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149781
首先金瓜子說的不是金瓜這種植物的籽,是瓜子樣的金子。也有人說金瓜子就是碎金子,筆者專門做了一個調查,查閱了很多很多的資料。得出了一個結論:金瓜子並不全是碎金子,金瓜子只是碎金子的一種,把碎金子直接等價於金瓜子是錯誤的。
金瓜子顧名思義是用金子做的瓜子。這句話有兩個重點:金子和瓜子。接下來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定義中的金瓜子,而非碎金子。
一、為什麼是金瓜子?
我們先說瓜子。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瓜子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零食在明朝是沒有的,在明末的時候從美洲傳過來的。所以一開始傳進來的時候,一般平頭老百姓普通人家是吃不起的,只有皇親國戚和一些大臣才能吃得到。所以那個時候的瓜子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就像是今天的魚子醬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起的。而且有時候是有錢也吃不到的。這也是為什麼不做成金米粒或者金小麥,做成金瓜子的原因。
我們再說金子。金子從古至今都是貴重的東西,尤其是在那個年代,金子的價值比今天要大得多。一般人家是不用金子的,而且金子也不是一種流通貨幣,雖然價值很高,但是不流通。在古代沒有那個人出門吃飯時帶點金子的,在今天也是一樣的,你去一個餐廳吃飯,結賬的時候給服務員一點金子。別人沒法找你錢,就算是你大方不要找零了,但是別人敢不敢收也是另一說,因為不知道真假。
所以金瓜子是一種很珍貴的東西,且不說金子的價值,單單做成瓜子的樣式就說明了這個東西的附加值。更何況是皇帝賞賜的呢?所以一般是沒有人賣掉的,都是留作收藏。這個就和金牌一樣,價值很高,但是一般沒人賣,都是留著自己收藏起來。
二、為什麼打賞金瓜子
為什麼賞金瓜子,不直接賞金子?
皇帝經常打賞大臣,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也能看到這樣的畫面:賞黃金萬兩,絲綢1000匹,地500畝......這是很大的賞賜了,但是皇帝總不能由於某個人做出了一點貢獻就賞賜那麼多東西,不賞的話大臣難免會懈怠,沒有幹勁。在這種賞也不合適,不賞更不合適的情況下,賞賜碎金子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凡事都怕但是,但是賞賜一些碎金子顯得有些不夠鄭重,不能體現出皇帝對大臣的“喜愛”之情。現在也是一樣的,你要是做了一件對公司很有利的事情,上司決定賞你點啥。你說是獎勵你1000塊的超市購物卡你會開心,還是獎勵你價值1200的手錶你會開心?一樣的道理。
雖然碎金子解決了賞不賞和怎麼賞的問題,但是解決的不夠完美。為了表達皇帝對大臣的“喜愛”之情,也為了讓大臣能夠好好的對待自己的賞賜,更重要的是為了突出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金瓜子就誕生了。於是在清朝的朝堂之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皇帝命身邊的太監抓一把金瓜子賞給某個大臣。
三、大臣領了賞賜的金瓜子怎麼處理。
從大臣怎麼處理這些皇帝賞賜的金瓜子上也能看出古代皇帝的智慧。
請你想想看,要是皇帝賞賜給了大臣20兩金子,大臣會怎麼辦?肯定是換成流通貨幣花了。但是皇帝賞賜給大臣20兩金瓜子呢?你會把它換成流通貨幣花了嗎?一般人不會,就像是上文說的:收藏。
錢花了,也就忘記皇帝了;東西在,皇帝的人情就一直在,這也是古代人的智慧。所以這些金瓜子一般都是收藏起來了,除非是那些有很多的。一個金牌在你稍微有點窮的時候你不會想著賣掉,一堆金牌在你比較窮的時候,你會毫不猶豫的賣掉一些。大臣也是一樣的,人都是要吃飯的。
四、筆者這麼看。
筆者以為金瓜子的意義在於皇帝籠絡大臣,這並不是藝術品或者藝術性很好。對於大臣來說就是一種榮耀了,也是身份的象徵。其價值不僅僅是金子的價值,更多的是皇帝這種身份的附加值。但是從一個小小的金瓜子也能看出一些古人的智慧和為人處世的技巧。
無筆史官
我們在清朝宮廷題材有關的影視劇和小說裡,經常可以看到皇帝用金瓜子打賞的劇情,只要他心情好,金瓜子都是一大把地賞賜給後宮或下臣,非常的豪氣大方,正應了皇恩浩蕩那句老話,激動得受賞者叩頭不止,三呼萬歲,大謝龍恩。
但這只是文藝作品裡的誇張,起到營造氣氛,強化劇情,突顯人物性格的作用。
事實上,金瓜子是不能大把大罐賞賜的。 此話怎講?要說清這個問題,當然要從金瓜子的來龍去脈說起。
其實,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種稱謂,作為貨幣最初流通於民間,因其形狀似瓜子而得其名,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一兩左右。一兩金子價值不菲,而鑄造成金瓜子後價值便更高。因而持有一枚金瓜子就如擁有了一筆鉅款,那要是擁有幾枚十幾枚的話,就是大富,因此一般人是不可能擁有的。所以擁有金瓜子是身份高貴的象徵,那些使用和擁有它的人不是王公貴族,就是名流大賈。
但到了明朝初年,已有規定在民間不能流通金銀,而到了清朝之後,金銀的流通要求就更加嚴苛,於是奇貨可居的金瓜子便成了皇帝獨享的御用之物,由他專門用來賞賜他所喜歡的後宮大臣與王公貴族,或者名流大賈與有大功之文臣武將。
久而久之,金瓜子就成了皇恩與榮耀的象徵,有幸得到金瓜子者,都會將其供奉在客廳中,以此彰顯皇恩眷顧。
搞清楚了金瓜子的來龍去脈,也就明瞭它絕非輕易得到之物,而且即使得到,也不可能大把大把地得到,否則,金瓜子就成了尋常之物,失去了尊貴恩寵的特質。
總之,作為皇帝的獨有之物,作為皇帝顯示龍恩、獎賞下臣的重要物品,它是一種特殊的激勵手段,是絕不可能隨隨便便使用的。 既然金瓜子不可隨意賞賜,那麼影視劇與小說中的清朝皇帝大把大把賞賜金瓜子,就成了一種戲說,一種虛構。
而作者如此誇張使用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彰顯皇恩隆重,彰顯對受賞者的寵愛,烘托賞賜的氣氛,豐富劇情與人物形象,增加可視可讀性,甚至還可由此生髮出許多傳奇離奇的情節來。於是金瓜子便成了情節發展、人物塑造的一個亮點與法寶。
而誇張賞賜金瓜子的數量,能為劇情加分,還在於金瓜子本身就是一個人見人愛的稀罕寶貝。由於製作金瓜子時,沒有固定模具,也沒有具體的重量要求,因而世上就不可能有兩枚形狀完全相同的金瓜子,這就使得碎金子冶煉成金瓜子後,天性獨異,古樸可愛,渾然天成,因而成為難得的為劇情加分的道具,為作者所津津樂道。又因為每一枚金瓜子的形狀各異,便可極大刺激作者的想象力,甚至創作出以金瓜子為中心展開的精彩故事。
弄明白了歷史上皇帝使用金瓜子的真實狀況,再看文藝作品用的有關場面,相信觀者會心一笑,對此戲說,以為然又不以為然,這正是正史與野史的區別。
小小嬴政
清宮劇中,很多人都會得到一些珍貴的賞賜,當太監們說出皇帝賞賜了金瓜子時,無論是誰都會喜笑顏開,然後非常開心的磕頭叩首,向皇帝表達忠心。那麼金瓜子又是什麼呢?
實際上金瓜子雖然叫瓜子,但既不是能吃的瓜子,也不是用金子製作的瓜子,而是一些散碎的金子。這些散碎金子在鑄造的時候,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重量要求,完全是鑄造時隨性而為,這也使得大部分金瓜子形狀和重量不一。不過重量也不會相差太多,大部分維持在了古代一兩左右,約合現在的20~30克左右。
古代金瓜子實際上非常貴重,一般朝代的金銀兌換比例為一比十。我們以唐朝貞觀時期計算,一兩銀子可以購買20石米,一兩金子就可以購買200石米。唐朝一石為59斤,也就是說一兩金子可以購買11800斤米。今天的米價約4元左右,以此計算,當時的一兩黃金約等於現在的47200元人民幣。
明朝中後期大量白銀開始流入我國,所以導致銀價走低。到了清朝時期,金銀的兌換比例甚至達到了一比二十,也就是說一兩黃金可以兌換二十兩白銀。《清會典》中記載,清朝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石左右的糧食,以此計算,一兩金子可以購買2400斤糧食。也就是說,一兩金子的價值在9600元左右。
通過以上計算可以得出,無論什麼時候,金瓜子的價值始終不菲。這也導致了明朝建立以後,朝廷規定黃金不允許在民間流通。
到了清朝時期,金瓜子成為了皇帝的專用物品,只有皇帝可以使用。而皇帝又不會外出購買日用品,所以便成為了賞賜妃嬪大臣,拉近關係的寶貝。至於賞賜多少金瓜子,完全是看皇帝的心情了。不過有一點可以得知,皇帝不可能隨隨便便賞賜臣子妃嬪一大把,或者一大缸的金瓜子。因為實在太貴重了,而且皇帝上朝也不可能會帶著一大缸的金子來吧。
我是越關
乾隆爺賞賜的金瓜子可不好吃——咯牙!
金瓜子,並非是指什麼瓜子中的王者。味道鮮美、難得一見。而是指的古代碎金子,因為零碎的金子散落一盤。看起來猶如金光閃閃的瓜子一般。因此有了金瓜子的外號。但實際上其形狀千奇百怪,並非都像瓜子那樣長得規規整整。
清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貨幣流通的需求。其實在清朝時期,黃金並不允許普通百姓用來進行交易和買賣。因此黃金幾乎成為了皇帝和國家官銀及官方府庫的專屬。黃金的多少也成為了用來衡量國家財政儲備的一個標準,黃金在此時基本上都是用來製作一些金銀首飾製品。還有就是用來分撥給地方作為各項工程和賑災撥款。
皇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尤其是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時期——清朝。皇帝一般會通過賞賜大臣來收攏臣子的忠心和維持君臣之間的和睦關係,來彰顯皇恩浩蕩。儘管通過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聽到皇帝賞賜某大臣黃金百兩,絲綢百匹,良田千頃這種事情,但在現實生活中並非都是如此。一般情況下,平時的賞賜便是一些金銀細軟。這其中便包括本文所提到的金瓜子。
也就是說,清朝時期皇帝可能會偶爾抓起一把對黃金賞賜給自己身邊的臣子和奴才。清朝乾隆時期。生在繁榮盛世的乾隆皇帝便十分懂得享受帝王生活,並且善於維繫君臣關係。緩和宗室矛盾和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而乾隆皇帝靠的便是大量的獎賞以及對皇室宗親進行進官加爵,維持親善和睦的關係。
有人可能會問這些金瓜子可以去市場上買賣嗎?其實在清朝時期確實不允許。而且作為皇帝的御賜之物。一般大臣都會將皇帝的賞賜視為天大的殊榮。即使家中經濟狀況再不濟也不會將皇帝御賜之物拿出去買賣。
當然這些賞賜的金瓜子也並非一無是處,他們既可以用來製作金銀首飾,也可以拿到當鋪票號裡去兌換成銀票。但是誰又捨得呢?
御賜金瓜子,濃濃君臣情!本是稀罕物,一顆永流傳!
珞珈山的貓
以前在北京小衚衕裡有個滿人,他老跟街坊鄰居吹噓,說自個祖上伺候過皇帝,受過皇帝的賞賜。鄰居當然不信了,我還是李世民大唐王朝的後代嘞?於是,他從房裡拿出“金瓜子”。
經驗證,果真。甄嬛傳中,沈眉莊受寵,雍正賞賜了一疊金瓜子,沈眉莊順手給了蘇培盛一把,蘇培盛連說,不敢當,不敢當……
作為雍正身旁的紅人,蘇培盛有什麼不敢當?金瓜子到底是什麼?
金瓜子,也就是碎金子,市面上不流通,專用來賞人,當然了,清朝時期,皇帝專用,類似黃馬褂。
一個有二十多克,渾然天成,在製作過程,沒有用模具,沒有刻意強求,重量也是各異,可以說,沒有相同的兩顆金瓜子。
金子在古代本來就少,少而顯得珍貴,清朝皇帝就把他當做賞賜,給後宮妃嬪,以及大臣,所以蘇培盛說“不敢當”。
不說價值多少,講的是一種榮耀,講的是一種皇恩。比如小衚衕中的那位滿人,吹起牛來,也是一種資本。
就算不收藏起來,那也是一大筆錢,一般情況清朝金銀比例1比10波動,晚清甚至達到1比20。依著今天金價282元每克,總算下來一顆就六七千。
皇帝一高興,隨手賞賜你一大把金瓜子,也夠你吃了。要知道清朝一品文官一年俸銀才180兩左右,清朝一兩是35克左右,按照白銀3.3一克,俸銀是兩萬多塊。
史小二記
太監:“拿著,這是皇帝賞賜給你的金瓜子!”
很多人做夢都想聽太監對自己說這句話,《甄嬛傳》裡面就有一幕,裡面沈眉莊有大把的金瓜子,也都是皇帝賞賜,後來她決定給點給蘇培盛,便隨手抓了一大把,別小看這一大把金瓜子,那是相當值錢的,這樣看來,這沈眉莊對蘇培盛還是很大方的。
那麼這種金瓜子究竟是何物?
都說伴君如伴虎,有功的臣子經常會得到皇帝的賞賜,比如金銀珠寶、田地俸祿、加官進爵,其中金瓜子也是皇帝賞賜給臣子嬪妃的一種。
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種稱謂,一開始也是流通與民間,百姓對這種金瓜子也非常重視,金瓜子並不一定就是現如今瓜子的形狀,它的形狀多種多樣,根本就沒有固定的模具,也沒有具體的重要要求,不像國庫裡的銀元,他們的重量都是相同的,金瓜子則不一樣,幾乎沒有兩枚完全相同重量且形狀一樣的金瓜子。
這些金瓜子的冶煉也很隨意,因為一開始只是作為單純的碎金來流通,沒必要規定形狀,所以金瓜子的形狀順其自然,渾然天成,這也讓它具有獨特性。
雖說沒有重量要求,但是這就和做事一樣,熟能生巧,負責操作的工人他們久而久之都習慣了,所以做出來的金瓜子重量相差也不會太大,大多都是在20—30克之間。
以當時的16兩秤計算的話約為一兩左右。清朝的1兩金子可摺合銀子20兩。所以一枚金瓜子大概要20萬左右。如果無法理解一個金瓜子有多貴重,不妨看看清朝九品官員年薪水為33兩,也就一年1.5個金瓜子,一品大員180兩,9個金瓜子。
金瓜子從民間流通到集中於皇帝手中
到了明朝初期,朝廷規定民間不能流通金銀,這讓金瓜子也逐漸消失在民間,到了後期,尤其是清朝時期,金瓜子百姓就是連見都很難見到,因為已經明確規定,使用金瓜子的人必須是王公貴族或者朝中大臣,當然民間也有很多富有的商人也收集了不少金瓜子。
因此,大量的金瓜子到了清朝就成了皇帝的賞賜之物,雖說是賞賜,因為金瓜子的特殊性,它和皇帝賞賜的金銀珠寶又大不相同,金瓜子在某種程度上有“黃馬褂”的寓意,後宮嬪妃、朝中大臣如果得到賞賜的金瓜子,他們是不會拿到民間去買東西的,都是自己放在家中,甚至是容易讓人看見的地方,有的更是放在祖宗牌位上,彰顯自己的榮耀,所以這時候的金瓜子,更多的是一種皇恩。
然而賞賜多少就得看皇帝的心情以及被賞賜的人付出了多大的貢獻,一般來說也都是幾枚或者幾十枚,像《甄嬛傳》裡面沈眉莊被賞賜那麼多其實是不現實的。畢竟民間不流通,自然就不會生產,金瓜子的數量經過好幾代皇帝的賞賜,自然是越來越少。
前面也說到了民間還有人保留,正是因為得到賞賜的人都將這看成是一種榮耀,非常有成就感,這不北京就有個滿族人,因為祖上伺候過皇帝,也得到不少皇帝的賞賜,其中就有金瓜子,很多鄰居都不信,不得已他將金瓜子拿出來,很多人也是半信半疑。
直到專家趕過來研究之後,鄰居才相信。
羽評郡主
1.金瓜子無固定的規格,形狀與重量,碎金子冶煉時隨其天性,成品古樸古色,魅光宜人,玲瓏可愛,渾然天成。
2.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20克到30克之間,依照古時金銀錠的換算標準大概為1兩左右。古代金銀的兌換標準在1比10左右,明末清初比例有所增加.清末時,甚至達到1比20.參照現在兌現標準,一兩金子的確切價值當在1.75萬人民幣左右.
3.金瓜子有易於收藏,價值上漲和方便攜帶的特點,自然成為王公將相、伯爵貴族、社會名流、商界大賈的垂青物品.往往出將入相的人物,寬大的衣袖中就暗藏一大把金瓜子,放到現在,就是隨身攜帶一棟商品房了.
3.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規定民間禁止金銀流通,後來有所放寬,但制錢作為聚斂財富的手段歷代封建王朝都沒有放棄,延至清朝,金瓜子儼然成為皇帝的御用之物,專門用來賞賜後宮嬪妃及武將重臣,以彰顯皇恩浩蕩.
希望星晨58298869
在一些小說中,皇帝動不動就會對人賞賜一盤、一罐“金瓜子”,這些金子長得就跟現實中吃的瓜子一樣,只是它們是金子做的,小說裡面也將其描寫的非常精美,但是歷史中的“金瓜子”並不是這樣的,而且皇帝也不可能一下就賞賜一盤“金瓜子”的,最多給你賞賜一把“金瓜子”。
“金瓜子”是古代對碎金的一種稱謂,和以前民間流通的碎銀差不多,但是碎銀沒有被稱為“銀瓜子”,碎金被稱為“金瓜子”應該是因為它們經過皇帝撫摸,其本身就珍貴,再加上皇帝的珍藏,那就是貴上加貴了。
碎金雖然叫“金瓜子”,但是它的形狀與瓜子還是有區別的,可以說兩者長得並不像。由於沒有固定的模具,也沒有具體的重要要求,“金瓜子”都長得不一樣,就像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一樣,也沒有兩塊相同的“金瓜子”。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比較小,不像金磚那麼大。
“金瓜子”原來並沒有多大奇特、高貴,它和其他金銀差不多,也在民間流通,但是慢慢地政府規定民間不能流通了。“金瓜子”的持有者和使用者都有了嚴格規定,在明朝時,“金瓜子”的使用者和持有者必須是王公貴族、名流大賈,普通人使用和持有可是犯罪的。
到了清朝,“金瓜子”的逼格更加的高了,這時的“金瓜子”已經成為了皇帝的專屬品,其他人是不能用的,雖然“金瓜子”歸皇帝一人所有,但是皇帝不可能拿著“金瓜子”去購買東西,所以“金瓜子”在皇帝這裡基本沒有原本的用處了,主要是皇帝用來籠絡人心的工具,這時候“金瓜子”就成為了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一拿出來,別人就知道你是皇帝信任、寵愛的人,不能得罪。
得到皇帝賞賜的人,一般是不會將“金瓜子”拿出去交易的,除非走投無路了。
至於“金瓜子”的價值就不好說了,如果加上皇威和名人效應,那麼這枚“金瓜子”應該很值錢,至於會超出它原本的價值。如果就把它當做普通金子,按照金子的價值折算,那麼得看朝代了,古代一兩金子等於十兩白銀,唐朝時一兩的白銀相當於現在的五千多元(得分時段,唐太宗時期一兩銀子相當於五千多元,唐玄宗時期相當於三千多元),那麼一兩的“金瓜子”應該是五萬多元,明清兩朝的白銀不太值錢,一兩相當現在的六百多(得分時段,不同的時段,對等價不同),那麼一兩的“金瓜子”值六百多元。如果不看朝代,直接與現在掛鉤,那麼一兩“金瓜子”差不多值一千多元。
古代的“金瓜子”一般沒有一兩重,一般是二十多克。
在古代,東西方都非常尊崇和喜愛金子,西方一般把金子寄託給神靈,比如古印加人把金子視為太陽的汗珠,東方一般把金子劃歸給皇帝。
司馬長史
金瓜子是古代時候碎金的一種叫法,跟金錠銀錠一樣,不過它價值高,相當於百元大鈔吧。清朝把它作為皇帝御用之物,專門用來賞賜、嘉獎的。
金瓜子名字是根據它的形狀和冶煉方法得來的,金瓜子的冶煉沒有固定的模具,也沒有重量要求,形狀似瓜子,但沒有兩枚完全相同的金瓜子。金瓜子的重量大概在20~30克左右吧,按照古代的兌換標準,摺合現在的貨幣的話,一枚金瓜子的價值大概能達到20人民幣,是不小的數額。
普通人肯定不會在身上這麼大一筆欠款在外面亂逛的,一般人也沒有,擁有它的都是些貴族名流之類的人。
皇帝賞賜金瓜子,都是彰顯皇恩,是一種榮譽。一般來說,賞賜標準根據官職、貢獻、以及皇帝的心情確定,不過一般賞不了太多的,趕上皇帝心情好,趕上皇帝心情好,能賞個七八枚就算多的了。
淘氣苗
金瓜子是古代流通的一種金制貨幣,由於其形狀像瓜子,故得名金瓜子!通常情況下,一枚金瓜子的重量為二十克到三十克之間,其形狀重量都不固定,不僅是一種貨幣,更是一種藝術品。按現在黃金的市價約283元每克,那麼一枚金瓜子的價格當在5660元至8490元之間。考慮到金制首飾的溢價,一枚金瓜子的價格當在萬元以上,獲得一枚金瓜子也算是發了小財一次。
金瓜子因其形狀和冶煉技術而著稱,沒有固定模具,沒有具體的重量要求,甚至沒有形狀完全相同的兩枚金瓜子,使得這些碎金子的冶煉隨其天性,古樸可愛,渾然天成。宋朝開始後,金銀在市場流通開始受到限制,政府開始採用紙幣或者銅錢代替金銀流通。到了明清兩朝金銀流通受到嚴格限制,民間只能使用紙幣以及制式銅錢流通,金銀成為皇帝的御用之物。金瓜子這種極品金製品,更是隻有王公貴族、名流大賈可以使用。
一枚金瓜子並不怎麼值錢,但是它代表的皇恩屬性就十分值錢了。通常皇帝對有功之臣會賞賜一枚或者多枚金瓜子,最多也就十幾枚,以示皇恩浩蕩,天威難測。賞賜多少金瓜子是很隨意的,根據功勞大小、皇帝心情、以及皇帝隨身攜帶的數量,金瓜子的市值是次要的,皇恩才是最重要的。皇帝賜給你的東西,也不能隨便使用,通常會供奉起來,以示榮耀。電視劇裡的皇帝一次給寵臣賜一罐子金瓜子,這是不符合邏輯的;清朝皇帝一般都比較吝嗇,不會如此大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