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中國大陸舊紀元的最後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剛剛落幕,新當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根據會議關於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於當晚六點率領全部會議代表來到了天安門廣場上,舉辦了一場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儀式。此時距離開國大典僅有21個小時。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儀式

隨後的三年裡,由17個部門、單位組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前期設計和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

1952年,由美國畢業歸國的土木工程碩士陳志德從北京市建設局被調到了興建委員會,他先是跑遍了首都的各大圖書館,又花了三個多月去往全國各地,最終在青島浮山上找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原料,用來做紀念碑碑心石的整塊花崗岩。他的方案獲得了通過,這塊石頭將被銘刻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字樣。人們真切希望,這塊石頭也會盡可能做到永遠不朽。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陳志德

當“共和國第一碑”的名譽傳到浮山石料廠時,人們的心情十分激動,廠長王文健領著王忠禹、朱培成兩位老石匠開始上山選料,其實,整座浮山的石頭在他們心中已經瞭然於胸,但這畢竟是一項天大的政治任務,誰也不敢有半點馬虎心理,經過三天的走走轉轉,他們不約而同地把採石地點定在了浮山東南側的大金頂。在那裡,他們找到了一片渾然天成的山石。

他們開始謹慎地驗證,採用了水漫的方式不停地在山石上澆水,通過這個過程觀察山石上有沒有細微的裂紋。整整澆了一天的水後,他們欣喜地下了結論,整片山體,渾無半點裂縫!

按照上級交代的任務,必須從山體上剝離出一整塊三百噸的山石,剩下的問題是,沒有任何記載,歷史上有過從山體上鑿下一塊如此重量的山石的先例,哪怕陳志德從國內各地找來的十幾位專業人員,也都望著巨大的山體犯了難。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正當陳志德一籌莫展的時候,當地幾位老石工跟他說,嶗山腳下有一位叫李開山的老石工,他的手藝最精湛,當地人稱“石神”。

“石神”李開山來到山體前,也著實吃驚,雖然他之前受僱於國民政府辦事機構,也曾在嶗山地區遍採過巨石,但三百噸這個要求對他來說也是聞所未聞。

經過仔細打量、論證,他決定用放悶炮的方式,來炸出這塊石材。

一排悶炮放完之後,效果很不理想,只在巨石的邊緣炸出一點縫隙,為了防止對巨石形成破壞,悶炮只能放一次,之後便是艱苦的手工操作。石匠們在縫隙中用鋼楔子一點點地開鑿,打進去了一百把鋼楔子。

但這仍然無法把巨石從山體上分離,哪怕一條裂紋也沒有出現,簡直令人絕望。

李開山只好另闢蹊徑,率領石匠們攀上大金頂,從高處一點一點地開鑿出石槽,整個過程費時費力程度,難以言表。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鑿出石槽後,石匠們轉戰石料底部,每隔四十多公分以鋼管打上通孔,把石料底部打穿,再繼續砸進鋼楔,數十人揮舞大錘挨個敲擊鋼楔,逐一加壓,試圖使石塊漲裂。

從第一個鋼楔子鑿進山體,到石材從山體上漲裂剝離,夜以繼日,隊伍整整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

這塊三百多噸的巨石被成功剝離後,在現場對巨石頂部做了第一次加工,鑿掉了幾十噸突出部分,巨石減重到了280噸。

下山之後,又按照尺寸要求,對巨石做了第二次加工,加工後的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米,兩邊厚0.8米,巨石減重到了103噸。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基本符合最後的運輸要求了,剩下的就是把這塊巨石運往孟莊路石油公司專用鐵路貨運站,這是一段距離僅為十五公里左右的路途。

在當時的條件下,仍然沒有任何公路運輸車輛可以滿足這項要求,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與山東省聯運公司青島分公司下屬的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運輸隊簽訂了運輸合同,讓他們來完成這次艱鉅的運輸任務。

起重運輸隊在前期論證的時候,決定採用最古老的大件運輸方式——滾木,開始時想用圓木做滾木,但圓木的承受力和形狀都會有偏差,這次任務卻是一個絕對不容許任何偏差的任務,為了保證此次任務萬無一失,最後改用了鞍鋼提供的無縫鋼管初坯。

他們把碑心石吊裝在一具9噸重的鐵排上,鐵排上再鋪就木床,用四個千斤頂頂著,路面上先鋪設枕木,由無縫鋼管初坯充當滾木在枕木上滾動。前方由三臺進口大馬力拖拉機牽引,另配置有一部推土機和一部捲揚機,由於每前進一段距離, 都需要把枕木和無縫鋼管初坯移到前面,行駛速度非常慢。

後半程的道路要經過青島市中心,青島的道路是公認的比較逼仄狹窄,所以在運輸過程中前方必須配備有修路、修橋、拆房隊開道,遇到不平之處就修路,遇到拐不過彎的地方就拆房加寬,日均行進速度僅為五百米。晚上停在哪裡就在哪裡搭起帳篷住宿,青島市公安局組織現場警戒看守。

這一路走來,受到青島市民的夾道歡迎,走到哪兒都有此起彼伏的鞭炮聲。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到了鐵路貨運站後,又遇到了一個大問題,火車的載重也達不到要求,當時已經從東北小豐滿水電站調撥了一輛載重90噸的車皮,這已經是全國之最,但即便如此,碑心石的103噸自重再加上墊木,勢必將超過車皮最大載重的百分之十以上,鐵路只能做到超載百分之十,否則將出現不可控因素。

在車皮上,石匠們進行了第三次加工改造,石料的厚度縮減為79釐米,重量降低到了94噸,才得以順利成行。

從青島到北京,今天的高鐵只有四個多小時,當時卻整整跑了七天,最高時速是二十公里,彎道時只有十公里。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從北京正陽門西車站到天安門,這幾百米的距離,仍然是採取青島市內運輸的老辦法,同樣這批運輸人員,耗時三天,終於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安裝現場。

在安裝現場,碑心石開始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瘦身過程,這一次砍下了三十四噸重量,切割打磨後最終的重量停在了60噸這個數字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裝現場,碑心石還經歷了一次華麗轉身的過程。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之初,採取的是古代封建帝王那種坐北朝南的傳統理念,銘刻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樣的碑心石是面向南方。後期論證中,將碑心石面向北方、衝著天安門方向的方案佔了上風,因為在大型閱兵、群眾遊行活動中,人群要經過天安門與紀念碑中間的長安街,將碑心石面向這個方向更有利於集體觀瞻。

最後的吊裝也是重中之重,這個工序花費了六個小時的時間,當碑心石被吊裝到二十米高的鋼筋混凝土基座上的準確位置時,所有在場的一百多名包括鄭振鐸、梁思成、林徽因在內的專家們都長舒了一口氣。

1958年5月1日勞動節建成揭幕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除了其碑心石,碑身整體的其他小塊石材均為浮山出產,這種石料被命名為“中國灰”。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基座部分偏深色石材取自北京昌平,漢白玉部分取自北京房山。

除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來自浮山的“中國灰”花崗岩也被用於天安門廣場周邊的大型建築,比如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所立的紀念碑,同樣出自青島浮山。

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後,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也隨之取消,在此之前,委員會送給了青島石料廠十四匹紅布,以示獎勵。

如今的浮山,石材開採行業早已被禁止,石料廠也早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消失在歷史之中。

經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市區東擴和新世紀的高科園建設,浮山也成為青島市區的中心位置,北邊是青島市規模最大的居民區浮山後社區;南邊跨過青島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距離大海僅一步之遙;西邊緊鄰青島的CBD;東邊是日新月異的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圖為浮山西麓觀看青島上合峰會現場煙花的視角)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建國之初,這裡歸屬青島市浮山區管轄,後來轉為嶗山郊區(嶗山縣—嶗山區)。

浮山本身是屬於嶗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的餘脈, 其山體約形成於白堊紀早期,距今已有一億三千萬年的歷史。浮山共有九座山峰,東側幾座山峰腳下整個山體就是巨大堅硬的花崗岩,以肉紅、灰白兩種顏色為主,地質學家曾經給了它們一個專有稱號——“青島巖”。“青島巖”被世界熟知,是因為在德據期間,德國殖民者在青島興建的建築,石料幾乎全部出自這裡,浮山石被世界石材組織評定為“全球四大名牌石材”。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浮山九峰,自西向東,依次為西峰、大學峰、二賢峰、神筆峰、仙硯峰、雛鳳頂、臥龍頂、浮山頂、東峰。

按照當時的記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巨石採自浮山大金頂,這個叫做大金頂的山頭名字今已不存,按照各種記載,它原本應該位於東側第二峰浮山頂的正南方山麓,通過觀察採石的痕跡和周邊臥龍頂、東峰的走勢,大致可以判斷出它的方位。在二十世紀最後的三四十年裡,這裡的地貌被採石破壞的比較嚴重,地面上留下了巨大的礦坑。一直到2000年,浮山已經成為城市中心,為了避免浮山這個城市綠肺被徹底破壞,採石活動才被徹底終止。原有的礦坑已被填埋,在此之上,又修建了別墅小區,碑心石的位置應該位於現在的御景峰小區北側。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最後的題外話,之所以本篇文章寫的比較長,是因為我爬過浮山不下百次。“浮山九點”,曾經記載了我的整個大學生涯。有成長的煩惱,有青澀的初戀,更有獨身一人被困在海拔363米的臥龍頂上一整夜的擔驚受怕。

構築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中國灰”,輾轉一千餘里,起自黃海之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