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為何對我們的童年如此重要

童話故事為何對我們的童年如此重要


萊曼·弗蘭克·鮑姆(1856-1919),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及劇作家,兒童文學之父。鮑姆於1856年5月15日生於紐約州一個富庶企業主家庭,因為體弱多病,童年時代幾乎都是在閱讀中度過。成年後從事過記者、編輯、演員、公司職員、小農場主和雜貨店主等多種職業,豐富的生活閱歷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鮑姆涉及兒童文學始於1897年,他編選了一本古典童話故事集《鵝媽媽的故事》,出版後獲得成功,隨後又出版故事集《鵝爸爸的書》,這本書附有精美的插圖,同樣頗受好評。1900年,45歲的鮑姆寫成了《綠野仙蹤》(原名《奧芝國的魔術師》),並自費出版了這本同樣附有精美插圖的書。之後,這本書連續兩年高居童書暢銷榜的首位,成為了20世紀美國兒童文學史上廣受讚譽的現代童話經典之一,暢銷至今。一舉成名的鮑姆隨後應許多讀者的要求,又連續寫下了《奧芝國的地方》、《多蘿茜與奧芝國的巫師》、《去奧芝國的道路》、《奧芝國的裝翠城》、《奧芝國的奧茨瑪》、《奧芝國的補丁姑娘》、《奧芝國的梯克——托克》、《奧芝國的稻草人》、《奧芝國失蹤的公主》、《奧芝國的鐵皮人》等,共寫了14集。鮑姆一生共創作了13本奧芝國系列長篇童話、6本《小魔法師的故事》短篇系列童話以及大量其它童話和以筆名出版的著作。他去世後,家人還整理出版了他的最後一部著作《奧芝國的格林達》。

童話故事為何對我們的童年如此重要


鮑姆曾說:“我的書是為那些心靈永遠年輕的人寫的,無論他們的年紀有多大。”其實,鮑姆就是這樣一個心靈永遠年輕的人。他的童年雖然幸福,但成年後隨著父親的去世,家道開始中落,再加上生意上一連串的失敗,鮑姆的現實人生並不美滿。鮑姆少年時就耽於幻想,容易沉迷於虛構的世界中,現實的不如意,愈加使有著敏感神經的他沉浸在與現實無涉的另一個魔法世界裡。再加上他的性格比較隨和,有講故事的天賦,很容易吸引小孩子的圍聚。據說,《綠野仙蹤》就是這樣的環境下創作的。一天晚上,他正在給孩子們講故事的間隙,突然有了靈感,他一邊讓身邊喧鬧的孩子安靜下來,隨手抓住身邊能寫字的紙,記下那些在腦中閃現的靈感:這就是翡翠城故事、奧芝國探險故事的由來。

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簡單分辨一下鮑姆的現代童話與古典童話的不同。歷史上,早在17世紀末期就有“童話”這個名詞,當時的法國宮廷的貴族和巴黎文藝沙龍里的仕女經常講述“童話故事”,法國詩人佩羅也出版過知名的童話故事書《鵝媽媽的故事》。但在我們今天,一提到“童話”,大部分人都會認為指的就是源自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和德國格林兄弟的那些故事。嚴格來說,安徒生那些大受歡迎的童話故事其實是現代文學創作,格林兄弟1812年第一次出版的《兒童家庭童話集》,這些已經成為各時代最廣為流傳的童話故事集,與其說是創作,不如說是蒐集、加工和改寫。在這些傳統的童話中,他們與現代童話最大的不同在於,那些童話故事的素材大部分來自於歷史悠久的民間傳說,他們的受眾其實不是孩子,他們採用的素材也有很多“少兒不宜”的成分,他們的童話並不“童”。比如眾所周之的《小紅帽》的故事,據學者考證,最初其實是成人之間流傳的色情故事。格林童話中也有眾多涉及到暴力、殺戮以及血腥的場面,這樣的童話最多看成是成人社會的隱喻。但在鮑姆所寫的一系列童話故事中,則有了很到的不同,他完全是寫給孩子們的童話,正像鮑姆所言:“應該讓孩子在童話故事中找尋快樂,並且輕鬆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經歷。”這是鮑姆寫作的初衷,也是他寫作的源動力:一切為了孩子。

童話故事為何對我們的童年如此重要


《綠野仙蹤》是以一個虛構的奧芝國為背景,講述了美國堪薩斯州的小姑娘多蘿西被龍捲風捲到了一個叫孟奇金的地方。在那裡,她遇到一個個北方的好女巫,指點她去翡翠城找奧芝國的魔法師幫她回家。一路上,她遇到了一個需要腦子的稻草人;又遇到一個需要一顆心的鐵皮樵夫;然後遇到了一個需要膽量的獅子,他們成了好朋友,聽說魔法師都能幫助他們實現他們的需要,於是結伴而行。一路上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度過了一個個難關,才終於到了翡翠城。這個故事如果說有什麼容易解讀的隱喻和象徵的話,實際上還是說我們的成長,我們所缺乏的又是亟需的東西——智慧、善良、勇敢等——是別人無法給予的,只有在成長的磨練中自己獲得。

童話故事為何對我們的童年如此重要


今天我們經常以單純的眼光看待童話故事。不像神話或者傳奇故事談的盡是聖人、神蹟和英雄的事蹟,童話專門講述平凡人的故事,包括家庭生活、兒童、愛情和長大成人的砝碼。我們都知道這些不是真實的故事,事實上,“講故事”本來就意味著說謊。因此童話故事給人的感覺,尤其是對於成人來說似乎重要性微不足道,是人們將其重要性誇大了。但是回想起我們小時候讀的那些童話,那時候單純的心靈,天真的幻想如此磨滅難忘,這已經說明了童話存在的意義。它給我們提供了獨特的一扇窗,供人們透視靈魂深處最重要的事、社會和文化的認同感、自我觀感、對自己未來的期望以及社會變遷的過程。這就是說,儘管很多童話都是成人的創作,但是需要卻是兒童的眼光,兒童的情趣,兒童的幻想和兒童的天真。實際上,比我們成人總是用膚淺和可笑來定義童話更重要的是那些正義總是戰勝邪惡的童話故事是如何定義我們。因為在認識字以前,童話故事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到的語文,在長大成人離家以前,也靠童話第一次接觸社會的雛形。童話教導我們閱讀、書寫和是非對錯。在杜撰的外觀下,童話引領我們跨入真實世界的能力,並提供終生受用的功課。這已經足夠了,足夠給我們繼續需要童話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