回家以後,還會有種不適應的感覺,

這樣有礙父母和孩子感情上的培養。


孩子因為缺少父母的關心和照顧,孩子成長過程裡會易產生心理上的問題,像叛逆等。要是孩子不能及時得到正確引導,久了之後便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問題。但常不在孩子身邊的父母比較不容易發現孩子出現的問題。


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是需要在他們小時候就一點點的開始建立的,是要長時間的培養的。特別在年幼時,他們需要父母更多的愛和教導,這樣才會產生安全感。長久寄宿,孩子感受不到這些他們所需要的,覺得父母不關心他們,甚至有的孩子認為家長根本不愛他們,他們的內心裡會害怕被父母拋棄,有的在心裡對家長還會產生怨恨。


每個孩子成長階段都會出現很多事情,在這些時段都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所以父母在有能力的範圍內還是可以不將孩子放去寄宿,抽時間多點陪伴,親自交流也許是對他們而言是有益的。


決勝網


對於這個話題我真的有話說,“寄宿制”這個話題在國內已經議論了好久,連專家之類的都各說各的對。對於“寄宿制”的話題,有問過上寄宿制孩子和家長的親身體驗嗎?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一個孩子上寄宿制的學校,一個沒有上寄宿制的孩子,很多人會認為我是否偏心。其實上不上寄宿制,寄宿制學校到底對孩子有沒有傷害,這個是根據孩子的性格和意願來選擇的。並不是說上了寄宿制的學校就對孩子有多麼慘痛的傷害,什麼事情都不能太偏激,一概而論。

第一,上不上寄宿制的學校,這個真的是要根據孩子從小的養育方式和孩子自身的性格和意願來選擇的。

我家上寄宿制的孩子從小就屬於“放養”的孩子,性格獨立陽光,具有自己可以處理人際關係和良好的溝通能力,上小學選擇寄宿制是孩子的期望,他喜歡和學校里老師和同學呆在一起,一週四天在學校住宿,對於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獨立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現在一個家庭的孩子都很少,缺乏玩伴,對於孩子來說“寄宿制”生活是一個集體生活的良好體驗。在1-3年級的時候有家長開放日,每週三我們都會去看孩子,讓孩子更懂得親情的可貴,其他的三晚都在家裡住宿,每週他更加珍惜和我們呆在一起的時光。反而親子關係更加和諧

第二,是否上寄宿制,這個也要根據家庭的環境和養育人的方式來選擇。

比如,現在生二胎的家庭越來越多,很多家庭生了二胎根本就顧不上老大,老大每天回來作業得不到輔導,看到成績低,不是吼就是叫,畢竟人的精力有限,還要照顧家裡小的,難免缺乏耐心,試問有幾個做父母的可以時刻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平和。

再就是家裡的養育人雙方父母都要上班,平常都忙,關注孩子的機會少,早上送學校,下午都是託管機構去接,等晚上回到家還要繼續檢查作業,孩子和父母每天能溝通相處的時間也很少。上寄宿制的孩子,在學校裡的生活習慣都很好,很多學校還設置了很多興趣班,孩子有同學一起學習和玩耍也不會覺得孤單,等到週末回家和父母相處就會更融洽。

不管是否上寄宿制,說到底都是家庭教育的觀點不一樣。第一,根據孩子的性格來選擇,第二,具備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對孩子成長是最有利的幫助。

那孩子上寄宿制的學校,對孩子造成多大的慘痛傷害,這種言論完全是一概而論,像是一棒子打死人的言論。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涉及到建構安全感的一些話題,如果家庭教育環境不好,孩子一樣沒有安全感。


陀螺媽媽育兒記


寄宿制,很痛苦!我不會再讓我的孩子再去上這種學校了!真的,我回憶起來,都是痛苦和壓力,每天放學最嚮往的就是能走出校門,回家!華燈初上的時候,經常回憶起偶爾能夠跑回家吃頓晚飯,可以睡在自己家裡的時候,感覺那才是幸福!寄宿學校裡什麼事情都靠自己......反正壞孩子也多,我過的很不開心,特別不開心,又不知道從何說起……


雪莉糖糖


我不主張小學寄宿制,尤其是一到三年級的孩子,雖然有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但是身邊有爺爺奶奶,姐弟等親人,親人之間的親情是老師不能給予的。第二。有許多寄宿制學校學生早上一般六,點半起床,晚上就寢大約在八點半,這麼長的時間,由於學校怕出安全問題,拼命給孩子留作業,子幾乎沒有自己的獨立自由活動時間,整天就待在教室的小天地,容易產生厭學心裡。第三,孩子從小對親情的缺失,容易養成冷漠的性格,再有孩子太多,老師根本照顧不到,有的膽小的孩子,就會越來變得越懦弱,對孩子的人格和世界觀的形成,沒啥好處。



聽雨數落花


孩子寄宿能解脫父母,除此之外我看不到孩子寄宿的其他好處。有人說“送孩子寄宿,本質上是反自然、反天性的,是成人無視兒童作為一個人的自然需求、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到孩子頭上”,這話說得是。因為年齡越小的孩子對父母的需求越多,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親情的滋潤,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對孩子的成長是無法言喻的傷害,這種傷害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不再贅述。“孩子真正屬於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